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穎,張大志,夏 敏,謝方華,劉 毅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傳染病學教研室/感染科,重慶 40001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國依據《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1],全國大部分省市處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狀態。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迎來了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的教學工作。特殊時期的教學工作,注定不平凡[2]。如何在該形勢下開展醫學生本科教學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成為問題的關鍵。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傳染病學教研室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對疫情形勢下網絡教學的實施進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探索。本文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規模開展網絡教學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優缺點進行分析,以期對未來疫情常態化形勢下,如何更好地開展網絡教學工作提供借鑒。
1.1組織策劃 2020年2月初,學校教務處、學院教務處就開始組織討論如何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當時大部分學生寒假開始時已返回家中,暫時無法返校。滯留在校園的學生也無法集中授課。經過多方調研、論證,網絡授課成為這一特殊形勢下唯一的選擇。
進入信息時代后,網絡教學這個在一定教學理論和思想的指導下,應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通過教師、學生、媒體等多邊、多向互動和對多種媒體教學信息的收集、傳輸、處理、共享,來實現教學目標的新興教學模式,已有越來越多地涉及和應用[3]。作為線下傳統教學的重要補充,本校逐步建立了重慶市在線精品課程、重慶醫科大學爾雅幕課平臺、雨課堂、人衛小助手等一系列線上精品課程。但是,線上課程的定位始終處于補充、輔助線下教學的位置。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我們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大規模開展線上網絡課程,以滿足該形勢下新學期教學工作的需要[4-5]。那么,采用在線直播的授課,還是提前錄課、網絡播放的方式進行?這是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在線直播方式,實時更新,有利于師生互動,課堂效果更好;但是對服務器和網絡的要求高,短時間內難以完成服務器的升級和網絡的擴容,同時也無法控制多終端的服務器質量和網絡寬度。而提前錄課、網絡播放的方式,雖然實時性欠佳,相對師生互動效果欠佳,但是對服務器和網絡的要求相對較低,是短時間內最具有操作性的網絡授課方式[6-8]。因此,經過反復調研、討論、論證,最終學校及學院教務處共同決定采取提前錄課、網絡播放的方式作為本學期特殊情況下,各種教學活動開展的主流方式。
1.2實施情況
1.2.1大課網絡教學實施情況 結合學校前期網絡建設的基礎情況,學校最終采用了“利用EV錄屏軟件錄制視頻課件+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學系統開展線上教學”的方式作為各個學院進行本學期新冠肺炎疫情下特殊時期的標準網絡教學方式。
從正式確定標準網絡上課方式,到最早的網絡開課時間,不到1個月。學院還要求教師們至少提前2周完成教學視頻的錄制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為適應這一特殊時期的新變化,教研室組織授課教師集體學習錄課軟件“EV錄屏”,保證每位教師都能錄制出效果最佳的教學視頻。同時,教學秘書負責盡快熟悉超星平臺,確保一旦視頻錄制完成,能夠及時上傳。與此同時,教學秘書還建立了授課對象的班級微信群、QQ群等,負責向學生傳遞網絡授課的地址、時間、操作流程等信息。開課前一天,教學秘書和課程負責教師再次提醒學生們上課時間及網絡課程簽到、聽課、答疑、作業等注意事項,確保網絡課程能夠順利開展。另外,為預防開課當天大量登錄導致網絡堵塞情況的發生,學校還準備了備用方案和備用網址,以保證網絡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課后,學校教務處進一步利用重慶市高校在線網上課程完善大課內容的視頻教學,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進行相關課程的再次學習。還充分鼓勵教學雙方利用移動終端,如QQ、微信等現代化互聯網技術為教學工具,做到“學生隨時問問題,教師隨時來答疑”的無障礙溝通模式。這些方式的實施,減少了網絡錄播課程所帶來的師生無法及時進行交流互動的劣勢,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改善了教學效果。
1.2.2示教課網絡教學實施情況 傳統的傳染病學示教課多采用“病房看患者、詢問病史、查體、總結病史特點、梳理知識點、訓練臨床思維及總結”這樣的流程進行[9-10]。教學地點為醫院病房。即便是采用PBL、CBL這樣的教學手段,也需要密切的師生互動及深入的討論[11]。這種傳統示教課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的純網絡教學模式下,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學生無法進入病房,標準化病人(SP)無法進入課堂,甚至師生之間無法進行直接的交流與對話。
為解決該形勢下示教課網絡教學遇到的新問題,教研室多次組織討論,研究解決辦法,以期在提前錄課、網絡播放的方式下,最大限度地保證示教課的教學效果。最終確定了感染性腹瀉示教課學生觀看教學查房視頻,病毒性肝炎示教課教師扮演患者的方式,解決了網絡課堂上無法接觸臨床的問題。通過超星平臺上留言板塊及時互動,與微信、QQ群隨時互動相結合的方式,解決師生交流的問題。經過這樣的探索和實踐,傳染病學示教課在網絡課程上也得以順利開展。
1.2.3網絡教學效果總結 學期末,采用與以往相同的方式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考核:期末考試(70%)與平時成績(30%,包括課堂表現、課堂作業、課后作業、網上作業、書寫綜述等內容)相結合。并且本學期與上學期的期末考核試卷難度相當。最終,本學期2016級臨床二系,應考178人,曠考2人,緩考0人,重修0人,實考176人。實考176人全部納入,全卷總分100分,平均73.8分,最高分96.0分,最低分47.5分,60分以下26人。從分數分布情況看,90分以上12人,占6.82%;85~<90分21人,占11.93%;80~<85分26人,占14.77%;75~<80分31人,占17.61%;70~<75分24人,占13.64%;65~<70分23人,占13.07%;60~<65分13人,占7.39%;60分以下26人,占14.77%。綜合評分后匯總,無人不及格。
這樣的整體情況與上學期類似:上學期2016級臨床醫學(5+3)二系、2016級級臨床醫學兒科(5+3),應考187人,曠考1人,緩考0人,重修0人,實考186人。試卷分析186人全部納入,全卷總分100分,平均80.0分,最高分95.0分,最低分21.5分。從分數分布情況看,90分以上4人,占2.15%;85~<90分21人,占11.29%;80~<85分42人,占22.58%;75~<80分38人,占18.28%;70~<75分38人,占20.43%;65~<70分27人,占14.52%;60~<65分12人,占6.54%;60分以下8人,占4.31%。
本學期以網絡課程為主的教學方式,并沒有影響教學效果。通過精心設計、細致實施和良好的師生配合,網絡教學能取得與線下教學相當的教學效果。
學期末,通過學校組織的教學滿意度評價活動,以不記名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結果得出,本學期學生對于傳染病學教學工作的滿意度,也是與上學期相當的。調查問卷共發放150份,有效問卷回收150份,回收率為100%。學生對于傳染病學教學工作的滿意度情況見表1。

表1 學生對于傳染病學教學工作的滿意度情況[n(%)]
2.1網絡教學的優缺點 網絡教學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是新冠肺炎疫情這種特殊情況下開展教學工作的最佳選擇。同時,錄播的方式還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多次重復、有針對性地觀看錄播課程,更加具有個體化和差異化的特點。網絡教學最大的優點是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認知主體地位,適合個性化學習,有利于培養創造性人才。從這一點上說,傳統線下課堂教學模式應該從網絡教學模式的優勢中得到啟發。但是網絡教學又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障礙,這成為網絡教學模式最大的劣勢,不利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也不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12]。這與新課標中“教學的本質是交流”的理念相悖。而傳統線下課堂教學中,教師能主導課堂,師生之間是面對面地交流情感,這恰好是傳統線下課堂教學的優勢。
具體到傳染病學的教學,既具有其他學科普遍的網絡教學和線下教學優缺點,又有其獨特的特點。作為本科生醫學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傳染病的疾病譜已悄然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教科書上所列的“老”傳染病已少見或消逝,而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多種新發傳染病呈逐年升高態勢[13]。但目前教學工作中仍以全國統編的《傳染病學》教材為藍本,注重傳統、常見傳染病的學習,而對各種新發傳染病不夠重視,缺乏相關知識的系統培訓。網絡教學這種新興教學模式,無疑為加強對新發傳染病的學習提供了更好的形式和平臺,其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教師可有機整合更多的資源,引入本單位實踐經驗以外的內容,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因此,網絡教學模式的興起,使傳統線下課堂教學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況又加速了這一進程的發展。但是,不管科技發展到何種程度,網絡教學都不可能全面取代傳統學習課堂教學。二者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更不是關系對立的,而是需要優勢互補,共生共存的。
2.2未來網絡教學的發展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帶給網絡教學的發展契機是前所未有的。實踐證明,社會需要和科技進步已經給網絡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網絡教學有大好的發展前景。我國目前還是一個教育不太發達的國家,雖然受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斷提高,但是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要。有限的教師數量,有限的教育經費,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的傳統線下課堂教學設施,尤其是優秀教師的數量等因素,制約了教育的發展。而網絡教學憑借其技術優勢,可以比較容易地解決這些問題,這是其他現有的學習方式無法替代的。
而醫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上述特點。不同的是,醫學教育還具有實踐性強、經驗性重、操作性高的特點,這在依托網絡媒介開展教學工作的情況下,具有更大的挑戰。我們所進行的自制視頻播放、病例討論、線上交流、課前提問準備、課后答疑等形式,都是為適應醫學教育的特點,做出的積極探索,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未來,為適應疫情常態化的新形勢,我們還應思考的問題是,臨床示教課,甚至臨床實習課程如何在網絡媒介輔助下進行和開展。相信我們憑借廣大的智慧和日益發展的科技手段必能交出滿意的答卷。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量開展網絡教學的實踐經驗為未來進一步大規模發展網絡教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實踐證明,網絡課程能同時滿足大課、示教課的教學需求。未來需進一步加強網絡建設、設備建設,爭取早日實現網絡線上實時直播授課,以解決無法實時交流、多方參與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