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華
學生寫作業,難;家長看作業,煩;教師批作業,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作業這一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成了讓人頭疼的問題。也許,我們并不是排斥作業本身,只是因為作業“不和胃口”而已。對于學生而言,作業不僅是對所學內容的鞏固與強化,也承載了自身對所學內容的修正與反思。對于教師而言,作業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聚焦,更是對自我教學效果的分析與改進。對于學校而言,作業不僅將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也是促進學校科學評價,提高質量的有效載體。
“作業”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教師給學生布置的功課”,意味著教師在作業這一必備教學環節中是設計者、發布者、評價者。因此教師對作業觀念的理解必將影響作業的導向與價值。基于作業布置的現狀,必須克服幾種錯誤傾向:
1.標簽化。大多數教師心中的尺度與標準只有一個——學習成績,于是作業便成了學生學習成績的一種象征。當“作業”演變成了學生的“身份標簽”時,不僅不能起到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育目的,而且會產生負面的教育效果。
2.唯分化。絕大多數教師布置作業的真正目的還是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是“以生為本”而是“以分為本”。如果教師能夠真正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給學生作業分層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存在,為其提供適合的教育,這樣的分層不會讓學生感受到壓力,也不會讓學生感受到歧視。
3.表面化。作業僅僅停留于知識記憶與學習上的“分層作業”注定是膚淺的、狹隘的,畢竟,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僅僅通過“作業”的布置,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教師的職責是喚醒學生對于知識的興趣。
作業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之所以給學生帶來過重負擔,根本原因在于因功能異化而導致的作業量大質低。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喜歡作業。只要學生能感受到作業的意義,就愿意投入與付出。這就要求作業內容貼近學生成長實際,作業形式滿足學生生活實際,作業評估激發學生成長動力。
一、優“資源”的整合力,化“統一”為“統整”
優化作業內容是提高作業滿意度的基礎,內容的選擇要以素養提升為核心,以學情為基礎,以教學目標為支點,優化整合各類資源,達到事半功倍,讓減負增效落到實處。
(一)整合時間資源,靈活打開作業
打破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時空界限,建立課程學習不只是發生在課堂,作業不只是完成在課后的觀念,作業亦是課程,靈活處理作業的時間和方式。例如將寫字教學和書法作業相結合,化被動糾正錯字為主動練習。將學生一周聽寫的易錯詞語匯總在一起,由書寫老師把錯誤頻率高的整理成一周書法作業單,將“教材寫字+書法練字”融為一體,提高書法作業的針對性,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書寫興趣,也大大提高了書寫的正確率。
(二)整合要素資源,深化目標落地
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在課堂內落實作業的教育教學目標。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將本單元的古詩擴寫成短文,通過練筆作業呈現古詩中有聲有色、動靜相間的畫面,既落實了單元語文要素又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表達情感。第四課《昆蟲備忘錄》,書中用輕松隨意的筆調介紹了四種昆蟲,寫得情趣盎然。學生對昆蟲很感興趣,于是我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表達方法,寫寫自己感興趣的小昆蟲。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形式靈活的小練筆,釋放了學生的表達潛能。這樣,課堂內落實語文要素的同時把作業設計融入進來,實現教學目標高效落地,促進學生能力在課堂學習中順勢生長。
(三)整合校本資源,豐富作業內容
每個學校的校本資源都帶有地域性和學校特色性,為探索跨學科作業、綜合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創造了媒介,是設計多形式作業的良好素材。例如“三八婦女節”我們開展了專題活動《“美麗的插花”制作》,學習基本的插花知識,讓學生用豐富的語言介紹自己的插花作品,并對媽媽說說心里話表達愛意。基于生活和情境的動手制作作業和情感表達作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主動參與、積極表達,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活力。春天到了,外出踏青的學生較多,于是我們又開展了《旅行路書設計》,學看地圖,認識圖例,繪制旅行路書,用清楚有條理的語言介紹路書。具有探索性的作業形式,可以充分綻放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
二、優“形式”的創新力,化“單一”為“多元”
優化作業形式設計,豐富作業類型,發揮作業的多項功能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探究的方向。
(一)遞進型作業——選擇中體驗快樂
遞進式作業就是教師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設計不同的作業形式,進行分層評價、分類指導,給學生達成發展性目標提供適度的緩沖,“遞進式作業”總的原則是“分層設計、統一布置、自主選擇”,采取常規+自主+探究的彈性作業設計,突出“四性”:典型性、針對性、層次性、多樣性。常規作業為基礎性作業,難易適中,題量精當,人人需要完成;自主作業為選擇性作業,將題目作些變化,學生各取所需;探究作業為拓展性作業,鼓勵人人完成,不作硬性規定。通過寫、貼、畫、剪、演、攝等多種形式的作業,讓學生看、聽、說、觸、嗅、想象等多種感官參與,發展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知識。
為防止“標簽化”現象,作業要統一布置,但在目標和要求上分層,讓不同的學生都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如:接力日記這一作業形式,學生按學號輪流記錄自己的學習生活,在傳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前面任何一位同學的內容進行交流、點評、借鑒,然后再完成自己的日記內容。在接力日記的傳遞中學生的鑒賞力、思辨力、寫作力都有了顯著提升,而且學生們樂此不疲。
(二)合作型作業——遷移中展現自我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我鼓勵課后進行親子合作,把課堂上讀到的故事講給家長聽,把自己積累的內容背給家長聽。把作業當作日常會話,不僅增進親子關系,也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收獲。而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對于難度較大,實踐跨度較長的作業內容,可以和伙伴合作,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一個綜合性學習單元,安排了四篇現代詩和一個綜合性學習《輕扣詩歌大門》,意在讓學生通過多途徑收集和創作現代詩,通過小組合作對其進行整理、并編成小詩集。活動前,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特長進行合理分工,文字能力強的學生來為詩集起名字、繪畫能力強的學生來設計封面、目錄,書法好的學生擔任詩集的文字編輯,即使能力稍弱的學生也能進行詩歌的分類,盡量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以強帶弱,讓所有學生參與到詩集創編中,從而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統籌、分工、合作的過程中各盡所能,各顯其長,在任務性作業的驅動下,感受合作帶給自己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三)層次型作業——拓展中發揮潛能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色彩”,只有我們不拘一格、創新設計才能讓作業面孔靚起來,才能真正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結合低段學生學情,我們找準每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不同難度層次的作業,讓每一類學生都找到自己發展的空間。
例如在“一字一世界”的語文實踐作業中,對于興趣濃、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字,從字源追溯、字義延展、字族拓展等角度開展相關探究活動,旨在開闊學生思維,由一字延展開,探尋漢字王國的奧秘,達到“一葉知秋”的教學廣度。而對于獨立完成有困難的學生,采用“3+X”的模式,小組內至少要有3名成員,圍繞一個字,從三個角度完成探究作業的嘗試。學生可以結合個人實際情況,自行調整難易程度。
三、優“評估”的持續力,化“唯準”為“多維”
優化作業評估方式,在評估中關注時效性、確定性、延續性、激勵性,才能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對于日常基礎性作業批改,要求“五做到”:發必收、收必批、批必評、錯必糾、好必展。重視作業的指導與分析,優生比速度、比準確性、比思維質量,使他們永不滿足;后進生比認真、比準確,使他們切身體會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成績在提高。對于拓展探究性作業最終的展示評價也是妙趣橫生,知識地圖、思維導圖,色彩明麗、層次分明,可謂別出心裁意趣濃;視頻錄播、現場講解,雙線并行、精彩絕倫,可謂線上線下雙聯動;個人、小組、團隊,評比方式多樣化,學生、班任教師、科任教師,評價主體多元化,可謂人人參與齊分享。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科學合理地進行有效的作業設計,就是在引領學生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當作業的功能真正從鞏固所學的外延走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激揚學生的生命創造這個內涵的時候,就是老師和家長最值得回味的幸福時刻!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