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 要: “身體”有著各種可能性,是不斷生成完善的、需要教育者引導的身體。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應關注“身體”的存在,使每一個教學階段都以“解放身體”為始,進行課程內容的訓練。
關 鍵 詞: 身體;感知;無意識
設計素描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旨在加強學生認知的基礎,開拓思維,引入設計的思維方式。課程實踐中將“解放身體”先行于真正的“素描”訓練,是看似無意識,實則“潤物細無聲”的訓練開端。
課程設置共分為三個課題訓練:幾何形體寫生、靜物寫生、社會實事寫生。
一、幾何形體寫生
本階段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訓練課題。比如,如何解決學生的被動狀態?如何重建學生對于石膏幾何形體的認識?如何解放身體開始基礎的素描訓練等等。在進行以上諸多問題的思考之后,本課程所設置的第一個環節便是,每一位同學自主選擇一個石膏幾何形體,并攜帶所選擇的石膏在校園空間中行走,尋找能夠與其所攜帶的石膏發生關系的空間后,將石膏放入其中,之后開始自己的繪畫過程。教師對作畫的要求,即:將一張四開畫紙分成四個畫面進行描繪,畫面中所描繪的每一個空間都能夠與石膏產生不同比例的空間關系。不要關注光影與黑白灰關系,只需觀察、描繪線與線之間的關系。
在不斷尋找、選擇、嘗試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觀察與思考的狀態,身體的運動打破了以往素描寫生課程中,所有同學共處在一個空間、保持基本一致的高度、坐下就畫的訓練方式,代之以通過親身實踐、體驗參與教學環節,進而感受知識萌發的過程,從而實現由“身”到“心”的教育發展路徑。當學生完成了“身體先行”的環節,開始以素描形式描繪對象的時候,其對課程的參與度與目的性都在不斷加強。畫面也在不經意間形成線條與紙面的切割關系、面與面之間的比例關系等。在這一階段中,課程引導學生完成了從有意識訓練到產生無意識結果的過程。
二、靜物寫生
課程的主角始終是學生,教師角色是一個隱藏的設計者。在以往靜物寫生教學中,學生僅僅是寫生,靜物的選擇以及擺放都是由教師來完成。
在本課程的這一階段訓練中,靜物寫生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人造物、一部分為自然物。
(一)人造物描繪
首先使學生借由身體的運動對繪畫工具進行“宣泄”式地表達。教師會要求所有學生留下自己需要使用的繪畫工具,將無須使用的畫架、課桌等畫具全部堆放在教室中央區域。在這個環節,學生處于極度放松、無意識的狀態,從而使身體得到了完全解放。現象學的身體觀認為,真正的身體是我們每時每刻體驗到或經歷著的身體,我們不會孤立地覺知某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某一面,而是把它與周遭聯系起來,事物總是處于某一維度中,處于各種各樣的關系中。當學生身處靜物中,與物體產生聯系后,在選擇繪畫對象、描繪的過程中,就會建立感知。在擺放過程中,學生觸摸到木頭的質感、感受畫架的重量、體會物體之間搭建產生的穩定及不穩定性等時,身體的感知便會對繪畫的過程產生隱性而深刻的影響。
(二)自然物描繪
學生需要對自己所選擇的自然物——水果進行解剖。不同的水果結構就會有不同的解剖方式。例如,橘子。我們對其常規的做法是先剝皮,這時橘皮會有汁水飛濺出來,皮膚在接觸到這個汁水的時候,我們就會感知到這是一顆新鮮、汁水飽滿的橘子。因此在描繪的時候,由于身體的感知便會傳達給大腦,我們需要將這顆橘子描繪得飽滿。此階段的要求是了解到解剖水果后的每一個部分,以及每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在正稿繪制之前,教師會要求學生先畫兩張小稿,此時,學生會思考,要去表現自己所解剖的水果的哪些部分。這個思考來自于解剖過程中的個人身體體驗,比如,柿子的滑膩手感、香蕉的軟糯易斷、蘋果的清香脆嫩、橘子的一碰就破的果粒等,這些都會成為畫面表現的重點。
“不能將知覺分解為各個部分或一些感覺,不能把它視為它們的組合,因為‘在知覺中,整體先于部分。”[1]在這一階段,教師會引導學生先觸摸、解剖對象,完全體驗感知對象。由此,學生的身體所付出的力量、皮膚所觸碰到的溫度都將在組織畫面、描繪對象的過程中成為不自知的、必然存在的影響。
三、社會事實寫生
社會事實寫生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材料試驗;第二部分為事物整體表現;第三部分為調研分析與寫生創作。
社會事實寫生選擇的對象為共享單車。在課程實踐中,每一個班級會提供一輛共享單車。
(一)材料試驗
在課程準備階段,教師會為同學們準備好各種材料:畫材有墨水、黑白水粉、白色色粉、白色油畫棒、木炭條、炭精條。畫紙有色卡紙(根據共享單車的顏色選擇)、宣紙、報紙、拷貝紙。所有材料均擺放在公共區域,學生可共享使用。教師規定每一個繪畫任務的完成時間為十分鐘。教師公布任務后,學生需要完成觀察寫生對象、選擇使用工具、畫面描繪三個步驟。任務完成后,教師會要求所有同學將作品展示在墻面上,以便互相觀摩交流。第一張作品完成后,所有同學面對前所未有過的訓練方式,對自己的作品所產生的結果都表示驚訝,都沒有想到自己可以在十分鐘內完成這樣的作品。學生的熱情與好奇心正逐漸增強。
十分鐘,其實學生并沒有太多時間思考,要一邊從共享單車走過“順便”觀察,一邊選擇工具以便作畫。此時,學生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緊張運動著。學生選擇工具的同時要思考如何使用工具,如何構圖、如何表現等問題。回到座位后,時間已經用去了三分之一。學生需要快速地使用自己選擇的工具描繪對象。這個時候,并沒有同學提出疑問,諸如這個工具我沒有使用過,該怎么辦等問題,而是各自使盡渾身解數使用自己選擇的材料在最短時間內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學生在作畫時,選擇色粉可以畫精細的線條,也可以大塊涂抹;選擇同時使用木炭條與墨汁同時出現在一張畫面中;選擇使用樹枝做筆沾取墨汁,表現斷斷續續的線條;選擇用炭精條刻畫完車輪上的線再用手涂抹成為面,以線面共存的方式來表現車輪的速度感。大家的“桌面”也從桌子上轉換到了凳子上、地面上等。在此時,學生的觀察視角也隨之發生了改變,身體的動態及感知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而這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是學生在接到任務后無意識發生的,從走動到固定,從選擇到思考,身體一直處于運行的狀態中。“后現代主義知識觀認為知識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知識不是靜止的,也不可能是完全中立、價值無涉的,知識是多樣化、動態的發展過程,并具有一定的境遇性。”教師引導學生積極表達“切身”體驗,表達的過程就是展現個體特征的過程。在此課題的訓練中,教師是一個隱藏的角色,整個實踐過程中,每一位學生完全“自導自演”自己的畫面,在十分鐘的時間里沒有任何外界干擾,學生都在全身心投入自己的體驗表達過程。十分鐘訓練完成后,所有作品集中展示的環節在大家互相觀摩后,相互交流。由此,每一位同學都建立起了自信,敢于大膽地表達。每一個獨立個體的“獨立性”開始建立。
(二)共享單車寫生
在完成第一部分的材料嘗試、局部訓練后,學生的表達欲望大大增強。學生對寫生對象——共享單車的整體把控更加有信心。在第二部分的任務下達后,學生的思考更加豐富,自己會主動翻閱第一部分自己完成的作品并從中汲取繪畫語言的獨立性,并選擇自己所要使用的工具。更有趣的一點是,第一部分的開放式自由訓練,反而使學生在第二部分的創作中能夠松弛有度,并且對形體的把握更加準確。
(三)社會調研與創意素描表現
共享單車的出現,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教師在此階段會提出一系列問題,如,什么是共享經濟?共享單車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各大共享單車的設計亮點及優勢[2]等等。本環節教師會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具體的任務是首先每組選擇一個問題進行網絡調研,而后選擇單車密集的區域,進行實地調研。部分小組同學會主動做出網絡調研問卷,做出數據分析。最終,每個小組要對調研的結果提出解決方案。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網絡調研,每人對于自己的調研結果進行交流、分析、匯總,實際是一個參與的過程。身體作為教育與文化的連接紐帶,意味著脫離身體談社會、文化和教育的關系,相當于抽空了根基和底座來思考問題。教育不僅要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更要引導他們積極地體驗人生、感受生活,從具體的教育情境中生發出與自身密切相關并能引起共鳴的切身體會。因此,教師會引導學生真正地參與到社會中來,發現問題,用專業所學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個體可以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發生過程。教育的重要性即是應能夠豐富、激活、構建、生成、引領學生的切身經驗,同時引導學生積極表達其“切身”體驗。
四、結語
“身體先行”運用于素描課程的訓練方式,旨在激發學生的感知、提升主動性,并將體驗前置,經驗后置,使學生發揮完全主觀能動性,提高執行能力。使學生真正參與教學過程,與“我”產生鏈接。
參考文獻:
[1]蒲凡.學校教學中身體的回歸與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
[2]王美倩.具身視野下教育中人與技術關系重構的理論探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