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 姚新奎 曾亞琦 孟軍
摘要:“新農科”建設是涉農高校提高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之一,其目標是培養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的高中端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馬屬動物生產學是動物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馬生產過程中所需的理論與技能。針對新農科人才培養在課程教學、培養體系及考核機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該文提出了建設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方法、完善協同育人模式、加強過程考核等對策建議,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培養“新三農”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與管理人才打好基礎。
關鍵詞:新農科;動物科學;馬屬動物生產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S821-4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1.23.083
Teaching Reform of Animal Production of Equ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WANG Jianwen,YAO Xinkui,ZENG Yaqi,MENG Ju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Equine animal production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of animal science,whose main task is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theories and skills needed in horse production. In view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teaching,the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examin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cultiv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such as building teaching resources,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perfec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strengthening process assessment,and so on,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and promote students' all- round development,it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high-quality Applie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of “New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words:new agriculture,animal science,equine animal production,teaching reform
0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林院校現有部分專業已不能完全滿足時代及產業發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國家4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新農科”建設研討會和組織全國涉農高校發布《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持續推進農林院校“新農科”建設。新農科建設將成為涉農高校、涉農專業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新農科建設要求高校學科建設需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從培養單一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真正服務鄉村振興戰略[1]。
馬屬動物生產學作為動物科學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傳統課程體系教學圍繞現代馬業中馬屬動物資源、遺傳育種與繁殖、營養飼養與健康及馬乳、馬肉、生物制品生產等開展[2]。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傳統的馬屬動物生產學教學進行適當調整,在課程體系、教學實習、協同育人等方面進行改革,加強對競技馬術、賽馬運營、產品精深加工、性能調教與測定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的研究與教學[3]。因此,馬屬動物生產學教學改革對實現現代馬產業和動物科學的相互融合,提高動物科學專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綜合素質,增加學生就業面,滿足社會和提高現代馬業教育水平尤為重要。
1現代馬產業人才市場需求龐大
中國現代馬業發展較晚,雖未形成完整產業規模,但已初步具備多元融合優勢[4]。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馬產業的流程復雜,從公、母馬的選擇,到專門化用途馬匹繁育和飼養,再到之后馬駒的飼養管理和調教訓練等一系列流程均需要大量人工操作[5]?,F代馬業產業鏈條長,基本涵蓋一二三產業,涉及畜牧、制造、運輸、國際貿易、教育、文化、旅游、體育休閑等多種行業范圍⑹。從整個繁育過程分析,需要的不僅是飼養師、護理師、調教師、配套的獸醫和服務,還需要馬術俱樂部和會員管理各個方面的人才[3]。目前馬產業人才培養規模遠遠滿足不市場的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展,開始逐漸將目光轉移到馬產業。我國現代馬業的發展條件尚在培育和不斷完善中,育馬及其附屬產業的人才培養和專業教學現階段才剛剛起步,各方面的設施與運營還不完善,因此相關專業人才還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而且培養運動馬從業人員的消耗是其他教育產業的數倍,不僅是基礎的教育投資,訓練過程中的馬匹和訓練場地也是一筆巨大的支出網。因此,當前最為緊要的是調整現有的教育模式,以新農科為背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新農科”建設對相關教學的改變
新農科的本質要求是要改變當下傳統的教育模式,將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內容進行更新與替代,讓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相契合[9]。培養的人才能滿足和適應當前現代馬業發展的需求,彌補當下現代馬業發展的人才缺口,培養適合本行業的高技術人才,推動現代馬產業進步和發展。為適應這種改變,需對當下的教學模式進行思考,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建立健全現代教學體系。
3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3.1課程體系龐大,教學資源較少
“新農科”指引下的馬屬動物生產學所包含的內容繁雜,單從性能測定到飼養管理、良種繁育,都需要專門的知識體系來進行支撐[10]。各部分內容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許多章節都需要有前序內容進行支撐,教師在授課中需要理清相關關系,思考各章節之間的內在邏輯,對授課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由于我國現代馬業起步較晚,該課程的相關教學資源較其它動物少,在授課過程中易出現教學內容系統性相對較低的現象,致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難以在腦海中建立起完整的關于馬屬動物生產學相關的思維框架和知識體系。
3.2教學方式傳統,學生主動學習動力不足
在傳統授課過程中,一般以播放課件和(或)視頻配合教師口述的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方法以“傳遞一接受”為主要特征,強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雖然有助于教師本人對于課堂整體把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但該方法易出現只注重知識的傳遞,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由于課堂的單一化、模式化,易出現忽視因材施教和課堂外渠道的弊端,會對學生主動探索和創新有一定程度的影響[11]。在這種傳統教學的指導下,教師的作用會占有較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容易出現學生被動接受所傳授的知識,主動學習動力不足,在培養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在培養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及提高聯想思維方面具有一定難度。
3.3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知識串聯度有待提高
現代馬業發展所涉及的產業鏈長,具有明顯交叉學科的特點,學生需要的專業知識儲備多,大部分學生在前期的學習經歷中難以較為全面的進行了解與掌握,在專業知識儲備方面相對薄弱[12]。如在運動馬調教訓練中,馬匹運動過程中涉及到力學等物理學方面的知識,而對馬匹運動軌跡進行分析時又需要有較強的數學基礎,同時對運動過程中馬匹生理進行監測時又需要用到生理、生化相關的知識,這些課程都具有較大難度。當這些知識全部出現在一節課中間時,如果沒有較好的知識框架體系,將會對學生的接受與理解帶來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在授課中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認真分析學生具體情況,將前期的相關知識進行串聯,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框架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3.4評判體系落后,實踐技能需要加強
現階段大部分課程的評價方式還以傳統的考試為主,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以最后期末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這種評價方式很難真正評價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在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評價過程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農科教學所強調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13]。馬屬動物生產學相較于其他理論課程,具有更強的實踐性,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操作能力,單純以傳統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已不太合適,也不能完全發揮學生的實際水平。另外,由于馬屬動物生產學實踐教學對場地要求較高,大多數農業類高校缺乏相關基地,同時相關設施設備也不夠完善,使學生實踐較少,在生產實踐中還需要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應用進行重新適應。
4以“新農科”為指引開展教學改革
4.1梳理教學內容,建設教學資源
馬屬動物生產學課程的參考資料較少,已無法完全滿足現代馬業對人才培養的相關要求,新疆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馬屬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團隊積極開展教學資源建設工作。近年,教師團隊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梳理,針對產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技術瓶頸,討論課程講授過程中的重點內容,積極擴增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所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團隊教師針對課程參考材料較少的現狀,查閱國內外相關資料,結合團隊的科研成果,積極進行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構建馬標本圖庫、錄制相關教學視頻等,豐富教學資源,為學生課后知識擴展奠定基礎。
4.2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馬屬動物生產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傳統教學過程中課程實踐時間相對較少的現狀,教學團隊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利用現有資源優勢,與當地馬術俱樂部、馬產業龍頭企業等相關涉馬企業合作,組織學生參觀與考察相關企業,讓學生實地觀摩、感受本專業的生產實踐過程,了解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與相關企業合作,設立產學研合作基地,組織學生進行實習實訓,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研究思路和實際操作能力。
4.3構建協同育人模式
馬屬動物生產學以培養適宜于我國現代馬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高級人才為主要目標,教師團隊積極與相關科研單位、企業就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合作與交流。邀請科研院所、企業技術人員幫助開展生產實踐教學,組織青年教師到企業學習,彌補青年教師生產實踐經驗相對缺乏的短板。此外,選擇對馬屬動物生產興趣強烈的同學利用假期到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實踐,培養學生發現與解決生產實踐中問題的能力及創新動力;吸納學生加入教師的科研團隊開展創新訓練,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4豐富考核方式,加強過程考核
教學團隊積極探索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方法,改進當前以期末考試為主的考核評價模式。在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過程中,引入平時表現性評價,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與教師的互動及參與度給出學生的平時成績,作為最終成績的組成部分;豐富實驗教學環節評價,在此評價中將動手和操作能力納入評價的范圍,根據學生的實驗態度、動手能力及解決實驗過程中所遇到問題情況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加入單元測試評價,在某一知識模塊授課結束后對學生進行測試,作為最終評分的依據之一;開展團隊合作評分,將生產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由學生分組討論,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當做評價的標準之一。通過多種考核方式結合,能更為準確的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評判,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及學習興趣。
5結束語
在“新農科”背景下,通過對馬屬動物生產學課程實施教學改革,有利于完善課程的授課體系,豐富教學手段方法;有利于提高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及人才培養質量,為培養適宜于我國現代馬產業發展的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劉竹青.“新農科”:歷史演進、內涵與建設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18(1):15-21,92.
[2]姚新奎,孟軍,邵偉.如何提高《養馬學》課程教學效率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45):182-184.
[3]韓占兵,黃炎坤,楊朋坤,等.應用型本科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44):162-164.
[4]韓國才.我國馬業發展的新趨勢[J].中國動物保健,2005(10):26.
[5]葉潤芳,李要南.中國賽馬運動開展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3,27(2):9-12.
[6]喬楊.我國馬術俱樂部發展現狀分析及相關策略研究[J].現代商業,2016(9):171-172.
[7]芒來.中國馬業主產區馬產業的發展趨勢[J].新疆畜牧業,2016(9):42-49.
[8]胡江,梁翕,張宏利.動物科學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畜牧獸醫雜志,2019,38(4):58-61.
[9]吳秋玨,龐有志,馬文鋒,等.“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動物生產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4):271-273.
[10]鄧亮,韓國才,韓雨薇,等.兩所農業院校大學生對馬學教育的認知研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9,40(11):92-95.
[11]孫寶麗,劉德武,謝青梅,等.動物科學專業動物生產教學團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科技版),2015(15):261-262.
[12]王建文,孟軍,姚新奎.基于“產學研”合作的馬屬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20,41(3):125-128.
[13]青平,成協設.基于新農科建設高質量基層教學組織[J].中國大學教學,2020(1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