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金鳳

內容摘要: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呈現蓬勃發展之勢,中國學者在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對外譯介和傳播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筆者從中國知網上搜集以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對外譯介或對外傳播為主題的論文,并從具體的研究主題、研究視角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梳理與分析,發掘其特點和問題,為后續的翻譯和研究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 文學作品 外譯 翻譯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絢爛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構成了中華多元民族文化圖景。少數民族文學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傳播民族文化、擴大民族交流、增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外譯少數民族文學作品有利于加強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文學的對外宣傳、交流和合作,能進一步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文化自信。目前學者的焦點多放在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譯上,關于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外譯研究卻比較少見。筆者從中國知網上搜集最近30年(1979年-2019年)發表的以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對外譯介或對外傳播為主題的論文,并從具體的研究主題、研究視角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梳理與分析,以期為后發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研究現狀
近年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逐漸被翻譯成多種外語,在世界范圍內傳播。2010年至2019年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外譯研究爆發式發展的9年。筆者在中國知網上經過全面的專業檢索后發現,截至2019年10月1日,以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對外譯介為主題的論文共有66篇,其中包含2篇訪談錄和2篇會議綜述,有65篇是2010年之后發表的作品。
二.研究主題
具體主題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外譯的問題與對策、在國外的影響力、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外譯策略、民族心理、民族形象、跨文化交流、海外出版現狀、傳播成效、美學研究、譯者主體性、人才培養、譯者與作者的合譯模式等。
從以上圖表可見,目前研究主題主要集中于以上10個領域中,其中翻譯的路徑與策略是最熱門的研究主題,其次是問題與對策,翻譯中的文化處理位列第三。魏清光全面地分析了少數民族文學對外譯介的問題,并從翻譯策略、翻譯主體和尊重他者等方面提出了整改意見[1]。潘秋陽等學者從資源、渠道、核心價值觀、語種和翻譯策略方面指出五點“走出去”的策略[2]。學者黃立認為,民族文學研究作品英譯本的出版有待加強[3]。黃立等學者分析了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在海外的出版現狀,提出了具有價值的意見。
三.研究視角與方法
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并存。宏觀研究是從大的方面對翻譯現象或者翻譯活動全局性或整體問題所進行的研究;微觀研究是指精細深入地對翻譯活動內部結構中的局部性技術性問題進行的研究[4]。宏觀研究有助于把握大方向,微觀研究有利于抓準小細節。王治國指出,當前要重點處理好書面文學翻譯與口傳文學翻譯的關系、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翻譯的關系、海外華語文學翻譯史與中華本土翻譯史全景的關系[5]。楊翠翠從提升譯者的數量和翻譯素養、加強理論研究和翻譯批評、文本選擇多樣化等方面提出了對策[6]。以上均為宏觀研究,為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提供了方略與指南。而微觀研究則主要是對翻譯的策略與方法、翻譯的合作模式、文化意象的處理等方面進行研究。
在微觀研究中,個案研究占多數。個案研究多聚焦于藏族、彝族和羌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學作品。研究當代彝族和藏族文學作品之對外譯介的論文分別有5篇,有關當代羌族文學作品的外譯問題的論文有2篇。例如,陳玉堂梳理了羌族史詩《羌戈大戰》人名英譯實踐中的翻譯生態環境[7]。然而,對壯族、滿族、維吾爾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的當代文學作品之對外譯介研究少之又少。個案研究往往集中于幾部知名作品上,例如《阿詩瑪》《狼圖騰》《塵埃落定》等。個案研究有利于從特殊案例中尋找普遍規律,從成功案例中借鑒并推廣有益經驗。但當前的個案研究不應局限于個別作品和民族,應豐富研究成果,使其更具有普適性和指導意義。
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實證研究較少。在66篇論文中,只有一篇論文是定量研究,即穆雷教授的《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翻譯研究現狀分析》,該文考察少數民族語言翻譯研究成果的所占比例、學科分布、研究主題、地域分布等,分析少數民族語言翻譯及其研究中的問題[8]。該研究也包含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和民族典籍的漢譯等內容,以大量的事實和數據展示少數民族語言翻譯的發展歷程、成果與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見解。
描述性研究多于規定性研究。在66篇論文中,36篇論文屬于描述性研究,24篇屬于規定性研究的范疇,6篇兼具有描述性與規定性。在筆者所搜集到的個案研究論文中,大部分屬于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對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外譯的策略、方法、譯介模式、在國外的影響力進行解釋說明,抑或對少數民族文學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現象、民族心理和國家形象進行闡釋。規定性研究則主要分析當前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對外譯介的困難與挑戰,并分析應對的方法與出路,抑或是對探討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具體的翻譯策略和途徑。規定性研究有利于明辨正誤,描述性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觀看待事實與現象,兩者相輔相成。
跨學科研究較少。本次搜集到的所有論文中,只有兩篇論文是跨學科研究。張敏等通過網絡爬蟲收集西方主要購書網站和書評網站針對相關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評論數據,并對這些評論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和情感分析,以期找到少數民族文學對外傳播中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9]劉麗娜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翻譯,從民族文化心理主軸和心理場兩方面做出進一步論述[10]。進行少數民族文學外譯研究,需要其他相關學科的指導與支撐,拓寬研究思路與范疇,創新研究方法與圖式。
當代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呈現繁榮發展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少數民族文學的對外譯介問題。據分析,當前的研究具有如下特點:研究成果的年份較為集中、微觀和宏觀研究并存、跨學科研究較少、定量研究少、集中于某幾個民族、描述性和規定性研究并駕齊驅等特點。往后的研究者還需擴大研究范圍、借入其他學科的研究范式、以數據說話,充分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推進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對外譯介與傳播。
參考文獻
[1]魏清光、曾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走出去”——機遇、現狀、問題及對策[J].當代文壇,2016(2).
[2]潘秋陽,衣莉莉,于鵬,王君.基于譯介學視域下中國民族文學“走出去”的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8):188-189.
[3]黃立:我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海外出版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出版,2016(21).
[4]穆雷.翻譯研究方法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
[5]王治國.中國翻譯史書寫的民族文學之維——朝向建構中華多民族翻譯史觀的思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6(04):18-22.
[6]楊翠翠.“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民族文學翻譯[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3):145-148.
[7]陳玉堂:羌族史詩《羌戈大戰》人名英譯研究[J].民族翻譯,2017(2).
[8]穆雷.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翻譯研究現狀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01):130-140+161.
[9]張敏,李野.基于網絡爬蟲的少數民族文學對外傳播成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5(02):173-177.
[10]劉麗娜.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翻譯及其民族文化心理透視[J].心理研究,2016,9(02):16-20.
注 釋
[1]魏清光、曾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走出去”——機遇、現狀、問題及對策[J].當代文壇,2016(2).
[2]潘秋陽,衣莉莉,于鵬,王君.基于譯介學視域下中國民族文學“走出去”的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8):188-189.
[3]黃立:我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海外出版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出版,2016(21).
[4]穆雷.翻譯研究方法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
[5]王治國.中國翻譯史書寫的民族文學之維——朝向建構中華多民族翻譯史觀的思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6(04):18-22.
[6]楊翠翠.“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民族文學翻譯[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3):145-148.
[7]陳玉堂:羌族史詩《羌戈大戰》人名英譯研究[J].民族翻譯,2017(2).
[8]穆雷.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翻譯研究現狀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01):130-140+161.
[9]張敏,李野.基于網絡爬蟲的少數民族文學對外傳播成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5(02):173-177.
[10]劉麗娜.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翻譯及其民族文化心理透視[J].心理研究,2016,9(02):16-20.
此文為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南丹白褲瑤特色文化的翻譯與對外傳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編號:2018KY0775.
(作者單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