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論碳達峰與碳中和

2021-09-25 09:07:59杜祥琬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1年14期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杜祥琬

【關鍵詞】碳達峰? 碳中和? 能源革命? 生態文明建設?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K-9?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4.003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了我國自主貢獻的一系列新舉措,并強調中國歷來重信守諾,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我國基于科學論證的自主承諾,也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策;是從我國實情出發的行動目標,也是高瞻遠矚的長期發展戰略;是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融合點,也是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抓手。它清晰界定了我國“能源革命”的階段目標,也要求我們為能源低碳轉型作出更為扎實、積極的努力。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來歷和含義

《巴黎協定》是“最低限度行動”。新冠肺炎疫情啟示我們,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氣候變化是另一種全球性非傳統安全問題,全球平均溫度持續上升、山地冰川物理量明顯減少、北極海冰范圍顯著縮減、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增多增強等氣候變化的事實強烈地警示并呼喚人類采取緊迫行動。正如《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一書發出的警告:“如果世界平均氣溫上升2℃,從威尼斯、巴黎到曼谷、東京,從好望角、愛琴海再到天山冰川、亞馬遜雨林,都將面臨滅頂之災,那些美麗的自然風光,那些悠久的文明古城,那些與人類長期相伴的物種,將可能不復存在。”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共同努力達成的《巴黎協定》,是人類近代史上少有的理性成果,是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里程碑和新起點,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為此,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現代氣候變化的主因是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但主要是二氧化碳(約占73%),而二氧化碳排放的90%來自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燃燒。當前,全球一次能源利用中84%來自化石能源,其二氧化碳排放375億噸(2018年),其次是甲烷排放等。

根據荷蘭環境評估署(PBL)2020年發布的數據,自2010年以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平均每年增長1.4%。2019年創下歷史新高,不包括土地利用變化的排放總量達到52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分別比2000年和1990年高出44%和59%。[1]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全球已經有57個國家實現了碳排放(溫室氣體排放的簡稱)達峰,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6%,預計到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峰的國家將有59個,將占到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3。根據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的主要結論,要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的“全球2℃溫升目標”(到本世紀末將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2℃以內,并為追求將其控制在1.5℃以內而付出努力),要求全球在2030年比2010年減排25%,在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而實現1.5℃目標,則要求全球在2030年比2010年減排45%,在205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2]同時,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發布的《排放差距報告2020》,要實現2℃和1.5℃的溫控目標,則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比各國的國家自主貢獻再多減少150億噸和320億噸,[3]整體減排力度須在現有的《巴黎協定》承諾基礎上有更大決心的提升,因此,各國要在2021年11月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給出更進一步的目標,這是我國主動提出碳減排雙目標的國際大背景。

理念和實踐的發展變化。高碳、粗放的發展方式使我國在承受氣候災害和風險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制約著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為了規避氣候變化的風險,而且是為了提高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破解資源、環境的約束,事關國家的全局和未來。

我國“十一五”規劃第一次提出了節能減排的概念;2014年,中央提出了“能源革命”,并且明確“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們自己要做,不是別人要我們做”;2015年,我國向聯合國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NDC),并為《巴黎協定》的達成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十三五”規劃提出能耗總量和能源強度雙控目標,并將能源強度、碳強度列入了各地考核指標;2019年,我國超額完成了承諾的2020年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指標,實際上達到48%;2020年,我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立足于現實和發展階段,又體現“共區”原則。

“十四五”和“十五五”是關鍵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外延擴張型的平面發展走向更注重質量的立體深度發展。能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能源革命的兩個里程碑,是有機聯系的兩個目標,其實質都是低碳轉型,二者相輔相成。碳達峰瞄準碳中和,碳達峰不是沖高峰,是走向碳中和的基礎步驟。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僅剩不足10年,“十四五”和“十五五”時期是碳達峰關鍵期。

“十四五”和“十五五”時期能源行業要走上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十四五”期間:能源的增量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和天然氣提供。因此,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特別是要抑制高耗能產業發展的沖動,利用技術創新,推動節能提效取得更好成效。要邁開能源轉型的堅實步伐,除了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外,要增強電力、熱力系統靈活性,為新能源更高比例做好準備。“十四五”期間煤炭消耗不再增長,要做到煤達峰。積極推動核電發展,走出新局面。“十五五”期間:非化石能源進一步增長與再電氣化進一步發展,開始部分替代煤和油的存量。在此期間,“煤炭+石油”的消耗要盡早達峰,中東部比較發達的地區要率先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逐步建立我國的新能源電力體系、能源體系,基于這個能源體系的經濟體系將支撐我國的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關于碳中和。碳中和意味著全球“凈”溫室氣體排放需要大致下降到零,即在進入大氣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吸收的匯之間達到平衡,[4]本文中的碳中和主要針對二氧化碳,可以用一張圖(見圖1)和三個公式(見圖2)簡單歸納。

公式(1)是能源的碳排放,需對煤炭、石油、天然氣分別計算后加和。公式(2)意味著碳匯主要來自于林業碳匯、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簡稱CCS),含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碳中和,即能源的碳排放降低至等于碳匯,亦可說碳匯足以抵消剩余碳排放,即公式(3),也就意味著圖1天平秤左右兩邊秤砣相當。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現實是,公式(1)的排放值都遠遠大于公式(2)的碳匯值。要做到碳中和,主要的著力點應該在減排,關鍵在于能源。

由此可以得出碳中和三要素。第一,節能提效,降低能源消費總量。在化石能源為主的今天,節能提效是全球和中國降碳的首要措施,交通、工業、電力、建筑這些領域的潛力都很大。第二,替代,在能源結構中降低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高比例發展非化石能源,使它成為高質量的能源。第三,移除,增加碳匯(及CCUS)。

2030年前碳達峰是具體的近期目標,要與國家宣布的2030年碳強度比2005年降低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等目標統一理解、協同推進。在確保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峰值應盡可能低,有條件的地區率先達峰,為下一步實現碳中和打下基礎,減少實現碳中和的代價。碳中和是中長期的遠景目標,碳達峰以后需要更有力度的減排才能實現碳中和。目前,全球已有約126個國家不同形式提出或承諾了碳中和目標,發達國家的普遍時間點是2050年(或更早),從碳達峰走向碳中和,發達國家一般要用45年~70年,而我們國家僅預留了30年時間,困難更大,更富有挑戰性,但也將是新型發展的機遇。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路徑

從人類文明形態進步的高度來認識能源革命。人類文明形態的不斷進步是歷史的必然,能源革命是基礎和動力。化石能源的發現和利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人類由農耕文明進入了工業文明,這是一輪全球性的能源革命。二百多年來,工業文明在促進社會巨大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氣候變化問題和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現代非化石能源技術的巨大進步正在推動人類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這是又一輪深刻的能源革命。“能源低碳化事關人類未來”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歐盟于2020年提出了“綠色復蘇計劃”,決定投入1.82萬億歐元,努力成為第一個碳中性大陸;美國新一屆政府已經宣布重返《巴黎協定》;德國宣布2050年要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企業層面,近期國內外眾多能源公司紛紛發布碳中和目標和行動方案。

樹立新的能源安全觀。能源安全很重要的方面是供需安全,要以“科學供給”滿足“合理需求”。目前階段,一方面要調整化石能源供給,另一方面要逐步倚重自己可以掌控的非化石能源供給。值得強調的是,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利用是我國自己可以掌控的,它不依賴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幻,有利于實現能源體系的獨立性和安全性。牽引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的,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而支撐其穩定、快速增長的是其背后的自然資源和開發這些資源的技術能力的提升及成本的不斷下降。能源安全除包括供需安全外,還應當包括環境安全、氣候安全,能源造成的環境問題(大氣、水、資源可持續等)和氣候問題要解決好。

重新認識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在化石能源資源“富煤、缺油、少氣”的同時,豐富的非化石能源資源是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應逐步建成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體系。我國中東部的能源供給可以按“身邊取和遠方來”相結合、“分布式與集中式”相結合的思路發展。在西北地區建電力大基地,通過特高壓西電東送(集中式、遠方來)只是一種模式,而“分布式、身邊取”將提高中東部能源自給比例,論證表明:這種模式的資源可供性、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可行性都是成立的,不僅有助于“源網荷儲一體化”的局域電網,“微網”和“虛擬電廠”的批量生長,可減緩“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的壓力,而且對我國能源結構低碳化、空間格局的趨于平衡、城鄉一體化的能源基礎設施升級都是有利的。重新認識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是正確認識我國國情的要素,對于確保國家長遠的能源安全、引導能源轉型具有方向性、戰略性的意義。

能源轉型中的化石能源。實現公平、公正的能源轉型,能源安全保障與低碳轉型并行不悖。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0》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煤炭產量超過全球總產量的47%,而煤炭消費量在全球的占比高達近52%。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和消費國,煤炭目前仍是我國能源供應的基礎性能源,應堅持清潔、高效利用,發電為主,通過技術進步,減少非發電用煤;發展清潔供暖,更大力度替代散燒煤,煤炭消耗總量在“十四五”時期盡早達峰;同時,與非化石能源協調互補,支持能源結構優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7.7%,能源結構偏煤轉型有困難的一面,但也恰恰可以在低碳轉型中從能效方面獲益更多。技術進步加上能源結構轉型,能源強度預計到2050年將會下降40%。穩油增氣,要常非并重、陸海并舉、加強勘探、增加儲備,提高天然氣消費的比例,預計2025年前后石油消費將進入平臺期。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九個抓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克服諸多困難,主要是目前我國產業偏重(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能源偏煤(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效率偏低、以高耗能產業拉動GDP的傳統發展方式慣性很大,對地方發展影響頗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走到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如果按照慣性思維,轉型不力將導致技術與系統落后、低效投資等方向性風險;如果按照新發展理念,以雙目標牽引,針對難點施策,實現有力度的轉型,將真正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1)“能源減碳”與“藍天保衛戰”協同推進。雖然溫室氣體排放和污染排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在中國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下,它們基本同根、同源,走向綠色和走向低碳采取的實際行動是高度一致的。[5]隨著碳達峰和進一步降碳,化石能源將逐步減量,空氣質量的特征量PM2.5將逐漸下降,首先達到國家標準35ug/m3,并進一步達到全球標準15ug/m3。這個指標,美麗中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均不可少。因此,將碳減排雙目標的實現納入大氣環境監管,可收到協同之效。

(2)節能提效。節能提效是中國能源戰略之首,是國家能源供需安全和環境安全的要素。效能是一個國家能源體系先進性的標志。我國節能成績很大,但據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是OECD國家的2.7倍。在當前消費水平和化石能源為主結構下,能耗降1%,就可減0.5億噸標煤,減排1億多噸二氧化碳。首先,最大的潛力在產業結構調整,高耗能產業占比過大,傳統高耗能產業已進入總量達峰和下降期,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是當務之急。其次,管理和政策節能、技術進步節能、生活方式節能等潛力也不小。節能提效是降碳的首要舉措,控制高碳化石能源總量是重點。現代化的美麗中國,必須是一個節能的、高能效的國家。

(3)電力行業減排。當前,我國電力行業占碳排放總量的40%左右,主要是煤電。要在推動煤電高效潔凈化利用、熱電聯產、生物質摻燒的同時,逐步、有序減少煤電。要大力開發非化石能源電力,發展智能電網,提升配電網服務水平。可再生能源除提供電力外,還可提供“綠氫”供熱(冷)。根據國家“安全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的要求,核電可以作出新貢獻。美麗中國將擁有一個以非化石能源電力為主的新能源電力系統,這就要求電力系統在體制、機制、管理運行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革命性變革。

(4)交通行業減排。預計2025年前后,石油消費總量將達到峰值區。應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切實提倡綠色出行;公路、鐵路交通走電氣化之路,培育電動車和氫燃料電池車,以電代油或以氫代油,實質上是以可再生零碳燃料替代石油;不易電動的航空動力,可以由生物航空燃油和合成航空燃油及氨代替石油,逐步建成脫碳的美麗中國交通能源體系。

(5)工業減排。相關數據顯示,工業耗能占到全社會能耗的60%,高耗能工業占工業能耗的70%,占工業煤耗的92%。[6]實現碳減排雙目標,需要工業部門盡早碳達峰和深度減排。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工業節能,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同時,大幅度提高電力化的水平。在輕工業方面可以發展熱泵、電加熱來取代鍋爐。技術進步可帶來明顯的減排效益,以鋼鐵行業為例,電爐煉鐵技術的碳強度遠低于高爐生產技術,長流程進步到短流程可大大降低碳排放;再進一步,氫還原爐煉鐵將成為綠色煉鐵的主流,這將帶來行業顛覆性轉型和產業重新布局。冶金可以從煤炭時代走向綠氫冶金時代。

(6)建筑(包括建造和運行)減排。電氣化是關鍵,供暖、制冷、照明、烹飪、家用電器等均可電氣化,電則主要來自可再生能源,還可利用工業余熱。推行超低能耗建筑,建筑的改造(如護圍)不僅可以節能,還能產能,利用BIPV(與建筑結合的光伏),電力自發自用,潛力巨大,“能源產消一體化”國內外已有成功案例。要提高靈活性電源,儲電、電動車等成為一體化的新型建筑配電系統。同時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智能家居、智能家用電器的普及會加速建筑業的脫碳。美麗中國將擁有一大批能源“產消者”,不僅改變和優化能源結構,還將培育新的能源業態和格局。

(7)循環經濟——固廢資源化利用,把廢棄物分類資源利用程度作為現代化的一個必備的標志。減少垃圾填埋、高比例資源化,將減少填埋垃圾產生的溫室氣體;能源轉型產生新型固廢、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的新型固廢,要做好循環利用;固廢中再生資源(如金屬)利用,可大幅降低冶金的煤炭消耗,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作貢獻。

(8)發展碳匯,鼓勵CCUS等碳移除和碳循環技術。目前,我國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大約為每年12億噸二氧化碳,我們國家也宣布了森林蓄積量2030年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碳匯還有增長的空間。同時,各種CCUS等碳移除和碳循環技術也將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9)將碳交易、氣候投融資,能源轉型基金、碳中和促進法作為引導碳減排的政策工具。

結語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基于我國國情和科學論證確立的目標,不僅有路徑、可操作,而且將帶動一系列技術進步與發展,帶來新投資、新產業、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等,形成新的發展方式,深刻推動經濟和社會進步及生態文明建設,助力實現經濟、能源、環境、氣候的共贏和可持續發展。

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須謀劃最優的戰略路徑,掌握好工作的節奏,積極而穩妥地把握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雙目標的節奏。

碳達峰、碳中和,是參與全球的世紀大考,是從工業文明時代走向生態文明時代,是人類文明的趕考,中國不能落伍,歷史要我們考出好成績!

注釋

[1]陳迎、巢清塵等:《碳達峰、碳中和100問》,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1年。

[2]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Global Warming of 1.5°C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5°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2018.

[3]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 Nairobi, https://www.unenvironment.org/zh-hans/emissions-gap-report-2020.

[4]鄧旭、謝俊、滕飛:《何謂“碳中和”?》,《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網絡首發時間:2020年12月25日。

[5]中國工程院中國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發展戰略研究綜合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6]數據來自于中國工程院“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及路徑研究”項目。

責 編/張 曉

猜你喜歡
可持續發展
城鄉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探討
分析林業可持續發展中苗圃育苗的重要性
針對綠色城市規劃設計的研究
南極環境保護法律規制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25:13
生態文明視角下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2:40:58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7:50
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2:30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2:24
建筑節能新材料應用探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24: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黄网视频| 亚洲无线视频|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7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96在线 | 国产一级小视频|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二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一级黄色片网|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亚洲va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2021|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国产精选自拍| 中文字幕第4页|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91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美女啪啪无遮挡|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欧美黄网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国产黄色爱视频|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AV网站中文|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网址| 91精品亚洲|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99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亚洲永久色|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福利片91|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91|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性影院|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