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云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實驗小學緊密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價值導向,積極追求“課程在場、生命在場、兒童在場”的勞動教育新理念,構建樂行君子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學校通過縱向進階的學段線、逐步擴大的空間軸和三維一體的課程群串聯,探索“樂、思、行”勞動教育新路徑,讓每個孩子身上有汗、眼中有光、心中有夢,獲得持續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由此可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時代新人,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導向。學校圍繞“樂行教育”確立了“培養熱愛生活、樂學篤行的少年君子”的育人目標,積極構建學校勞動教育價值體系,并在價值體系的統領下,制定了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實現育人目標、價值體系、課程目標相生共長的有機融合,全面架構勞動課程頂層設計。
課程體系建設,讓學生獲得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學校圍繞勞動教育價值體系,凸顯勞動的真善美,培育新時代的勞動方式和生活態度,通過貫穿學段線、延展空間軸、研發課程群,積極打造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讓學生獲得持續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縱向進階的“學段線”,豐盈學生勞動體驗?!兑庖姟分刑岢?,勞動教育必須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進行一體化設計。其核心是指在目標結構上,要突出勞動教育思想目標的學段貫穿,即“一根紅線穿到底,各個學段寫春秋”。在內容上要形成學段的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勞動習慣與能力、勞動精神與品質的螺旋式上升。學校深入貫徹教育部頒布的勞動教育總體目標和樂行君子勞動教育課程目標,根據1~6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編制了《樂行君子勞動教育指南》,對學生在不同學段的勞動實踐提出建議,注重學生勞動技能與習慣的培養,引導他們在勞動實踐體驗中逐步形成良好勞動品質。
例如:小學低年級側重啟蒙學生勞動意識,以提高學生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及感知勞動樂趣為切入點;小學中年級則從勞動習慣的養成入手,以“個人清潔”“家務承擔”“學會合作”等版塊開展專題課程;小學高年級圍繞勞動技能、家政學習和服務社會的目標,適當增加了校內外公益勞動、社區志愿服務、職業體驗等內容。
按照兒童生命成長周期,學生沿著縱向進階的學段線,從照顧自己,到關心他人、關心身邊的校園和社區,在不斷豐盈的勞動體驗中實現勞動認知的接續提升,勞動素養得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完整發展,為學生成長為具有公益意識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逐步擴大的“空間軸”,拓展學生生命寬度。學校把握勞動教育的新時代特征,全面推進重體驗、重實踐、重創新的勞動教育課程新模式——“走班·走校·走社會”。
學校打破班級授課界限,圍繞勞動課程主題菜單,開設“走班式”校本課程。如美食烘焙、收納整理等課程,均屬于打破班級、學段的走班式校本課程,學生可根據自身喜好自由選擇。
學校依托集團化辦學優勢,共享各校特色鮮明的校內勞動實踐基地,開創“走校式”勞動實踐。比如:學校本部與人工智能產業體驗園只有一墻之隔,便成立了人工智能實踐基地;西校區南側有一片空地,經過師生的細心耕耘,目前已成為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兩個校區的學生都可通過走校模式共享勞動教育資源。
學校充分利用省市區實踐教學基地,形成“走社會”勞動實踐。我們將勞動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統籌優質資源,凝聚勞動教育向心力,使勞動教育與社會實踐融合共生,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中接受勞動教育。
“走班·走?!ぷ呱鐣敝鸩綌U大的“空間軸”讓勞動教育以課堂為原點,向校園、社區、社會延伸,拓展了勞動教育的實踐空間和學生的生命寬度。
三維一體的課程群,點亮學生美好人生。學校結合課程目標和勞動資源,進行校本化研發規劃,積極構建樂行君子勞動課程群(見下圖),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修己生活課程,讓兒童在自我完善中遇見更美好的自己。其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掃”課程分年級開設了“書包、書桌變整齊”“衣服巧收納”“清潔小竅門”等系列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清潔整理知道勞動里面有學問、有審美、有快樂,更有斷舍離的人生哲學;“食育課程”通過“飲食文化”“樂行小廚神”“樂行美食節”等系列主題活動,加深學生對食物營養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傳承飲食文化,弘揚節儉美德,生成感恩之心;“匠心課程”則注重學生工藝技能的培養,讓學生在手工制作中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
自然稼穡課程,讓兒童在田園農作中自然生長?!按蟮厣嫌姓n堂,田野中有學問?!薄瓣柵_種植”和“開心農場”是學校自然稼穡課程的綠色“課本”,學校通過學科融合、項目學習、勞動體驗、農耕收獲,建立起兒童對四時變化的敏感、對土地的熱愛、對生活的感恩。
社會公益課程,讓兒童在分享奉獻中收獲快樂?!洞笾行W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服務性勞動教育要讓學生利用知識、技能等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在服務性崗位上見習實習,樹立服務意識,實踐服務技能;在公益勞動、志愿服務中強化社會責任感?!睘榇耍瑢W校將社會公益課程納入勞動教育課程群,借助家長力量,通過學校統籌規劃,依托社區教育資源服務公益活動,實現社會公益課程良性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志愿服務、公益勞動、扶貧助學、崗位體驗。例如,學校堅持多年的淘寶節,便屬于扶貧助學課程,學生們拿出家中閑置物品進行義賣,義賣所得資金全部捐給貧困地區幫學助學,累計幫助貧困學生千余人,收到來自新疆建設兵團、青海藏區、湖南永順等地的多封感謝信。
另外,學校還通過家委會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從社會公益活動中受到啟迪,懂得奉獻愛心,珍惜幸福生活,這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和人格塑造都起著積極促進作用。
探索“樂、思、行”勞動教育課程新路徑
有汗水的勞動:田間地頭讓勞動實踐扎根快樂。我校學生升入五年級時都會特別興奮,因為他們即將開展為期一年的種植體驗活動。學生在種植課上會經歷完整的種植過程,從整理土地到播種澆水,從除草除蟲至收獲分享,全部親身參與。他們在分享勞動成果時對自己地里收獲的蔬菜發自內心的珍惜,真正體味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稼穡課程,讓孩子們出汗出力,通過真實勞作感受自然的美妙與生命的可貴,使學生回歸自然、感受生活、健康快樂成長。
做真實的勞動教育,做誠實的勞動實踐者,是學校開設勞動課程的原則之一。樂行君子勞動課程群的所有勞動實踐都要求孩子們真正動起來、熱起來、活起來,讓汗水可見、讓成長發生、讓夢想發光。
有智慧的勞動:學科融合讓勞動創造改變生活。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立足新時代育人準則,不僅著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埋頭實干的勞動精神,而且注重在勞動實踐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展開研究,通過解決真實場域的現實問題幫助學生整合知識、解決問題,變單一的體力勞動為具有思維含量的創造性勞動,提高創新意識。因此,學校注重勞動教育的學科融合,并運用項目化學習創新勞動成果,進一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比如:土地形狀不規則,為計算面積,孩子們需要進行實地考察,測量數據,畫出示意圖,遇到無法計算的問題還需要請教數學老師;發現蟲害,孩子們趕快請教科學老師和治蟲專家,選擇危害最小的方法除蟲;為保證最大的收益,進行綠色種植,他們對比化肥與生態肥的利弊,一邊種植管理,一邊核算成本。
學生在種植活動中,會遇到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地塊,如何合理公平地分給各個班級也是他們面臨的難題。對此,孩子們辯證地看待問題、審視問題,最后通過表決產生分地方案。智慧分地,讓學生意識到在社會活動中要辯證地看待問題,要有規則意識,發生矛盾沖突可以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來解決。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不僅要為學生社會性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更要通過實踐體驗促進其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有思想的勞動:五育融合讓勞動價值熠熠生輝?!兑庖姟窂娬{勞動教育要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因此,學校積極探索以勞動教育為根基的五育融合價值體系,將勞動教育目標不僅僅定位于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體會情感,更注重精神的豐盈、價值的體現和文化的傳播。學校將勞動教育與思政課程相融合,深度挖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資源,并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小學思政教學中有效滲透勞動教育。以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下冊《我們的衣食之源》一課為例,教師充分利用學校勞動實踐基地,帶領學生到快樂農場收獲果實,并圍繞胡蘿卜展開了一場生動的勞動教育課。教師從胡蘿卜的姓氏出發,帶領學生與胡蘿卜一起尋找它的前世今生,共同領略絲綢之路的偉大神奇,將勞動的意義上升到了價值流通和文化傳播,把勞動創造歷史、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孩子,這正是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有效表達。
勞動教育與德育課程的融合,既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又能夠增強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效彰顯勞動價值。學校以五育融合貫徹新勞動教育理念,從而實現五育并舉,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家校社協同推進,打造勞動教育新生態
發揮家庭基礎作用,注重勞動習慣的日常養成?!兑庖姟窂娬{勞動教育實施途徑多樣化,家庭要發揮基礎作用,注重日常養成,要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隨時隨地、堅持不懈地進行勞動,每年掌握 1~2 項生活技能。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以及寒暑假,學校通過制定“家庭勞動清單”、勞動打卡積分等形式,提高孩子參與家庭勞動的積極性,效果顯著。“樂行小廚神”線上展示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勞動成果展示平臺,許多學生在疫情期間學會了好幾樣拿手菜。
發揮學校主導作用,注重勞動素養的系統培育。學校切實落實“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 1 課時”,并結合學段特點對學生的勞動時間作出規定。學校注重勞動教育課程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學科教學課程的有效融合,讓勞動教育以多種方式融合進國家課程,通過多條渠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勞動主題教育活動,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
發揮社會協同作用,注重勞動教育的全域育人。學校統籌社會協同育人資源,支持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會,動起來、干起來。學生通過參與勞動社會實踐活動,在多樣化的勞動實踐平臺中進行全方位勞動體驗。
學校勞動教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打破校園圍墻、打通制度壁壘,發揮學校主導、家庭支撐、社會支持的作用,建立“家校社”勞動育人新樣態,激活、喚醒潛在的教育力量,形成勞動教育的全社會育人機制。
創新評價模式,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真實發展
學校以勞動課程建設為依托,結合育人目標,將課程內容、核心素養、評價改進融會貫通,建立學分進階制評價模式(見下圖)。
學生可通過認領、完成學習項目換取學分,開展爭章活動,以行動章、篤行章、善行章、樂行章作為評價晉級階梯,對獲得者進行表彰,并評選出勞動優秀者為勞動之星榮登美好生活墻。另外,學分還可兌換成樂行勞動幣,學生可用勞動幣到樂行超市兌換物質獎勵。學分制進階評價激勵面廣,時效性強,從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出發,實現了學校各類評價方式的融合與統整,有效促進了學生勞動素養的真實發展。
此外,學校還探索研發評價載體新媒介,完善、推廣“行動學院”App,利用云存儲技術,大數據管理記錄學生參與勞動和成長的情況。其交互式學習、線上展示、及時反饋等功能,實現了學生自主管理、綜合評價、全面發展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評價體系。
學校以生命之悅、科學之真、人文之善、藝術之美筑底,積極探索勞動教育的專屬符號——“熱愛生活、樂學篤行”。其核心便是主體的喚醒、正能量的傳遞、全人格的培養,這也正是我們心中教育最美好的樣子——守護童年、豐盈精神、陶冶靈性、連接世界。
責任編輯: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