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新明
[摘 要]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教師注重考試成績,作業設計大多是“一讀、二寫、三抄、四背”的形式,這種形式的作業在磨滅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業是學生鞏固、理解知識的方式之一,優質的作業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層次性等,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學習效率;解決方法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內容及課后作業的布置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何優化作業設計成為小學教師教學的難點。傳統機械式、抄寫為主的作業設計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理解課文,沒有真正理解課文的內涵,學習速度較為緩慢,容易喪失語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設計趣味性、創新性、開放性的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性思維,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形式單一
小學語文作業的形式大多都是抄寫、背誦、默寫等,機械式的作業占據學生的課后時間,加重學業負擔,導致學生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很多學生在抄寫的時候,還在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導致學習效率較低,也加重教師批改作業的負擔。形式單一的作業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是機械式地抄寫,缺乏自主思考,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收獲的成效卻較低。
(二)作業缺乏層次
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沒有結合學生的個性進行作業設計,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導致基礎較好的學生覺得作業沒有挑戰性,而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沒有思路。學生要是作業留白過多,教師則會批評,導致班級里抄作業的現象愈加明顯。
(三)作業設計缺乏趣味性、開放性
傳統語文作業缺乏趣味性,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不高。教師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書面成績,直接選擇課外的練習冊,自主設計的內容較少,與課文的關聯性較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缺少研究依據,導致學習效率較低。問題的開放性較低,只有固定的答案,學生不愿意完成。甚至有學生直接用家長的手機搜索答案,導致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很難及時發現學生學習的薄弱之處。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問題背后的原因
(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布置的語文作業往往指向提高學生的成績。因此,教師傾向于圍繞考試容易考查的知識點進行作業設計,作業形式較為單一,以背誦、抄寫、課文閱讀理解為主,設計大量書面抄寫的作業,旨在通過機械的抄寫幫助學生記憶重要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或文言文課文的時候,都會讓學生背誦、默寫課文。學生通過死記硬背記憶的內容很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遺忘,而且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并不了解課文的內涵。
(二)教師對作業設計不夠重視
教師對作業設計不夠重視,沒有根據學生的個性布置作業,忽略作業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積極意義,沒有設置開放性問題。同時,由于學生學情的不同,不同的學生對作業有著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布置的難度一致的作業,很難發展全體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一)設計前置性作業
課前預習能夠幫助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內容、結構及寫作手法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設計預習作業的時候,需要結合教材的內容及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前置性作業的布置能夠明顯地減少課堂中學生閱讀、學習生字的時間,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例如,《普羅米修斯》這篇課文的內容較長,生僻字較多,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針對陌生的詞語,查閱字典理解含義。教師在設計前置性作業的過程中,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普羅米修斯為何要盜火種”“課文中的哪個情節最觸動你”,引導學生的積極思考,使其在課堂上踴躍回答,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
富有趣味性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創新作業的形式,提高作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自主完成作業的積極性,避免學生抵觸心理的出現,緩解應試教育帶來的壓抑氛圍,發揮作業的優勢,促使學生快樂學習。
例如,在《風向袋的制作》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趣味性作業,讓學生回家后與父母一起制作一個風向袋,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同時,促進親子之間的互動。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課文的重點、難點及風向袋的作用,熟悉具體的操作步驟。再如,在《四季之美》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趣味性作業,讓學生演繹課本的內容:讓喜愛跳舞的學生為課文編一支簡單的舞蹈;讓喜愛朗讀的學生在課堂上配樂朗讀,表達情感;讓喜愛繪畫的學生用繪畫的形式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四季美景。教師在課堂上要留出時間,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在學生展示之后對其進行積極的評價與鼓勵,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設計分層化作業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擅長或不擅長的事情,語文學習的基礎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層次化,避免“一刀切”現象的出現。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課文內容,布置個性化作業,促使每個學生在完成作業之后都能夠獲得滿足感及成功的喜悅。
例如,對于文言文課文的作業設計,教師需要培優補差,設計分層化作業,針對文言文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可以設計詞義理解、句子翻譯的作業;基礎中等的學生則以鞏固為主,設計歸納、整理課文中心思想的作業,引導學生講述每篇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對于學習能力較強、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則鼓勵其進行拓展學習。當學生進入下一階段學習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鼓勵,通過闖關式分層設計作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其愿學、樂學。
(四)設計合作性作業
傳統的作業設計,學生都是獨立完成的,很少有與家長、同學合作的機會。因此,教師應設計合作性作業,在作業中融入生活中的事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合作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高綜合水平。
例如,在法定節假日,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家庭作業,讓家長與學生合作,了解傳統文化、體會民俗風情,共同完成展示作業。再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感興趣的電影、歌劇、春秋游等內容設計實踐作業,讓學生進行合作創作海報或編排課本劇。合作性作業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其合作精神,在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高質量的作業設計對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及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關鍵、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需要遵守趣味性、層次性、創造性等原則,不斷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行創新與優化,延伸教材的內容,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促使學生積極動腦、樂于完成作業,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發散性思維與質疑意識,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清.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改進與評價的優化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164.
[2]高睿.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優化設計策略分析[J].新課程(上),2018(8):203.
[3]劉梅.優化小學階段語文課后作業的策略分析[J].中華少年,2019(7):99.
[4]劉娟.淺談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提高小學語文質量的措施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7(1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