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蘭 李靜
摘要:神經型犬瘟熱的發病率很低但治愈率更低。為提高神經型犬瘟熱的治愈率并縮短神經型犬瘟熱的疔程,該文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成功治愈了中晚期神經型犬瘟熱病例,并希望以該種治療手段做依托,為神經型犬瘟熱病例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提供借鑒和參考,治愈更多神經型犬瘟熱病例。
關鍵詞:神經型犬瘟熱;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92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2.043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Canine Distemper
YANG Meilan1,LI Jing2
(l.YunnanQujing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Feed Supervision Institute,Qujing Yunnan 655000,China;2.Pu'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of Yunnan Province,Puer Yunnan 665000,China)
Abstract:The incidence of neurodistemper is low but the cure rate is even low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nerve-type canine distemper and shorte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of nerve-type canine distemper,this article has successfully cured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nerve-type canine distempe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and hopes to rely on this method of treatment,i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and cure more cases of canine distemper of nerve type.
Keywords:canine distemper of nerve type,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treatment
0引言
神經型犬瘟熱屬于犬瘟熱臨床癥狀中的一種,主要由于犬瘟熱病毒在機體產生的抗體達到免疫水平之前,病毒透過血腦屏障擴散到腦部引起機體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傷的病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體溫呈雙相熱,精神出現異常,身體痙攣,運動強直,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甚至出現抽搐、驚厥、角弓反張等癲癇狀,最終陷入昏迷甚至死亡。當病犬出現典型的癲癇狀驚厥和昏迷時,表明疾病已經發展至中晚期,往往治愈率很低,死亡率非常高。有調查表明,單純的中獸醫或西醫對犬瘟熱的治療效果都不太理想(治愈率分別為60%和50%),而中西獸醫結合治療的效果可達到90%左右[1]。由于神經型犬瘟熱病情在犬瘟熱的幾種類型中癥狀最明顯、病情也最嚴重,因此單純采用西醫治療神經型犬瘟熱,治療效果不佳,治愈率非常低。
1病例介紹
飼養的一只2月齡、重8 kg的雌性斗牛犬。
第1天就診癥狀。體溫39.5 ℃,不吃食,鼻鏡干燥,流鼻涕,腳底稍粗,打噴嚏,腸音弱。治療:①五聯高免血清5 mL (肌注)②小偌霉素1.5萬單位加慶大霉素4萬單位(肌注)③安芐青霉素50萬單位(2支),地塞米松2 mg (肌注)④安痛定2 mL (肌注)。
第2天上午就診癥狀。體溫39.1 ℃,能吃少量的食物,腸音弱,咳嗽,口唇、眼瞼、耳根、四肢局部抽動,重者站立不安,步態不穩。經臨床診斷和犬瘟熱病毒快速診斷試紙綜合確診為神經型犬瘟熱。治療:“CDV”單克隆抗體1支(肌注);囊寶2 mL,卡那霉素50萬單位(肌注);安痛定1.5 mL (肌注);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160 mL,先鋒VI50萬單位,病毒唑1支,氨芐青霉素50萬單位(2支),地塞米松2 mg (靜脈注射);中藥“清瘟敗毒湯”15 mL/3次,每天口服。
第3天下午就診癥狀。體溫39.1 ℃,嘔吐頻頻,能吃(少量),腸音弱,共濟失調,轉圈,沖撞,咀嚼肌群出現陣發性顫搐,口吐白沫,牙關緊閉,眼球凹陷,眼角處粘滿大量眼屎。治療:①阿托品0.5 mg (肌注)②小諾霉素1支(1 mL),犬用病毒靈1支(2 mL)(肌注);“CDV”單克隆抗體1支(肌注);10%糖水(G、S)120 mL,先鋒VI25萬,地塞米松2 mg,VB1、VB6、VC各1支(2/3),安吶加0.6 mL,ATP1支(靜脈注射);中藥“清瘟敗毒湯”15 mL,3次/d口服。
第4天就診癥狀。能吃不吐,體溫39.2 ℃,步態不穩,癲癇,角弓反張,共濟失調,轉圈,沖撞,咀嚼肌群出現陣發性顫搐,口吐白沫,牙關緊閉,眼球凹陷,眼角處粘滿大量眼屎。治療:用第3天藥方減去阿托品組繼續進行治療。
第5天就診癥狀。體溫39.4 ℃,能吃食,不吐,精神好轉。治療:用第4天治療藥方加抗病毒凍干粉5 mL (肌注)進行治療。
第6~10天。中藥“清瘟敗毒湯”15 mL,3次/d口服。經過幾天的對癥治療后,又進行連續幾天的中藥“清瘟敗毒湯”口服鞏固治療,此犬恢復健康。
2討論與分析
2.1臨床癥狀表現
通過對80余只確診為神經型犬瘟熱的不同品種病犬進行就診臨床癥狀的統計分析,其臨床癥狀表現不一:絕大多數病犬在感染后3d內體溫升高,少數在第4天發熱,極少數于第5天或第6天內出現發熱的癥狀。多數病例在疾病前驅期表現出體溫升高,食欲降低,精神倦怠,上呼吸道感染,眼、鼻可見水樣分泌物,并在1~2d內分泌物變成為黏液性或膿性,并表現出食欲降低甚至廢絕,嘔吐、排水樣或粘膿性糞便等消化道癥狀,嚴重時可見血便,病犬機體呈脫水狀態,極度消瘦。絕大多數病犬在臨床癥狀明顯期出現神經損傷的癥狀,極少數在轉歸期即身體恢復后出現神經癥狀,也有的病犬一開始高熱時就出現神經癥狀。
神經型犬瘟熱最典型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39.5~41.0 ℃),通常持續1~2 d后回歸正常,2~3 d后體溫再次升高,呈現出明顯的雙相熱型,反復發熱使病情不斷惡化。病犬精神反復無常,一般先沉郁后興奮,神經受損輕時病犬口唇、眼瞼、耳根、四肢局部出現抽動,受損重者站立不穩,步調不一,共濟失調,轉圈,更甚者出現角弓反張,口吐白沫,頸部肌肉強直,病犬倒地抽搐等癲癇樣發作癥候群,嚴重者出現昏迷甚至死亡。眼角周圍粘滿大量眼屎(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腳墊角質發硬都是該病的典型臨床癥狀。呼吸型或胃腸道型犬瘟熱并發輕微神經癥狀往往治愈率和預后多良好,當出現神經系統受損較重時病情一般較嚴重,此類病犬多數治愈率不高甚至預后不良,因神經受損嚴重即使治愈后依然會出現后遺癥。
2.2中西醫結合治療能明顯縮短療程,提高治愈率
神經型犬瘟熱(以神經癥狀為主)一般采用能透過血腦屏障作用于腦部感染部位的中西醫藥物,如磺胺嘧啶、氨芐青霉素、小諾霉素等抗菌藥配合中藥“清瘟敗毒湯”(犬瘟熱抽風2號)、羚羊角注射液,雙黃蓮、清開靈或安宮牛黃丸等清熱敗毒藥。出現發熱時還要采用安痛定解熱鎮痛,出現胃腸道癥狀時要進行止吐、止瀉等對癥治療。出現神經癥狀時通常要使用B族維生素類藥物營養神經,減輕神經受損。在藥方中還要使用高免血清、“CDV”單克隆抗體、干擾素或三磷酸腺苷(ATP)等能量物質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提高抗病力。
“清瘟敗毒湯”對于治療神經型犬瘟熱具有較好的療效,該湯藥主要以消瘟敗毒、清熱袪火為主,固陽扶正為輔,也可直接選用成品中獸藥清瘟敗毒散進行輔助治療。神經型犬瘟熱會復發且易留下后遺癥,因此在臨床癥狀治療好轉后,還應該堅持用中藥“清瘟敗毒湯”或清瘟敗毒散進行10~20 d的鞏固性預防治療。對于出現神經癥狀的病犬在治療過程中還可以給予針灸穴位療法,以減輕神經系統的損傷。
2.3神經型犬瘟熱病死率較高,以預防為主
有調查報告表明,在犬瘟熱的臨床類型中,以呼吸道肺炎型發病數量最多,神經型發病數量最少。用臨床治療效果評價,一般呼吸道型犬瘟熱治愈率最高,多種臨床癥狀同時出現的混合型病例治愈率通常較低,尤其神經型癥狀明顯時最低。該病多發于冬春交替時節和秋季,成年犬患病數低于幼犬,本地犬患病量明顯低于純種犬[2]。對于該病最有效的措施是進行免疫接種。幼犬48 d后在母源抗體消失前應及時注射犬瘟熱疫苗或包含犬瘟熱在內的多聯苗,每間隔14 d注射一次,連續注射3次,以后成年犬每半年應注射接種1次。有研究指出進行過3次疫苗接種的成年犬患病率大大降低[3]。
3結束語
犬瘟熱是犬瘟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犬瘟熱病毒(CDV)屬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該病毒對高溫、高熱、乙醚和紫外線敏感,易被日光、酒精、強酸或強堿類消毒劑殺滅。絕大多數犬感染病毒后,機體能夠迅速產生抗體,不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部分病犬臨床癥狀以早期的雙向熱、急性鼻粘液性卡他發展至后期出現支氣管炎、卡他性肺炎,甚至嚴重的胃腸炎和神經癥狀為特征。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遵循退燒、抑菌控制感染、大量補液、鎮靜、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恢復神經系統調節功能、加強日常護理等原則,標本兼治,以縮短神經型犬瘟熱的療程并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1]張麗婷.犬瘟熱的流行病學調查及中西獸醫結合治療福建畜牧獸醫[J]. 2019,41(3):7-10.
[2]楊穎.天津地區838個臨床犬瘟熱病例回顧性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
[3]李俊杰.保定市犬的犬瘟熱臨床調查及治療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