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莎 李理
摘 要:課程思政在全國高校的普遍實施,對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能完善高校體育專業課程,健全體育專業學生全面發展等價值意蘊,卻面臨著教師思政能力不足、思政元素和技能教學難以融合等問題,據此提出課程思政融入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應從教師隊伍建設、挖掘思政元素、教學目標制定和教學評價體系的同向育人策略。
關鍵詞: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4.019
課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變革的必然,是落實黨的教育政策、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渠道。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形成協同效應。”這一重要論述為課程思政在全國高校的普遍實施指明了方向[1]。在課程思政這一系統工程中,“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是最為關鍵、最難解決的部分[2]。長期以來,高校傳統的專業課教學中普遍呈現出重“術”輕“道”的特征,“德”的教育與“才”的教育是分開的。并且受社會偏見、學科內部“術科”課程與“理論”課程的爭端以及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等諸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相對于其他專業的課程思政而言,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思政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基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探究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旨在使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教學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錘煉心志及養成品性的過程,充分體現課程教學的育人功能, 實現育人效果最大化[3]。
1 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專業“術科”的價值意蘊
1.1 思政引領:提升體育專業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能有效提升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在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教學中,可以以技能教學為載體,將高尚的體育精神、不同運動項目的發展史和文化禮儀有效融入教學的全過程。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技能教學,不但能幫助體育專業學生找到自己的政治方向,確立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觀念,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促進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不斷努力,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從而形成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技能教學能讓學生在加強專業技能的同時樹立專業自信心,增強愛國情懷,還能促使體育專業學生形成較強的愛國主義精神、規則意識和良好的合作態度。
1.2 協同育人:提升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能力
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匯報會,指出“建設體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在“體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體育專業承擔著培養未來體育管理者、體育教師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重要責任,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職業素養水平直接影響我國體育工作的開展。當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全民健身發展不平衡、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滑等現實挑戰,體育專業學生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體育人才,切實承擔起“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責任,一定要有扎實的職業素養、偉大的“家國情懷”和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是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融入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責任、培養合格體育人才的重要途徑[4]。
1.3 陶冶情操:促進體育專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現階段體育專業的培養對象大都是“00”后的青年大學生,相對于其他專業的大學生而言,體育專業的大學生思維活躍、崇尚變通、社會交往能力較強,但也存在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差、易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等特點。在諸多因素影響下,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行為、心理等方面均容易發生變化,尤其是一些文化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學習中很難集中注意力,沉迷網絡游戲,打架斗毆現象較為突出。既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加深了社會對體育生的偏見。課程思政融入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有助于體育專業學生陶冶積極健康的情操,形成集體主義精神,培養社會意識等等,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2 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的現實困境
2.1 能力之困:體育專業“術科”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有待提升
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是新時代體育教師必備的專業核心素養[5],高校體育專業“術科”教師承擔著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的重任,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及教學能力,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體育專業“術科”教師不僅需具備挖掘思政教學內容的能力,還需要在技能教學的過程中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適應課程思政教學的需求。當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部分“術科”教師從少兒時期便已成為專業運動員,缺少文化課科目的學習,對思政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入,且缺乏體育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整合能力。面對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專業“術科”的現實要求,體育專業“術科”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2 內容之困:體育專業“術科”課程的思政內容挖掘困難
體育專業“術科”課程與其他專業的不同之處在于注重身體技能的培養,區別與其他專業課程思政的融入,體育專業“術科”課程要在技能教學中挖掘和深入思政內容。但在挖掘思政內容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思政內容難以與技能教學相結合,導致學生多偏向于技能學習,從而忽略了思政學習;其次,相對于理論課程而言課程思政的融入多以案例分析為主,知識面融入有困難;最后,體育專業“術科”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是以體能訓練和身體運動為主的,思維的跨度沒有那么大,難以充分發揮德育功能和價值引領[6]。因此體育專業“術科”課程的思政內容挖掘比較困難。
2.3 實施之困: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解能力不足
學生是課程思政的實施主體,但由于體育專業寬闊一些,更容易引入,但對于體育專業“術科”課程來說,所涉及的知識面比較窄,學生的思想理解能力不足,導致課程思政融入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比較困難。首先,由于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大多是把體育專業作為升學的跳板,因此他們的文化課水平普遍較低,文化修養相對較弱,也缺少思想政治方面的思考;其次,體育專業學生更多的是把學習重心放在技能學習上,從而容易忽略思政學習的重要性;其三,體育專業學生思維比較跳躍,容易受到不良影響,遇到事情情緒波動較大,導致對某些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力[7]。因此,體育專業學生的性格特點使他們難以高效接收課程思政的內容,導致課程思政融入困難。
2.4 評價之困:課程思政融入體育專業“術科”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成果進行評價和檢測,是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的重點。我們需要將課程評價與現代社會人才建設所需相結合,強化成果進行評價和檢測,是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的重點。我們需要將課程評價與現代社會人才建設所需相結合,強化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方面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的思政意識和專業技能。以考核和評價的方式使體育專業生在增強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然而目前大多數體育院校對于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還在建設當中,課程評價都以單一的教師授課、技能考核、考勤等方面為主,缺乏了對課程思政的考核,難以發揮課程評價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作用。
3 高校體育專業課融入課程思政的推進策略
3.1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思政教學能力
在高校體育專業課教學中,為了能夠開設課程思政同向育人,體育專業教師需要具有師生素養,在具體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同時,作為體育專業教師也需要成為學生的學習榜樣,體現出良好的人文素養,以此來引導學生高效率地學習課程思政內容。一般來說,體育專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教師應該對自身的責任和意識給予充分認知,準確進行自我定位,將立德樹人目標落到實處,在具體教學中能夠規范自身的舉止和行為,以此來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第二,對于體育專業教師而言,需要對他們的德育意識進行有效的培養,除了可以采用“請進來”的方法,也可以讓教師“走出去”,根據體育專業教師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幫助體育專業教師形成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及良好的人文素養。除此之外,針對體育專業教師進行培訓的過程中,體育專業教師應該與思政部門進行充分的溝通,學校也需要結合體育專業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斷地挖掘體育專業課教育的德育元素,幫助教師運用適合的教學手段,創建有效的教學情境,進而在潛移默化中能夠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3.2 加強專業意識,挖掘思政元素
對于體育專業學生來說,專業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會淺層次的理解相關理論知識,通過德育教育,可以在體育專業課教學中對德育元素進行有效的滲透,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載體,體育專業教師也能夠對學生的體育精神進行培養[8]。作為體育專業教師,要在專項訓練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加強專業意識,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比如說,“籃球專業課程”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訓練,并且,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融入相應的德育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禮儀,挖掘學生的潛力,禁止使用不文明的用語。在比賽過程中,不管出現任何突發狀況都不能夠辱罵裁判員以及其他隊員。經過德育元素的有效融入,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能夠保持激情,掌握分寸,與其他的隊員相互尊重,將團體利益放在首位,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對學生日后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3.3 強化思政意識,科學制定教學目標
對于高校體育專業“術科”來說,體育專業教師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設置,以體育專業學生為本,結合教學大綱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并且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不過,不少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道德素養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體育專業教師需要將育人理念進行有效的滲透,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在此基礎上,對多元化體育文化進行充分的挖掘,培養體育專業學生的體育精神以及體育情懷,從而能夠真正地實現課程思政育人的教學目標。比如說,對“跆拳道”進行教學時,體育專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僅要不畏強敵,也要尊重對方,彰顯勇于拼搏的精神。不僅如此,在體育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思政教育,體育專業教師也應該對學生的精神以及思想境界進行深化,使得學生具有健康體魄的同時也能夠提升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幫助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運動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3.4 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檢驗思政成果
培養新時代社會所需的體育人才是體育院校的使命。而體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評價體系是檢測成果的根本。對于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來說,做好教學評價工作十分重要。針對教學實操評價體系進行完善的過程中,教師應與思政教育部以及學生處等部門進行充分的溝通,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確保能夠包括學生思想道德、責任意識以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9]。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各專業教師也需要結合思政課程的相關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對評價體系進行不斷的完善,不僅要從學生的技能考核和出勤方面進行評價,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德育素養問題,應在評價體系中加入情感、團結和思政方面的內容。在評價方式方面可以讓體育專業學生進行評價,也可以讓體育專業學生之間相互評價,還可以由體育專業教師進行評價。經過知識技能和人文素養的有效結合,有利于提升體育專業“術科”學生的素質修養,也能夠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除此之外,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時,也需要注重育人效果、育人態度等,確保教師能夠在講解體育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樹立正確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綜上所述,在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中,通過課程思政同向育人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加快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教學改革的進程,使得體育這門課程滿足新時代發展要求,對學生身體健康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不過,在高校體育專業“術科”課程教學工作中,需要提升體育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科學設置教學目標,健全教學評價體系,不斷地進行德育元素滲透,另外,體育專業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將思政教育與體育專業教學進行密切融合,使體育專業學生形成端正的學習態度,培養體育專業學生愛國精神,讓體育專業學生能夠立志成為一名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人才,真正地實現體育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陳翔. 做好“課程思政”的供給側改革[N]. 學習時報,2020-01-10(006).
[2] 陸道坤.課程思政評價的設計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21(03):25-31.
[3]許瑛.構建藝術院校“課程思政”立體模式[J].北方文學,2019(08):173-174.
[4] 王丹丹.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5):46-51.
[5] 趙富學,陳慧芳,李攀飛,等.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生成特征、核心構成與培育路徑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06):27-34.
[6] 劉純獻,劉盼盼.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特點、難點與價值引領[J].體育學刊,2021,28(01):1-6.
[7] 高海.從體育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研究[J].山西青年,2016(12):115.
[8]韋苑.以傳播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04):189-190.
[9] 王建偉.在體育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J].科普童話,2018(04):38.
基金項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教育專業理論課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HNJG-2020-0511)。
收稿日期:2021-05-30
作者簡介:朱莉莎(1996-)女,河南三門峽人,在讀研究生
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通訊作者:李理(1982-),女,湖南湘潭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