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繼
國家政府始終將農村銀行機構服務體系改革當成農村金融發展建設的重中之重,健全農村銀行服務體系,能夠有效提高農村銀行機構的服務效率,擴大農村銀行機構的覆蓋范圍,讓更多的三農用戶能夠享受到農村銀行機構帶來的便利。將農村銀行機構打造成符合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體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目前,中國農村銀行機構服務體系還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如服務人群主體單一、競爭不充分、服務效率低、踐行普惠金融理念不到位,縣域資金外流、信貸服務不到位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農村銀行機構的經濟助推作用,也制約了農村、農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國農村銀行機構的改革創新策略是意義深遠的。
農村銀行機構是構成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的主體,也是提供普惠金融信貸產品的主體。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建、農村產業、農村企業發展都需要大量資金,農村銀行機構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支撐,讓更多的資金在農村地區運轉流動,也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了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務。然而,銀行的商業趨利性導致其在提供信貸服務時,會有意識地將許多不符合條件的農戶排除在外,其服務人群覆蓋范圍相對狹隘,提供的貸款額度也較少,銀行機構踐行普惠金融理念不到位,很多富余農村資金大量外流,沒有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本文首先介紹了中國農村銀行機構的現狀問題,接著給出了農村銀行機構的改革框架,最后論述了農村銀行機構的改革策略。
一、中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存在問題
(一)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低,服務不充分
目前,中國農村金融以農信社和農商行為主力軍,很多國有商業銀行都不愿意入駐農村,其設置的分支機構也在慢慢退出農村市場,在農村開展金融業務服務的大型商業銀行除了郵政銀行以外,其他的銀行呈現出數量逐漸減少的趨勢。農村地區的銀行服務網點分布零散、間隔較遠,覆蓋率較低,網點和分支機構的輻射服務范圍較為狹隘。
(二)農村銀行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產品類型單一
現階段,為三農群體提供金融服務的主體類型較多,其包括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等。但仔細分析,這些銀行機構提供的金融服務產品類型都是相對單一的,產品也多為風險較低的謹慎類產品,難以滿足農民多樣化的貸款需求。農業發展銀行的定位是政策性銀行,一般不會提供企業貸款服務和農戶貸款服務,郵政儲蓄銀行機構提供的貸款數額很小,無法為一些農村工程提供貸款,農業銀行雖然有農機農具貸款、房車貸款、企業貸款等金融服務產品,但農戶貸款產品類型極少,常常將一些農村弱勢群體排除在外。綜合來說,農村銀行機構目前提供的金融貸款產品類型不夠多元,難以滿足一些農戶群體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三)農村銀行機構的商業趨利性致使資金外流
農村弱勢群體償債能力弱,銀行金融機構在為其提供信貸產品時,需要面臨農戶無力償債的壞賬風險。因此,很多銀行金融機構不愿意在農村開展金融服務,更傾向在城市開展金融服務業務。銀行機構為了將自己的壞賬風險控制到最低,一般更傾向于為富裕群體或者大規模信譽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這導致大部分金融資源都集中于城市地區,金融資源在城市和農村的配置情況差距很大,這就引發了金融資源配置不公平問題。此外,農村信用社起初主要在合作社員中進行存貸互助,后隨著經濟發展,漸漸擴寬經營渠道,部分農信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但是,我國現在的農村信用社因政策調整、歷史遺留問題、資本規模較小、運營模式僵化、抵御風險能力較差等原因,部分經營指標不佳,發展包袱較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有待提升。
(四)農村銀行機構的服務門檻高
農業產業有著收益周期長,收益利潤低,生產效率慢等特點,農村的基建產業和農業產業需求的資金卻相對龐大,外加上許多農戶或者農村企業家的信用意識薄弱,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且不重視征信管理,優質客戶稀少,導致農村銀行提供的農業貸款面臨的壞賬風險要更高。為了盡可能地降低這些壞賬風險,維持銀行的利益,農村銀行金融機構會制定許多貸款政策,通過加強貸款審核,提高貸款門檻的方式來減少農業信貸產品的總資金。這些規章制度的出現,讓農村金融服務出現了多存少貸的現象,引發了農業貸款產品類型少、貸款數額少、擔保程序多、質押物品價格高、貸款利率高等問題。國家政府雖然將農村銀行機構定位成普惠金融機構,希望其能夠包容農村人員的缺陷和弱勢,為其提供更立體、更多元、層次分明、普惠合理的貸款服務,但這一初衷暫時沒有得到良好體現。當然,這與農村信用管理體系不完善和相關法律不健全是密切相關的。
二、農村銀行機構的改革框架
農村銀行金融機構在制定相關的服務體系框架時,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具體分析,農村銀行機構服務框架體系的構建要考慮客戶層面、宏觀層面、微觀層面的各種因素和原則,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農村銀行的扶貧價值、降貧作用。
(一)客戶層面
通常情況下,農村金融機構的主要服務客戶是農村的弱勢群體,這些群體通常是被傳統金融排除在外的客戶。農村銀行要想持續發展必須掌握客戶的基礎信息。一般來說,客戶所在的地理位置是較為偏遠的,交通也不夠發達,正規金融機構的網點、數量也較少且分布零散。另外,客戶的整體素質也相對較低,農村弱勢群體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其風險管控意識、對金融業務的了解程度都很低。對此,需要圍繞鄉村的農民、工人、失業群體、學生等群體來進行宣傳,幫助他們普及信貸業務知識,了解保險、理財、證券、信用、利率等專業知識,這是地方農村發展農村銀行的基礎之一??蛻魧用娴南嚓P因素是構建農村銀行普惠金融體系的關鍵部分,客戶的服務需求和群體特征會影響銀行金融體系的構建質量和效率,也會對微觀、宏觀層面的內容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 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指的是開展普惠金融服務業務的銀行機構。在普惠金融發展初期,開展該業務的金融機構大部分是一些國有銀行和農村銀行,這些銀行秉承著公益性原則,為了讓金融資源能夠實現公平配置,展現自身的風范和擔當,提供了普惠金融服務。但客觀來說,農業銀行、郵政銀行提供的普惠金融產品存在類型單一、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合力的問題。所以,從微觀層面來探究如何科學布局網點,推動金融機構形成合力;如何創新金融產品種類,提高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服務口碑和服務質量是意義重大的。只有確保微觀層面的金融機構做到信息共享,資源互通,才能為其他層面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