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聲 吳慶文 黃 河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三和醫院急診科,廣東惠州 516211
[關鍵字]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外科;嚴重;創傷;急救
嚴重創傷為臨床外科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因高處墜落、交通事故、爆炸等因素而發病,此疾病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加之存在并發癥多、傷情重、病變速度快等特征[1-2],一旦出現嚴重創傷,患者病變速度加快,病情重。所以,治療嚴重創傷的重點和焦點逐步轉移到外科救治效果上。以往采用的分科救治屬于常規治療模式,易錯失最佳救治時機,耽誤病情,耗費時間長,無法把握最佳救治時機。因此,不少學者倡導進一步改進外科嚴重創傷救治模式。已有研究顯示[3],嚴重創傷患者接受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救治,易把握病情救治最佳時機,救治成功率高。本研究旨在探討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在外科嚴重創傷急救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惠州市惠陽三和醫院急診科收治的120 例外科嚴重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60 例。對照組中,男37 例,女23 例;年齡55~78 歲,平均(65.31±1.21)歲;創傷至就診時間0.2~8.6 h,平均(6.8±0.2)h;受傷原因:刀刺2 例,爆震2例,擠壓傷3 例,人為致傷9 例,交通傷29 例,墜落傷15 例;觀察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齡54~79歲,平均(65.25±1.23)歲;創傷至就診時間0.3~8.7 h,平均(6.5±0.3)h;受傷原因:刀刺3 例,爆震2 例,擠壓傷4 例,人為致傷10 例,交通傷27 例,墜落傷1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入選標準:①患者損傷器官數或解剖位置數≥2個;②患者多發傷病情程度評分>16 分;③患者或其家屬均簽字接受此次干預方式。排除標準:①創傷前合并軀體疾病者,如肝腎功能異常等;②精神、智力障礙無法配合救治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急救模式,急診科醫護人員初步評估病情并處理,實施輔助檢查,包含觀測病情和監測體征指標,確保靜脈通道和呼吸道暢通,給藥補液,處理傷口,與其他科室專家保持聯系,根據其病情確定是否需將患者轉入ICU 或專科病室。
觀察組患者采用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干預,救治主要場所為急診科,協同多科室進行。各科室和各醫護人員需做到無縫銜接,如監測體征指標、院前院內各項搶救、管理急救網絡等。(1)組建急救管理網絡:一體化創傷急救小組有經驗豐富且專業的醫務人員構成,明確各人員職責。建立健全的急救管理網絡,確保急救所需的醫護人員、救護車、搶救室、手術室等完善。接到急救信息后,需與120 救護車保持聯系,開啟預報功能,動態實時獲取救護車和患者信息,并將其反饋到急救醫護人員處,以便提前備制救治所需物品。(2)入院前搶救:院前需綜合評估病情,及時反饋病情到急救處。開通靜脈通路,保證機體循環有效性。對于休克者,可給予生理鹽水、血漿等。觀察其傷口,減少出血量和感染危險性,盡量勿搬動患者。入院前,銜接院內急救方案,縮短搶救時間。(3)院內搶救:入院搶救,把急救人員分4 組。①循環支持組,負責給藥、按壓胸外心臟,建立靜脈通道等;②氣道管理組,負責吸痰、機械通氣、插管等;③體征指標監測組,負責監測患者體征指標,記錄傷口狀況,包含出血量、傷口包扎等;④聯絡組,負責聯系相應科室專家會診,安撫家屬情緒等。在搶救時,需整體評估患者病情狀況,再分工合作。(4)落實急診科與各科室之間的銜接工作:嚴重創傷者需接受影像學檢查,若需轉專科治療,需走綠色通路,轉診前,則通知相應科室做好準備,并讓其知曉患者信息、救治措施、救治物品等,直接將其轉入手術室中,簡化救治流程。(5)監測轉運中體征指標:轉運過程中,醫護人員需攜帶急救儀器和藥品,密切監測體征指標,以便及時干預。
比較兩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急救反應時間、昏迷狀況及創傷程度。①急救反應時間包括急診室停留時間、特殊檢查耗費時間、急診至手術間隔時間、入院至手術間隔時間。②急救前、后用Glasgow 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4-5]評估患者昏迷狀況,根據患者睜眼反應、運動、語言等進行評估,評分為3~15 分,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情況越良好。③用簡明損傷定級法-損傷嚴重程度評分(abbre viated injury scale-injury severity score,AIS-ISS)[6-7]評估患者病情程度,量表分值為1~75 分,評分越低表明患者病情程度越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為86.87%(52/60),高于對照組的68.33%(41/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83,P=0.016)。
觀察組患者的急診室停留時間、特殊檢查耗費時間、急診至手術間隔時間、入院至手術間隔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的比較(min,±s)
表1 兩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的比較(min,±s)
組別例數急診室停留時間特殊檢查耗費時間急診至手術間隔時間入院至手術間隔時間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60 60 6.23±0.21 13.25±2.32 23.343 0.000 11.21±1.21 18.68±1.24 33.398 0.000 7.21±1.32 12.35±1.25 21.901 0.000 29.65±2.32 48.65±2.30 45.050 0.000
急救前,兩組患者的GCS、AIS-I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救后,兩組患者的GCS評分高于急救前,AIS-ISS 評分低于急救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救后,觀察組患者的GCS 評分高于對照組,AIS-I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GCS、AIS-IS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GCS、AIS-ISS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GCS 評分AIS-ISS 評分觀察組(n=60)急救前急救后t 值P 值對照組(n=60)急救前急救后t 值P 值5.20±1.21 10.32±1.02 25.060 0.000 28.65±1.24 13.25±1.25 67.750 0.000 t 急救前組間比較值P 急救前組間比較值t 急救后組間比較值P 急救后組間比較值5.21±1.23 7.82±1.03 12.607 0.000 0.045 0.964 13.359 0.000 28.69±1.25 20.87±1.36 39.792 0.000 0.176 0.861 31.954 0.000
外科嚴重創傷患者病變速度快,部分患者病情復雜,且合并復合外傷等狀況,甚至休克。患者死亡與失血性休克、嚴重顱腦損傷之間存在密切關系。研究顯示[8-9],大約有50%的嚴重創傷患者會即刻死亡,而創傷早期死亡率達30%,創傷晚期死亡率達20%。因此,早期有效搶救嚴重創傷患者非常重要。目前認為嚴重創傷者死亡與搶救不及時、確診不準確、耽誤檢查時間等因素有關。尤其是老年患者,機體生理條件和臟器功能逐步降低,死亡危險性更高[10]。
為降低嚴重創傷患者的死亡危險性,近年醫學界非常重視嚴重創傷患者搶救模式的有效性和及時性。以往臨床采用的常規搶救模式,雖有一定效果,但耗時長,易錯失最佳救治時機,耽誤患者病情[11]。因此,不少學者倡導采用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干預。目前,已有研究顯示[12-13],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可顯著提升嚴重創傷患者救治成功率,改善其病情、護患關系、生活質量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86.87%)高于對照組(6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急診室停留時間、特殊檢查耗費時間、急診至手術間隔時間、入院至手術間隔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救前,兩組患者的GCS、AIS-I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救后,兩組患者的GCS 評分高于急救前,AIS-ISS 評分低于急救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救后,觀察組患者的GCS 評分高于對照組,AIS-I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多方面證實了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的應用價值,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14-16]。筆者認為此與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各環節聯系緊密等有關,此急救模式中包含院前急救、各科室、急診科、ICU 等科室,各科室互相合作、互相協調,做好對接,縮短各環節、步驟間交接時間[17-20]。實施嚴重創傷急救時,急診科醫護人員需全面檢查患者病情,針對其病情將其轉至相應科室,并實施治療干預。但此方式存在搶救中浪費時間的缺陷,主要體現為接受檢查、會診、診斷時,錯失救治最佳時機。此外,患者為嚴重創傷者,需各科室醫護人員互相協調和合作進行治療,一體化創傷搶救模式,為患者開通綠色通道,整體聯動治療方式,最大程度體現了緊急搶救、急救的優勢,提升急救有效性,降低死亡率。
綜上所述,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對外科嚴重創傷急救患者作用明顯,可縮短急救反應時間,提升救治成功率,對改善醫患關系和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