胡艷萍,趙遠艷,羅亞昆,姚學坤,李艷華
(普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云南思茅665000)
茶樹為山茶科(Theaceae)茶屬(Camellia)的一種木本經濟植物,是多年生常綠灌木、小喬木或喬木。茶樹作為一種經濟作物,經過長期的自然變異和人工選育,有了豐富的品種、品系,表現出不同的生理和形態特征,使茶樹的莖、葉、花、果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1]。茶樹四季常青,樹體形態豐富多樣,可塑性強,生態適應性廣,成為多地的園林綠化樹種。普洱市思茅區茶苑路茶樹綠化帶于2005年開始建設,2008年基本達到景觀效果,現茶樹綠化帶面積為17340 m2,折合1.73 hm2。茶樹作為街道景觀綠化是普洱市首創,所以茶苑路成為思茅城區的一道標志性的風景大道。但近年來茶苑路綠化帶茶樹長勢并不樂觀,茶樹陸續死亡。
茶樹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栽培地區年平均氣溫15~25℃,要求年降雨量在1000~2000 mm,土層深度≥0.8 m,地下水位1 m以下,土壤通透性良好,pH值為4.0~6.5,以酸性紅壤、紅黃壤、黃壤的丘陵、高山環境為宜;易旱易澇、石灰質、近中性或堿性土壤不宜栽植[2]。茶苑路綠化帶四周都是水泥路面、建筑群林、人、車流動大,水泥地面遇到暴曬,隨之地面水、氣、溫度調節變化大,形成“熱島效應”[3]的城市小氣候,對茶樹的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綠化帶上與茶樹間種的綠化樹樹體高大,根系龐大,部分茶樹生長在綠化樹周圍,與綠化樹共爭肥水,茶樹處于弱勢群體,尤其綠化樹根系上部生長的茶樹,因難以吸收充足的肥水,樹勢逐漸衰弱。思茅區屬于南亞熱帶氣候,全年干濕季分明,遮蔭樹間套茶樹,主要是增加生物多樣性,調節小氣候,同時起到景觀作用,普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2010年研究發現,在特大干旱條件下,遮蔭樹和茶樹爭奪水分矛盾十分突出[4]。
茶苑路地勢較為低洼,隨著城市建設發展,周圍建筑物增加,不透水面積增多,匯流時間縮短,雨季特別是暴雨天氣,思茅河河道阻水嚴重,泄洪能力差,街道排水不暢,經常性積水(據水文水資源監測部門報告數據,在雨強為30 mm·h-1時就形成了澇水災害)。綠化帶的茶樹經常遭受污水浸泡,造成了綠化帶土壤缺氧及病菌滋生,導致茶樹根系部分或整株損傷或壞死,茶樹因此逐漸死亡。公園1號段前8 m綠化帶尤為突出,盡管采取了多種措施(如路沿石打排水洞等)但效果甚微,起不到治本作用。
茶苑路為高中低的景觀效果,高處為高大的綠化樹木,所謂樹茂根深,又因土層不深厚,高大綠樹下根系伸長較多;中部茶樹的種植模式為密植。所以在茶苑路茶樹中耕鋤極為不便,加之每年雨季積水嚴重,長期如此,造成土壤板結嚴重,不利于土壤通氣和微生物活動,導致土壤有機質難以分解,部分茶樹因此衰弱而死亡。
茶苑路原種植的茶樹多為無性系茶樹。無性系茶樹最大的優點是產量高、品質好、性狀優良且一致。但也有缺點,樹齡達到10多年后,隨著樹齡再增加,樹勢衰弱明顯。經茶葉科學研究所多年來的實踐經驗總結,無性系茶樹品種長葉白毫在排灌性差的土壤中較容易死亡,且熟土栽培幾年后易死亡。茶苑路綠化帶中長葉白毫品種占據近一半的面積,加之是密集種植的茶樹,樹勢衰弱易死亡。
2019年1—5月,思茅區平均降雨量118.6 mm,其中思茅城區降水83.3 mm,為歷年同期第二少(2018年同期最少),相比歷史同期(268.4 mm)偏少185.1 mm,偏少69%。2020年1—5月,思茅區平均降雨量158.4 mm,其中思茅城區降水量147.8 mm,與歷史同期相比偏少120.6 mm,偏少45%(思茅區氣象局提供數據)。而且進入4月以來,全市氣溫偏高,30℃以上的高溫天氣多,思茅出現氣象干旱特旱。茶樹遭受水分脅迫主要是根系吸水困難或葉片蒸騰速率較高,而水分虧缺對茶葉造成的損失則在所有非生物脅迫中占首位[5-6]。2019年5月21日中午,茶葉科學研究所技術員在茶苑路茶樹綠化帶上,于4個地點取10 cm以下的表層土壤測定土壤水分(重量法),由表1可見,最利于茶樹生長的土壤含水量為70%~90%,低于50%或高于100%根系生育將會受到嚴重的抑制,而當土壤含水量在田間持水量的45%以下時,茶苗均不能成活[7]。雖常有綠化澆水車澆水,但仍有部分樹勢衰弱的茶樹,因持續高溫、干旱死亡。

表1 茶苑路土壤水分測定結果

圖2 因高溫、干旱枯萎的茶苑路茶樹
一是采用歐甘灌根,歐甘是第4代肥料,不僅有常規肥具有的養分,而且具有解磷固氮功能,有一定的防旱效果。二是對枯萎、樹勢較衰弱的茶樹進行重剪,雨季追施復合肥或有機肥,復壯樹勢。三是換種改造。四是改變種植模式,茶樹密植作為中層景觀的種植模式是不理想的,應變密植為稀植,并考慮將茶樹作為點綴的綠化樹種方式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