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東博
內容摘要:在歐洲的西北角,有一個國家,它的文藝復興來得有些遲,但卻取得了無可替代的輝煌。而在這輝煌里,莎士比亞(1564-1616)無疑是最閃亮的一顆明星。他一生從事寫劇和演劇,他對舞臺如此熟悉,使得戲劇在這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他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是入世的,龐雜的,甚至是粗糙的,但同時又充滿了活力,比其他任何文學樣式都更接近當時的生活。他的筆下表現了一個廣大的階層,尤為耐人尋味的是他筆下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本文通過分析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來揭示文藝復興時期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
關鍵詞:文藝復興 女性主體意識 莎士比亞 女性形象
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長期以來都是身體更加強壯、生存能力更強的男性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男強女弱甚至于男尊女卑的意識形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某一個時期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現代社會的進步讓女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接受文化教育和勞動技能教育,女性在社會進步中長期被低估、被忽略的情況逐漸得到了由淺入深的改觀,女性發表自身看法的需求、對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等共同激發了女性主體意識的強烈覺醒,而且這種觀念的萌芽、形成直至成熟是在一個相對漫長的人類發展時期內逐漸完成的。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背景
從公元14世紀興起直到16世紀才結束的文藝復興是歐洲地區思想解放與藝術繁榮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當時城市中的知識分子以及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從人本主義的角度來探討社會的發展,原本非常盛行的、對人們的思想具有重大影響的宗教逐漸受到城市資產階級的反抗。這時期的一些作品中已經開始通過深刻的筆觸或者情節來刻畫立體豐滿的女性主角,那時候的女性主體意識已經成為作家、戲劇家們探討和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莎士比亞作為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劇作家,其作品中出現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其中既包括溫柔善良的類型,也包括拜金、狠毒的類型。他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突破社會固有思想的禁錮并提出女性應該獲得與男性平等的權利,因而其作品對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意義[1]。
莎士比亞時期的英國正處在封建王朝統治力逐漸下降而新興資產階級逐漸壯大的發展階段。一方面當時的英國王室和貴族希望戲劇作品中能夠將其自己的生活作為主要的創作內容,借此來維護自己在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另一方面,英國工業的發展讓很多民眾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且他們的影響力逐漸壯大,而這些新興資產階級往往也具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他們對戲劇作品的追求不僅僅局限于皇室貴族方面的題材。盛行于歐洲的天主教提倡人們要通過禁欲的方式來修行,這種精神上的約束到了14世紀-16世紀的歐洲引起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強烈不滿,人們開始通過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來獲取更多的生活樂趣和精神上的愉悅感,這就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社會所發生的主要變化。人們在這一時期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追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其對新觀念的接受程度,莎士比亞作品與眾不同的風格、對女性的歌頌、對愛情的追求等成為真正打動人心的文化元素[2]。
二.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示例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創作的一個膾炙人口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戲劇作品。善良寬厚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自己的朋友向心愛的女人鮑西亞求婚,在自己沒有多余金幣的情況下向一位曾經與自己有過過節的奸商夏洛克借了3000枚金幣。然而不懷好意的夏洛克實際上借此機會迫害了安東尼奧并要求他用身上的3磅肉來償還這筆欠款。此時,劇中的女性角色鮑西亞憑借其過人的智慧和勇敢果斷的決心幫助商人安東尼奧渡過了難關并免去他割肉的威脅。實際上,鮑西亞這一角色雖然是一位繼承了家族巨大遺產的美麗姑娘,但她也說過“一個活著的女兒的意志,卻要被一個死了的父親所牽制。尼麗莎,像這樣不能選擇,也不能拒絕,不是太叫人難堪了嗎?”這是一段很值得注意的對話,從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鮑西亞已經是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女性了,她想為自己選擇一段愛情,而不僅僅只是婚姻。而后面在法庭上的辯論,莎士比亞更是讓她表現出了超越男性的理智和勇敢。在這部劇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作者對女性的肯定和同贊賞。
而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女性更不是可有可無的陪襯。該作品中的男女主角分別屬于兩個具有強烈矛盾的家族且這兩個家族勢力中還經常出現械斗,羅密歐和朱麗葉在一次宴會中相識后就深深地愛上了對方,朱麗葉為了爭取自己的幸福而采用服毒假死的方法來獲取自由之身,羅密歐在得知朱麗葉服毒自殺的消息之后掘開了他的墳墓并在她醒過之前服下了真正的毒藥,當朱麗葉醒過之后發現自己心愛之人已經服下毒藥并徹底死去了,于是她拔出羅密歐的劍殉情。朱麗葉是不屈從于家族安排并努力追求個人幸福的女性形象,非常強烈地體現出了女性自我認知、敢于抗爭、尊重自我感受的主體意識的覺醒。
第一,突出女性主體地位的女性形象。傳統的父權社會將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屬品”,或者對女性進行“物”化,也就是說女性的權利、思想以及主體意識在文藝復興之前長期受到忽視或者人為的壓抑。莎士比亞的大量劇作品中將女性作為整個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并且其作品中常常將女性對抗封建婚姻制度、爭取自主權和獲得與男性相平等的地位作為主題。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女性不再完全受到男性的支配,其作為“人”的主體意識在這些劇作品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體現。鮑西亞和朱麗葉等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都可以看到莎士比亞在其作品中非常強調對女性主體地位的尊重,這些美麗女性通過激烈地抗爭來獲取本應屬于自己的權利[3]。
第二,思維敏捷、才智過人的女性形象。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戲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常作為男性的陪襯,莎士比亞的很多作品中都塑造過女性思維敏捷、才智過人的一面。《第十二夜》中的薇奧拉以及《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的培琪大娘都是典型的代表。這種贊美女性、表揚女性的角色設計充分體現出莎士比亞對女性的尊重,而且這些聰敏的女性形象有力地回擊了封建制度下對女性進行“物”化的不良思想。平等地看待女性以及正視女性的優秀品質是莎士比亞作品中女性意識覺醒的重要標志之一。
第三,敢作敢為的女性形象。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前的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和主體地位長期受到男權社會的壓制,封建社會在婚姻、戀愛、等級、門第等方面為女性的自主性設置了很多的障礙。而且女性長期在這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禁錮之下也逐漸形成了不敢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思想壁壘。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敢于為了愛情、自由以及公平正義而抵制封建等級制度的女性形象。《仲夏夢之夜》中的郝米亞以及《威尼斯商人》中的鮑西婭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必然伴隨著女性在處理社會事務時所表現出的勇敢、果斷和堅韌[4]。
第四,追求自主婚姻的女性形象。對女性在婚戀中的自主權進行剝奪實際上是對女性地位最大的貶低。在當時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之下很多女性沒有權利去選擇那些社會地位比自己低的男性,只能選擇與自己地位相匹配或者更高的男性。這種等級制度下的婚姻導致很多女性在戀愛和婚姻中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利。莎士比亞在其作品《第十二夜》中描述了薇奧拉和奧利維婭這兩個勇于打破封建門第觀念、追求自主戀愛和婚姻的女性角色。事實上,一個社會中只有女性在婚戀中獲得完全的自主權才稱得上是女性主意識的覺醒。
第五,具有道德的女性形象。對愛情的忠貞、對人權的尊重以及對公平正義的堅持是一個人具有良好道德的重要體現。莎士比亞劇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中常常將這些良好的道德思想作為其重要的特質來加以表現。《無事生非》中的西羅在遭到惡意的污蔑并失去自己未婚夫信任之后,依舊堅守著自己的愛情,并通過不懈的努力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莎士比亞的劇作品通過對女性良好思想品德的歌頌來展示女性的美好形象,而且這些將女性作為主要人物的劇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促進了其自主意識的覺醒。
第六,思想開闊的女性形象。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還表現在思想的解放,封建的道德倫理、等級觀念等對女性的思想產生了嚴重的禁錮。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塑造了一個具備開放思想、突破傳統道德倫理觀念的女性形象,她就是貝特麗絲。她主張獨身主義,掌握自己的命運,不樂于聽到女人們談論自己的丈夫。思想的解放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
封建社會長期以來對女性在社會地位、婚姻自由以及其他各個方面形成了嚴重的禁錮作用。莎士比亞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德道良好、思想開闊、勇于打破封建制度禁錮、追求婚戀自由的女性角色。而這些女性形象的出現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應、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促進了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的主體意識的覺醒。
注 釋
[1]詹雨芹.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劍南文學(下半月),2016(9).
[2]賈禹成.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女性形象解讀[J].青春歲月,2019,000(008):33.
[3]張嘉楠.從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女性形象看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愛情觀[J].青春歲月,2018,000(011):27.
[4]李嫣然.從莎士比亞經典戲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女性觀[J].北極光,2016, 000(002):28-29.
(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