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坤開
摘 要: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在核心素養背景下, 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
關鍵詞:學生 口語交際 激發興趣 策略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但調查發現, 50% 以上的學生都怕說,這成了制約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瓶頸”。要擺脫這個“瓶頸”的制約,必須從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入手,敢說是想說、會說、說好的基礎。成功會帶來愉悅,學生對說話有了強烈的興趣,才會覺得說話是件快樂的事,會對自己充滿信心。激發學生說話興趣的策略主要有:
一、營造氛圍激趣
課堂氣氛對學生的說話訓練有明顯的影響。從心理學角度看,只有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大腦才能處在適度的興奮狀態,此時,正是學生建立條件反射、掌握知識技能、激發學習興趣的良好時機。因此,教師應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突破自身膽怯的束縛,消除畏懼感。為了營造良好的說話氛圍,教師宜創設情境, 激發學生濃厚的說話興趣,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例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時,我讓學生把搜集的關于周總理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大部分學生都說了,一位平時學習還可以但不愛說話的學生,他已經準備好了,卻一直不敢站起來講。于是,我講了《一定要爭氣》中的童第周身處逆境而自信、勤奮好學的故事,加上我鼓勵的目光, 他終于站起來講了,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他講得好,同學再次鼓掌,我也及時表揚他有進步。當我問他感覺如何時,他說很輕松、很滿足,謝謝老師、同學。如果教師沒有創設這種情境,那么這名學生很難跨越膽怯這一步。現在他的自信心有了,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邁上了學習的快車道。此外,教師還可采用榜樣激趣、媒體演示等方式營造氣氛。
二、開展活動激趣
學生對活動很喜歡,愛動好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加上他們好勝心強,開展適當有益的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說話能力,激勵學生敢說、樂說,我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運用競爭策略, 采用比賽的形式,每個星期開展有關說話(口語交際)方面的活動。
1. 講故事
大部分學生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講故事。講故事是增強學生說話能力的有效途徑。每星期用一節課的時間講故事,一次安排 10 ~ 15 人,
3 個星期就可輪到一次。內容由學生自己定,每
次每人安排 3 分鐘左右的時間,要求學生做好準備,在講臺前盡量脫稿給老師和全班同學講故事, 然后師生共同評議,做出反饋,加上學生自評, 每名學生每次講故事都有新的收獲,并在學期末評選出講故事大王。
2. 朗讀
朗讀是說話訓練的一個重要方式,是前提, 是基礎。如果一個人朗讀能力好,那么他的說話能力也強。我利用每節課的前 5 分鐘供學生進行
朗讀訓練,內容可以是課本中的優美課文片段, 也可以是課外的優美文章或片段。起初,只要求學生能上臺讀就行,對膽子小的學生加以鼓勵、表揚,逐漸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不抹殺他們的熱情。
3. 背誦古詩
詩歌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言簡意賅,韻律優美,讀來瑯瑯上口,深受學生的喜愛。我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背誦古詩, 每星期舉行一次古詩擂臺賽。具體分好、中、差三組,每次各選出一名擂主,并增設較多獎項, 學生積極性很高。到學期末,有的學生 5 分鐘內
能背出 60 多首古詩。若學生在平時講話或習作中運用到詩句可加分或獲得獎勵。促進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如有的學生在寫到渴望祖國早日統一時寫道:“閩臺本是一家人,每逢佳節倍思親。”有學生在感激老師的恩情時寫道:“棉花灘水深千尺,不及老師對我情。”等等。這樣學生的背詩勁頭更足,為說話能力的提高注入一泓活水。
4. 新聞發布
現在是信息技術時代,為了擴大學生的視野,滿足學生當小播音員的心愿,我倡導學生搜集電視、網絡、報刊上的新聞,每周舉行一次新聞發布會或新聞評論。活動由學生主持,采用輪流與綜合相結合的形式,學生可在新聞發布活動中積累很多說話的材料,掌握說話的技巧等。
此外,還有辯論會、演講比賽等形式的活動, 這些都是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通過活動,大部分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極大調動了他們說話的興趣,學生逐步走進有話可說、有話敢說的新天地。
三、科學評價激趣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以,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客觀、科學、合理,注重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
1. 多鼓勵,少批評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學習中,特別是說話時,難免會出現差錯, 教師應允許學生有差錯,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對此,教師評價要合理,多鼓勵、少批評。學生好勝心強,若批評多了,輕則使人喪失自信心, 重則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對要指出的不足之處, 可以用商量的語氣,或委婉地指出,切實保護其學習積極性,使其樂于接受,及時改正,為他更好地學習打下基礎。
2. 延時評價
對學生的說話情況不馬上評價,而是進行推遲評價。如一名學生一次回答問題時出現結結巴巴,甚至語無倫次、言語中斷等現象,針對實際情況,我和顏悅色地對該生講:“你不要緊張, 想想再說。若一時想不起來,請你坐下來想想, 等一會兒再回答,相信你會回答的。”數分鐘后, 他再次回答,果然回答對了,而且相當流利,這就是教師實行延時評價帶來的好效應。反之,學生的學習熱情會一落千丈。
總之,“說”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所以,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及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是語文教師教學中的重頭戲,若學生的說話興趣有了,說話的翅膀舒展開了,提高其口語交際能力也就不難了。
參考文獻:
[1] 郭華 . 讓課堂充滿活力——教學過程中巧用課堂評價 [J]. 新校園 ( 學習版 ),2013(9).
[2] 朱君香 . 激發學習興趣 , 在興趣中獲得知識 [J]. 讀天下,2019(36).
[3] 楊錦旭 .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高段“口語交際”教學 [J]. 贏未來,2018(17).
傳統家長會要在創新中求質量
劉少鵬
據北京日報客戶端報道,近日,寧波一小學召開家長會,別出心裁地提出“讓爸爸參加”,這引發人們對家長會的一系列思考,其中就包括一條追問:傳統的到校參加家長會是不是過時了?這樣的家長會還要不要開?
傳統家長會,是與線上家長會相對而言的。印象中,這種家長會就是把家長召集到學校或班里,聽老師講關于學生學習的各種問題。相比之下,線上家長會更加方便,隨時隨地可以召開,而傳統家長會耗費資源更多,組織起來不易。不過,即便如此,若說傳統家長會過時,卻是言之過早。
今年的疫情雖然加速了在線教育的普及,讓我們體會到一切皆線上的便捷,但同時也存在一個反向的
價值追思。例如,居家辦公久了,我們會想念到崗上班。同樣,將近一個學期的線上教學,讓廣大教師和
家長深感傳統課堂的不可取代。家長會亦然。線上家長會固然方便快捷,但無法取代面對面的深入交流的
49
效率和溫度。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傳統家長會開好。而高質量發展無疑是傳統家長會的未來出路。傳統家長會因為組織起來不易,因此更要精心準備,爭取開好。
怎么開高質量的家長會呢?首先,要讓參加的人是真正的家長。家長不等于法律上的監護人,更不等于生活上的看護人。在教育場景,家長應專指能夠與教師一起配合,幫助孩子成長的那個人。如果來參加家長會的人,在家庭教育決策上沒有話語權,家長會的質量注定不會高。不僅如此,還要更進一步,即是全面的家長,如新聞里那所小學點名讓爸爸參加的做法就很好,有效調節了父母參加家長會的頻次,可以更好地發揮父母角色的互補性。同樣,對待隔輩家長參加家長會,既要避免比例過大,也要適當吸收關心教育、懂教育的隔輩家長,這不失為提高家長會質量的好辦法。
其次,傳統家長會和線上家長會要分好工。適合線上的就線上開,如臨時的、簡單的、個性化的事情, 完全可以線上傳達。適合線下的,如遇到一些關鍵的、系統的、需要深入研究的話題,就要提前組織,未 雨綢繆。同時,還要學會讓線上工具成為傳統家長會的好幫手。其實,智能教育的最大價值,是基于大數 據和科學評測下的精準施教。我們要用好各種家校溝通平臺,平時注意積累大數據,做好統計分析,成為 開家長會前準備的功課,讓溝通更有針對性和說服力。
最后,傳統不代表墨守成規,誰說傳統家長會一定是老師唱獨角戲?誰說傳統家長會一定要坐在教室? 誰說傳統家長會就一定只講學習成績?我們要堅守的傳統,是寶貴的見面交流,而不是單調的形式、沉悶 的氣氛。傳統家長會也可以既重實效又充滿儀式感,也可以既說問題又肯定成績,也可以既有老師主導又 有家長群言,也可以開得像游戲、團建、研討會。這樣才是形神兼備、有聲有色、高質量的家校溝通方式。
傳統一詞是中性的,堅守內在的本質往往成就經典,墨守外在的形式則會被淘汰。傳統家長會要發揮好見面交流的優勢,創新具體的形式,開得更科學、更有效、更有趣、更高質量。如果這樣,傳統家長會將更受歡迎。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2020 年 12 月 17 日第 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