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生態扶貧的理論創新、精準方略與實踐經驗

2021-09-23 01:19:09郎秀云
江淮論壇 2021年4期
關鍵詞:精準扶貧

郎秀云

摘要:“兩山”理論科學地闡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突破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對立”的傳統思維,提出了貧困治理和生態治理共贏的道路,從理論上回答了生態何以扶貧的問題,奠定了生態扶貧的理論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構建了政府、企業、貧困人口、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合力攻堅的生態扶貧大格局;精準施策,探索生態移民、生態建設、生態產業、生態資產收益扶貧等多種生態扶貧模式。建立生態扶貧的長效機制:國家財政投入為主、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資金投入模式。包括轉移支付、橫向生態補償和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入股分紅、訂單幫扶、合作經營、勞動就業等多種形式建立貧困人口的激勵與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農村集體資產“三變”改革,建立生態資產收益扶貧長效機制,取得了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一個戰場、兩場戰役”的勝利,為世界積累了生態扶貧的中國經驗。

關鍵詞:兩山理論;精準扶貧;生態扶貧;生態保護

貧困與生態環境退化是聯合國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最重要的兩個議題。由環境、生態、資源等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貧困更是全球需要攻克的難題。生態扶貧兼具生態保護和人類減貧兩大時代任務,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

一、文獻述評與問題的提出

學界關于生態扶貧相關問題的研究集中在四個方面:

(一)關于生態扶貧的概念。國外學者鮮有對生態扶貧概念的界定。在國內,自1999年沈斌華最早提出這一概念之后,學界形成了生態扶貧多種闡釋,基于對“生態”和“扶貧”內在邏輯關系的不同理解,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認為,生態扶貧是“減生態之貧”,生態是前提和首要目標,減貧是副產品,生態扶貧就是改善或修復生態環境,讓貧困地區人口享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如查燕等認為,“生態扶貧指從改變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入手,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貧困地區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提高貧困地區的生態服務功能”[1]。這一概念以“生態環境惡劣”為預設前提,把生態扶貧僅理解為基礎設施建設,從內涵和外延上都不能涵蓋我國針對不同類型的生態區實施的多樣化生態扶貧模式。第二類認為,生態扶貧是“借生態扶貧”,扶貧減貧是目標,生態是工具,通過生態的途徑和手段實現減貧。如葛宏等認為,“針對中國貧困地區生存環境普遍惡劣、貧困加劇等問題提出的一項反貧困對策,旨在通過生態環境的治理與重建,推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2]。在此定義中,貧困被簡單地理解為一維的經濟貧困,生態建設淪為經濟脫貧的工具或手段,落后于生態文明時代多維貧困的綜合治理要求。第三類認為,生態扶貧是生態保護與扶貧脫貧的統一。“生態扶貧,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欠發達地區的生態保護過程中融入精準扶貧的政策舉措,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實現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一體兩面的有機結合,實現人民群眾對擺脫貧困、改善民生的需要與良好生態環境需要的統一。”[3]這個定義強調生態扶貧是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有機結合,無疑是正確的。盡管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在地理空間、受益對象等方面存在耦合,但是兩者在功能定位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存在差異,并非天然和諧統一的,甚至還存在矛盾與沖突。需要政府、企業和貧困人口等多元主體協同配合,通過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立生態補償、激勵與利益聯結等長效機制,才能實現生態與扶貧互動關聯和相互賦能。

(二)貧困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眾多研究揭示了貧困與生態環境退化互為因果、互相強化的關系。Grossman等提出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揭示人均收入水平與生態環境質量呈倒U型關系,即環境質量隨經濟增長呈先惡化后改善的趨勢,當人均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人類才有能力改善環境、消減貧困。WCED、Jehan等認為,環境退化造成貧困;貧困是環境退化的結果,也是環境退化的重要原因。Grant、Dasgupta、Bryant等觀察到,環境退化與貧困的雙向強化,導致一些區域陷入“貧困和環境惡性循環”。[4]發展中國家如何逆轉經濟與生態雙重貧困的惡性循環,實現脫貧和生態的雙贏,尚需實踐的探索和理論的總結。

(三)生態扶貧方式研究。W.C.Wagne主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運用科技手段加強農業現代化、綠色化、集約化。[5]Craig W指出,發展生態旅游將會對解決當地的貧困問題具有很大裨益。[6]Anil Agarwal提出,貧困人口利用民主制度對當地自然資源進行有效管理的措施將有助于增強村莊生態保護和生態發展能力。[7]王曉毅主張,生態建設保護、易地搬遷和綠色產業發展三種方式的結合。[8]張琦建議,發展綠色產業、開發綠色資源、注重生態保護與補償和生態搬遷扶貧相結合。[9]

(四)生態扶貧機制研究。董戰峰認為,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鄭書耀建議,要強化生態扶貧監督約束機制,完善獎懲和考核機制。[10]劉峰建議構建碳匯交易扶貧機制。歐陽祎蘭主張,建立完善扶持激勵機制、協調服務機制和長效保障機制。[11]

生態扶貧研究尚存在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一是生態扶貧基本理論的深化。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應用性和對策性研究上,基本理論研究較少。生態何以減貧,生態減貧的邏輯與機理是什么,如何構建生態脫貧的長效機制,都需要進一步加以闡釋。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創造了生態保護與扶貧攻堅的雙奇跡,但是還需要系統總結新時代中國生態扶貧的實踐方略、經驗以及對全球生態貧困治理的意義。

二、生態扶貧的理論創新

2013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習近平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個概念,形象生動、科學準確地闡述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為“兩山”理論)綠水青山是指高品質的生態及其所提供的生態資源,金山銀山是指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兩山”理論科學地闡釋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破解了生態貧困治理的難題,奠定了生態扶貧的理論基礎。

(一)“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要統籌兼顧,而且能夠統籌兼顧,兩者具有統一性。這有別于“既無綠水青山,也無金山銀山”“有綠水青山,無金山銀山”“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傳統發展模式,打破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對立的傳統思維。習近平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2]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來源,是金錢不能代替的,“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盵13]

就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的關系而言,就是將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互利耦合,把環境干預和削減貧困的方法連接起來,開辟生態保護和減貧協同推進的一體化路徑。一是生態保護要促進扶貧脫貧,要構建益貧性環保戰略思路、政策框架以及機制體系,創新性地采取惠及更多貧困人口的環保舉措和多元的生態補償制度,要讓貧困人口從中獲得補償、就業機會和勞務收入等實惠,進而激勵貧困人口持續參與生態保護,形成“生態保護—減貧成效—生態保護—生態資源積累”的良性循環。二是在扶貧開發中謀生態保護。扶貧開發立足于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產業,選擇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等新模式,通過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豐富價值鏈等方式提高生態資源附加值,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減貧成效。進而激勵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轉向生態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反哺于生態資源的修復與涵育,厚植生態優勢,形成“生態資源—經濟優勢—減貧成效—生態保護—生態資源積累”的良性循環。

(二)“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強調生態的本源性與優先性。綠水青山是一切社會財富的源頭,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熬G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盵14]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保護和修復好綠水青山,才能有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2015年1月,習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時指出,“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的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16]生態環境直接決定貧困地區的后發優勢和長期發展能力。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貧困地區永續發展的根基。扶貧不能走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的老路,也“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修復”[15]。越過生態底線的扶貧脫貧,無異于涸澤而漁,是不可持續的,必然山窮水盡,無法真脫貧。反貧困發展導向和路徑必須嚴格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堅守脫貧致富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基本底線。當扶貧開發和生態保護發生沖突矛盾時,必須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

(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生態優勢可以轉換為經濟優勢,具有相互轉化性。“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盵17]其一,“綠水青山”本身就是生產力?!氨Wo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和改善了生產力。”[18]貧困地區或貧困人口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增值自然資本,應該得到合理補償,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其二,人民群眾對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優質的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些潛在的需求如果能激發出來并拉動供給,就會成為新的增長點,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19]其三,“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20],貧困地區脫貧關鍵在于找到有效的“兩山”轉換途徑,即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一方面產業生態化,利用“綠水青山”生態條件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綠色生態經濟體系;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綠色有機農產品,把常青樹變成揺錢樹。另一方面生態產業化,遵循產業化規律,推進生態建設的社會化、市場化經營;生態資源資本化和資金化,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生態資源、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發展太陽能、風能、光伏產業、水權交易、碳匯交易等,實現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綠水青山的保護與金山銀山的創造銜接起來。

“兩山”理論闡明了生態建設與扶貧開發的辯證統一關系,打破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對立”傳統思維,破解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兩難”悖論,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向兩者協調發展的“雙贏”轉變,從惡性循環走向良性循環。“兩山理論”指出了貧困治理和生態治理共贏的道路,奠定了生態扶貧的理論基礎。在“兩山”理論指導下,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污染防治和精準脫貧被列入三大攻堅任務,并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等方面對生態文明體制進行了改革,為貧困人口通過參與生態建設工程、發展生態產業、參加生態資產收益項目等渠道實現脫貧致富提供了制度基礎。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兩山理論”被確立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同年11月《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印發,明確要求“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將“五個一批”寫入文件。2018年1月發改委印發《生態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成為扶貧工作的重要遵循,生態扶貧是“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

三、中國生態扶貧的精準方略與實踐經驗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習近平針對中國扶貧脫貧工作第一次提出扶貧開發要做到精準。此后,又提出,扶貧要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和“如何退”四個基本問題,要做到“六個精準”,即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涵蓋從扶貧到脫貧的全過程。他強調扶貧成敗在于精準,指出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彈炸跳蚤”,要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21]。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指出,針對貧困人口差異化的致貧原因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22]。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理念基礎和總方法,為生態扶貧提供行動指南和基本方略?!傲鶄€精準”貫穿于生態扶貧的全過程,通過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確定生態扶貧的范圍和對象,找準生態致貧的原因,精準配套政策、配置資源和操作方案。

生態貧困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由于無法消除或改變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而導致無法獲得基本生存與發展資源要素,進而制約人們的發展權帶來的貧困”[23]。生態貧困的總根源在于綠色發展的缺失。我國生態貧困分布地區廣,在生態脆弱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富集地區均有分布;生態貧困類型多樣、成因不盡相同;貧困區的人口多寡、自然資源、生態狀況、發展前景、戰略地位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采取差異化的生態扶貧方案。

(一)生態移民扶貧。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和自然環境條件惡劣的地區,基本上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這類貧困是由于對人們基本生活和生產條件的剝奪導致的貧困。生態移民扶貧就是把這種“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就地脫貧無望的貧困人口,集中搬遷到安置點,并為他們提供經濟適用房、就業機會等生活和發展條件,這是從根本上改善貧困人口生存環境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舉措。

生態移民扶貧的目的是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與遷出區生態環境的修復。為此,一是生態移民與城鎮化相結合、社會保障制度相配套,改善貧困人口的生存環境。世代生活在窮山惡水的貧困人口,從一個生存難、上學難、就醫難,自然條件惡劣、災害頻發,存在“兩不愁、三保障”隱患的地方,搬遷集中安置在經濟要素集聚功能強、創業就業機會多、交通相對便捷、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有效覆蓋地區,實現“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建和社會關系的重塑,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二是確保貧困人口就業,解決長遠生計。按照以崗定搬、以業定遷原則,根據產業和就業崗位布局安置點的規模和位置,同步配套建設產業園區和就業扶貧車間。確?!耙稽c一產業”,每個集中安置點至少有一項能對搬遷群眾脫貧增收發揮明顯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確保“一戶一就業”,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貧困搬遷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截至2019年底,各地在安置區周邊累計建設扶持1.18萬個配套產業園區,帶動就業71.59萬人;創建1.02萬個扶貧車間、帶動就業45.9萬人,幫助920萬貧困搬遷群眾實現脫貧。三是重建生態系統,回饋移民。移民原有的宅基地復墾復綠,耕地退耕還林,不少貧困地區恢復了“綠水青山”,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和重建。宅基地、耕地和林地“三塊地”盤活再利用,或者發展林下種養業,或者打包形成“生態股”,回饋移民。生態移民使近1000萬貧困人口走上持續減貧和脫貧發展的康莊大道,是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為其他國家的減貧事業提供了重要借鑒。

(二)生態工程扶貧。生態脆弱區因經濟增長方式不當或長期過度開發超出環境承載力和恢復能力,不能滿足在這一區域人們的基本生存生活需要與再生產活動。實施生態修復和生態建設,阻斷生態的繼續惡化,恢復生態系統平衡,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實現良性發展的關鍵和切斷貧困的優先之策。

2016年以來,中國采取超常規舉措,在中西部22個省份實施11項重大生態工程,包括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等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保持、石漠化綜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濕地保護與恢復、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綜合治理等。這些大規模、長周期的重大生態工程,不僅能夠維持當地生態資源的存續,也為減貧脫困帶來了機會,直接補貼、提供就業、勞務收入等都有助于貧困人口增收。一是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和資金對貧困人口的全覆蓋,獲得政策性現金補償。如2014年啟動的退耕還林還草任務全部安排到開發任務重、貧困人口多的中西部地區,累計達7450萬畝,中央層面共安排貧困地區林草資金2000多億元,全國97.6%的貧困縣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符合退耕政策的貧困村、貧困戶實現全覆蓋,貧困人口從中獲得政策性的現金補償。二是組建合作社,吸納貧困人口參與工程建設,獲得勞務收入。建設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隊),吸納貧困人口參與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防護林建設和儲備林營造。中西部22個省區市共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直接吸納當地貧困人口參與造林、營林、撫育管護等工作,按人定任務、按任務定報酬,吸納160多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三是設置生態公益性崗位,為貧困人口提供穩定的工資性收入。2016—2020年,中央財政共安排生態護林員補助資金205億元,在中西部22個省區市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累計選聘110.2萬名生態護林員,平均標準為人年均1萬元,帶動300多萬貧困人口增收。四是促進產業轉型、創造增收機會。在工程受益地區,由于生態環境改善,農田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單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因地制宜發展林果、畜牧等新的創收活動,增加農民的收入。貧困戶因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解放勞動力產生的勞務收入累計38.84億元,退耕還經濟林收入共計4.90億元,林下養殖、種植菌類等其他收入累計2.59億元,工程使4100萬農戶、1.58億農民直接受益,戶均累計增收9000多元,惠及277萬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工程建設結束了延續幾千年的“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歷史魔咒,實現大地增綠和貧困戶增收的“雙贏”,成為人類重建生態系統、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成功典范。

(三)生態補償扶貧。重點生態功能區因承擔生態保障、資源儲備和風景建設功能限制或禁止開發,發展權特別是工業發展權受限;或因生態保護成本與機會成本沒有得到應有補償而引起貧困。需要對這類貧困地區或貧困人口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所投入的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給予資金、物質和政策補償。公平合理的生態補償制度是激勵貧困人口共建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也是貧困人口共享發展權利和發展成果的制度保障。

我國生態補償涉及耕地、林草、濕地、流域和海洋等重點領域及重點生態功能區,包括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跨行政區的橫向補償和市場化等多元化方式,補償的方式包括資金、物質和政策補償等多種形式,是一項多主體、多渠道、多領域的系統工程。中央財政對于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逐年增加,2019年中央財政下達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811億元,比上年增加90億元,增幅達12.5%。[24]跨省流域生態補償加速,助力上游地區生態脫貧。2016年《關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出臺,新安江、九洲江等7個跨省流域已開展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累計落實生態補償獎勵資金63億元。另外,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不斷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污染物減排、水資源節約、碳排放權等多元補償制度不斷健全,綠色標識、綠色采購、綠色金融、綠色利益分享機制建立,打通保護生態環境與共享發展成果的聯系通道。

(四)生態產業扶貧。生態資源富集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及生態資源,然而由于缺乏生態資源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或者是因綠色發展能力低、綠色產業基礎薄弱而陷入貧困。這類地區需要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或者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產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惠及貧困人口。

生態產業扶貧是以生態保護和改善為原則,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導向,引導農戶和市場經營主體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帶動貧困人口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生態產業發展,增加收入。這是提高生態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其一,通過政策傾斜,扶持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發展綠色產業。通過產業規劃、財政、信貸、保險、土地等政策投入,幫助貧困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引導貧困人口發展種植養殖業、林草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產業。其二,提升貧困人口發展綠色產業的能力。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建產業扶貧技術專家組、招募特聘農技員,選聘產業發展指導員,為貧困農戶指導產業選擇、開展科技幫扶、技能培訓與咨詢服務,加強對貧困人口的智力扶貧、技術扶貧和能力扶貧,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其三,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戶從生態產業發展中受益。構建“政府+市場主體+合作社+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生產、土地托管、股權合作、吸納就業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參與綠色產業經營獲得勞務和經營收入,入股分紅分享產業增加值,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據統計,2015年以來,全國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0多萬個,建設產業扶貧基地30多萬個,全國832個貧困縣每個縣都有了主導產業,90%的貧困人口參與富民產業,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超98%的貧困戶。[25]綠色產業現已帶動5200多萬人就業[26],16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27],成為覆蓋面廣、帶動人口多、可持續性強的扶貧舉措。

(五)生態資產收益扶貧,這是解決“富饒的貧困”一條新路。具體而言是將農村的生態資源和自然資源等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尤其是喪失勞動能力和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相關經營主體利用生態資產從事環境友好型產業活動,貧困村和貧困戶按照股份獲得收益。這種模式賦予貧困人口生態資源資本化的權益,生態資源和自然資源轉變為貧困人口的生計資本與發展資本,建立可持續的生態資源利用體系和農村貧困人口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有利于貧困戶積累資產、利用資產長期穩定受益實現持久脫貧。首先,推進農地、集體林權、草權和山權等農村集體資產制度改革,并且確權頒證。在落實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經營權。賦予農民對集體土地和林地等資源性資產長久不變的用益物權,加強對農戶的財產權保護,放活農戶的經營自主權,拓展經營權權能。其次,廣泛鼓勵全社會積極進行科技研發、充分挖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和自然風光價值,對貧困地區的綠色資源,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能等資源,進行整合開發、規模經營。再次,實施“三變改革”,農戶以農地或林地的經營權,或這些生態資源所產生的生態產品的所有權、使用權折股加入大企業或合作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貧困戶參與項目分紅,共享資源開發成果。光伏扶貧是“三變”改革的成功范例,不僅為農村貧困人口提供一條新的經濟收入路徑,同時促進貧困地區的低碳發展。截至2020年12月,累計建成光伏扶貧電站2636萬千瓦,惠及6萬個貧困村、415萬貧困戶,每年可實現電費和補貼收入約180億元。[28]

生態扶貧是中國脫貧攻堅戰中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產生了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應,累計直接帶動2600萬人增收脫貧,率先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實現了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取得了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一個戰場、兩場戰役”的勝利,為世界生態貧困治理積累了中國經驗。具體而言,第一,在生態扶貧主體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構建了政府、企業、貧困人口、社會組織多元主體合力攻堅的生態扶貧大格局。第二,在扶貧方式上,根據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特點,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開展生態移民、生態建設工程、生態產業發展、生態資產收益扶貧等多種生態扶貧模式。第三,建立生態扶貧的一系列長效機制,如在資金投入上,建立國家財政投入為主,帶動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資金投入機制;在生態補償上,建立包括轉移支付、橫向生態補償、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在利益機制上,通過入股分紅、訂單幫扶、合作經營、勞動就業等多種形式建立貧困人口的激勵與利益聯結機制;在資產收入上,通過農村集體資產“三變”改革,建立生態資產收益扶貧長效機制。這些長效機制的構建,一方面實現了生態資源向減貧成效的可持續變現;另一方面實現了扶貧開發對生態資源的反哺,保護和厚植生態資源,形成從“生態保護—生態資源利用—經濟發展—脫貧成效—生態保護—生態資源積累”的良性循環,破解了“既無綠水青山,也無金山銀山”、綠水青山無法轉化為金山銀山、綠水青山難以成為永續的金山銀山等一系列難題,對全球的生態貧困治理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查燕.寧夏生態扶貧現狀于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規劃,2012,(2).

[2]葛宏.綠色扶貧是環境與經濟的雙贏選擇[J].中國經濟問題探索,2001,(10):37-40.

[3]史玉成.生態扶貧: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的結合路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8,(6):170.

[4]湯劍波. 生態福利的三個問題——基于生態價值觀的視角[J].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4):14-20.

[5]W.C.Wagne.Sustainable Agriculture: How to Sustain a Production System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1999.(1):1-5.

[6]Craig W.A1l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National Parks and Nature Reserves[M].Greenwood Press,1990.

[7]Anil Agarwal and Sunita Narain. Redressing Ecological Poverty Through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Case Studies from India. 2000: PERI Working Paper No. DPE-00-01.

[8]王曉毅.綠色減貧:理論、政策與實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28-35.

[9]張琦.中國綠色減貧的成效及2020后發展趨向[EB/OL].中國鄉村發現.2020-12-24.

[10]鄭書耀,瞿丞醍,李堯磊.地方政府間生態扶貧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J].生態經濟,2019,(10):217-223.

[11]歐陽祎蘭.探索生態扶貧的實現路徑[J].人民論壇,2019,(21):70-71.

[12]習近平在海南考察[N].人民日報,2013-04-10(01).

[1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14]習近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N].人民日報,2014-07-11(12).

[15]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重要講話[EB/OL].新華社,2020-09-22.

[16]習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22(01).

[17]本報評論員.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N].人民日報,2020-04-26(01).

[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9]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2月9日)[EB/OL].人民網,2016-11-17.

[20]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的審議上的講話[EB/OL].人民網,2014-03-07.

[21]習近平.關于精準扶貧的論述[J].理論與當代,2017,(3):57-60.

[2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N].人民日報,2018-08-20(01).

[23]韓躍民.全球生態貧困治理與“中國方案”[J].社會科學戰線,2019,(11):205-213.

[24]董戰峰.環境經濟政策年度報告2019[J].環境經濟,2020,(8):12-31.

[25]朱雋,常欽.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超98%的貧困戶——產業對了頭小康有奔頭[N].人民日報,2020-11-17(06).

[26]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脫貧攻堅網絡展之生態扶貧[EB/OL].中國林業網,2020-05-22.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992/index.html

[27]徐佩玉.生態扶貧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助力2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12-02(03).

[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N].人民日報,2020-12-22(10).

(責任編輯 焦德武)

猜你喜歡
精準扶貧
精確理解“精準扶貧”
民生周刊(2016年20期)2016-11-11 13:39:21
淺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精準扶貧問題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9:58
貴陽實施精準扶貧之農村電商研究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2:47
芻議智慧金融下的精準扶貧
普惠金融視角下大學生返鄉創業與精準扶貧現狀分析
論高校“智庫”扶貧工程的實施及推廣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15:11
精準扶貧背景下山區貧困縣脫貧路徑選擇
精準審計的現狀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42:30
“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3: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欧美午夜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欧美区日韩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四虎综合网| 日本国产精品|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女人天堂av免费|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国产激情影院| 免费毛片视频| 成年A级毛片|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 国产AV毛片|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国产亚洲精|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综合五月天网|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久青草网站| 九九九国产|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网久久综合|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aaa国产一级毛片| 色偷偷一区|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第三页| 婷婷六月色| 亚洲69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国产xx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欧美午夜性视频| 日本午夜网站|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国产99精品视频|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欧美在线一级片| 国产网站在线看| 午夜毛片免费看|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