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云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五小學,福建寧德 355100)
近年來,網絡上時有出現校園欺凌的社會熱點新聞,校園欺凌的話題觸動著公眾敏感的神經。校園欺凌事件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面對校園欺凌事件,教師應對其提高重視,深入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從而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對當前校園欺凌案件進行分析,其中大部分受害人較為內向,不善于與他人交流,在受到欺凌時沒有朋友站出來幫忙,甚至在受到欺凌后也沒有人聽其傾訴,只能默默忍受。同時,小學生處在一個較為特殊的年齡階段,其身心發育皆不夠成熟,看待與處理人際關系帶有著更多的主觀色彩,并且對多數事物的認知有在偏差,對相關法律法規缺乏了解,導致其對自身行為尚未形成較為良好的認知,在與同學之間的交流中極易出現不規范的行為。另外,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不良行為的影響,并在同學之間模仿。在小學階段,學生大多沒有人際關系的概念,在與同學交流的過程中易出現矛盾,最終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發生。
原生家庭也是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講,小學生的行為大多源自對家長行為的模仿,其心理也會受到原生家庭的重要影響,因此,好的家庭教育是學生正確思想養成的關鍵。由此可知,部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與原生家庭對學生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當前,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一些父母對孩子采用過分寵愛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使一些學生的自我意識過度增長,凡事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一些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也降低了他們承受挫折的預期值,導致他們對外界環境常常出現不適感,易產生極端心理。
在目前的小學教育中,部分教師更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學活動上,忽略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在學生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或校園欺凌問題時沒有第一時間關注,導致學生未能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如果欺凌者的暴力行為得不到制止,這些欺凌者可能會把欺凌行為作為一種實現自己利益和目的的手段而長期、頻繁使用[1]。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想尚未成熟,是非觀與價值觀等觀念尚未成型,其行為大多僅是對外界他人行為的模仿,以此學習對各類關系的處理方法。目前,大眾媒體傳播途徑較為發達,而小學生尚不具備鑒別行為好壞的能力,所以其會對通過各類途徑接觸到的不良行為進行模仿,如電視中的打斗場面等,進而出現校園欺凌行為。
原生家庭對學生行為模式的影響較大,許多施暴的學生有較為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家境較為優越,認為家長能夠擺平學校內的很多事情;或家境較為惡劣,曾被家長暴力對待。小學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其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通過對他人行為的模仿得到的,而家長是學生模仿學習的第一對象。因此,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應發揮榜樣力量,以身作則,讓他們能夠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同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指引。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三年級上冊中“家庭的記憶”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教師要根據學生分享的故事,對其展開針對性心理輔導。
受應試教育等思想的長期影響,一些教師過度關心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強調分數的重要性,忽略了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某學生突然學習成績下滑,可能與其心理狀態有較大的關聯。因此,教師不應一味地狠抓學生成績,對學生的異常表現及原因漠不關心,而應警惕學生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或情緒反常的異常情況,要及時給予這類學生關心,并探尋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做到對校園欺凌事件提早發現、提早預防,以防止其發展為性質更為惡劣的事件。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抓住教育契機,教授給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我和我的同伴”一課時,教師應通過單元內容教導學生正確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

小學生的身心發育不成熟、自我調節能力較差且不具備法律意識,因此,其往往不會認識到自身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傷害。甚至一些小學生認為欺凌行為是可以接受的、正常的。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培養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是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重要一環。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上冊就旨在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鼓勵學生遇到惡性事件時知法懂法,主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網絡時代,小學生接觸外界信息的渠道越加多樣化,部分暴力視頻或帶有暴力傾向的社會熱點內容比以往更容易傳播,也更容易被小學生接觸到。小學生思想尚不成熟,極易對該類內容中的行為進行盲目模仿,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同時,當前社會大環境中的一些不良行為也對小學生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如做事不講規則、處理問題簡單粗暴、忽視友好協商行為等思想深入小學生的內心,這也助長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對此,教師應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信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如在教學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面對成長中的問題”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解決成長問題,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降低社會環境中的不良思想對學生的影響,避免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保護學生身心安全是全體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借助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