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珍


摘 要:一年級解決問題教學是重點,更是一個難點,要想突破這個難點,我們要注重指導學生認真讀題,抓住重點語句理清題意,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要引導學生,將新的數學問題進行觀察對比、分析聯想等,把陌生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利用已知的知識解決新問題;要教給學生有效的解題策略,以幫助明晰數量關系;要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學習情境,積累生活經驗,以促進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一年級數學 ;解決問題能力;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4-0187-02
【Abstract】The first grade to solve the problem teaching is the key,is a difficult point,want to break through this difficult point,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guide the student to read the question seriously,seize the key statement clear the question meaning,develop good habit of solving the problem;To guide the students,the new mathematical problems for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analysis and association,the unfamiliar problems into familiar problems,the use of known knowledge to solve new problems;Students should be taught effective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to help clarify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reality of life,create learning situations,accumulate life experience,to promo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Keywords】First grade mathematics;Problem solving skills;Effective way.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所以,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成為新課程標準的一項基本要求。
但是一年級學生識字少,知識面窄,缺乏生活經驗,而且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解決問題對他們來說是一大難點。比如:有的學生讀題時,如走馬觀花,似是而非;有的則因識字不多而讀錯字,誤解題意;有的因理解能力有限,較抽象的問題就無法理解;有的學生在讀題時就知道問題的答案,卻把答案當成已知條件……由此可見,提高一年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極其重要,下面就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分享一些做法:
1.指導認真讀題,幫助理清題意
數學家笛卡爾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沒有正確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學者,也會像瞎子一樣盲目地摸索。” 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決定了其能否正確解決問題。一年級學生識字量少,理解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時常或讀錯字,或憑借主觀判斷,誤解題意。因此,教會學生認真讀題,幫助理清題意,是提高一年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
以蘇教版一年級下冊這道題為例:小熊得了一個第二名和一個第三名,小狗得了一個第一名和一個第二名,小兔得了一個第一名和一個第三名,它們各得了多少分?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有的學生根本不理解“各得了多少分”是什么意思,有的學生則草草讀題,把“它們各得了多少分?”讀成“它們共得了多少分?”造成解題錯誤。因此,在教學此題時,引導學生認真讀題,理清題意是關鍵。可以先讓學生用手指著題目,逐字逐句的把題目讀一到兩遍,并畫出關鍵詞。在學生完整讀題后追問:題目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是什么?請給“各”字做上著重號,說說“它們各得了多少分”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樣理解的?它包含了幾個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就明白了這個問題其實包含三個問題,要分別求出小熊、小狗和小兔各自的得分。
再如:合唱隊有16個女同學,比男同學多4個,男同學有多少個?學生看到這類題目,往往會不加思索地用加法來解決。其原因要么是不理解“合唱隊有16個女同學,比男同學多4個”的意思,要么是沒有仔細讀題,誤把題目當做“合唱隊有16個女同學,男同學比女同學多4個,男同學有多少個?”此時應要求學生把題目完整地讀兩遍,并提問:從題目中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誰比男同學多4個?(生:女同學比男同學多4個)那誰能說說( )比( )少4個嗎?學生很快就明白:男同學比女同學少4個,要求男同學個數應該用減法計算。由此說明學生不會正確解題,往往是因為不理解題目的意思,一旦理清題意,那么數量關系也就明了了。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解題能力,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抓住關鍵語句認真讀題,理清題意,培養良好的解決問題習慣。
2.將“陌生問題”轉化為“熟悉問題”
著名的數學家C.A.雅潔卡婭提出:“解題就是把要解的題轉化為已經解過的題。”其實每道數學題的解題過程都是轉化的過程。可是一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很好應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時很簡單的問題,換一種問法,就變得陌生、不知所措了。而這種“陌生問題”其實質仍舊是已掌握的知識,教師若能引導學生將問題進行合理地轉化,他們便可以輕松地解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