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麗
近年來央視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詩詞熱。此節目不僅讓我們領略了中華詩詞藝術之美,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詩詞蘊含的精神力量。習主席近年來在國內外眾多場合的講話中也大量引用經典古詩詞,不僅彰顯出深厚的文學修養,更讓世界人民領略到大國領導人身上所具有的風范和胸懷。2020年全球抗疫戰中,那些印在抗疫援助物資上的古詩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溫暖了人心,更書寫了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經典詩詞折射出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道德準則與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要求的高度一致,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民族土壤、鮮明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根據威廉.馮.洪堡特的語言哲學觀,語言是民族精神特有的財產,民族的語言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徑。英語教師要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學習經典古詩詞,為高校英語教師打開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以堅定自身文化自信的新途徑。
一.洪堡特的語言哲學觀
威廉·馮·洪堡特(1767年-1835年)是德國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和語言哲學家。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對洪堡特的語言哲學思想進行研究。相關研究指出洪堡特的語言觀是一種語言、民族、精神三位一體的構建體系,而人類精神和民族精神構成了洪堡語言學說的核心。洪堡特認為,語言與民族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語言的發展伴隨著民族的發展。語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語言和精神兩者高度一致。姚小平認為,一個民族的語言與其民族精神是密切相連、相互滲透的。
二.學習經典古詩詞的意義
學習經典古詩詞,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傳承與接受,是在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1.傳承與接受傳統文化
習主席曾指出,學習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種思想精華,有益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習經典古詩詞,就是重溫那些富含教益的歷史故事和富含哲理的圣賢之言,就是學習中國的歷史、中華民族的經驗、中華民族的精神,讓古人的智慧照亮我們當今的生活,是對傳統文化的自覺接受,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的創新性發展。
2.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本國、本民族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的深層自信,而這種自信就來源于歷史和傳統。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是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
三.堅定高校英語教師的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多次強調文化自信問題。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堅定文化自信是高校德育的首要任務。要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堅定高校教師的文化自信。大學英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極其重要。
1.高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堅定文化自信
“立身以立德為先”,德育是高校的核心任務。高校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的知識技能,更要將其打造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心懷祖國、敢于擔當、敢于拼搏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因此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高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大學生要深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道理。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力軍,高校教師就更應該首先堅定自身的文化自信,才能以身示范,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春風化雨般地去影響學生。
2.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問題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當今社會思想觀念錯綜復雜。大學生正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極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浮躁,眼高手低,誠信缺失,因此,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高校應打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文化體系,竭力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培養大學生堅定的文化自信,從而自覺抵御消極思想的影響,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同時鼓勵大學生積極響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召喚,為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3.大學英語的人文性
洪堡特語言哲學思想的本質是人文主義精神,這一思想反映了語言是人與世界的根本紐帶,強調了人文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大學英語教學除了要為學生的語言知識打好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外,還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培養學生辯證的文化觀,對西方民族精神進行客觀地分析與評價,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對本族文化的學習,培養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以此堅定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經典古詩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經典古詩詞,是中華文化長河中古人總結的智慧結晶,是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座橋梁。其言簡意賅,寥寥數語,卻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內涵。英語教師在講授西方語言相關內容的同時,若能適時引用一句古詩詞,就似點睛之筆,抵得上千言萬語的理論分析。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讀寫課的講授為例,即可窺見經典古詩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散發出的撥云見日般的精神啟蒙作用。
1.樹立遠大志向,提升個人品德
第一冊第四單元主題是American Dream《美國夢》,課文中講述了一個意大利移民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實現夢想的故事。主人公在成功的道路上表現出堅韌不拔時,引用鄭板橋的《竹石》“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來詮釋英文perseverance,表達不向困難屈服的錚錚鐵骨;在主人公苦盡甘來時,引用“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來表達英文vision和diligence的涵義——要取得偉大的功績在于志向遠大,要完成偉大的事業在于勤奮。這些經典名句包含著積極、樂觀、向上向善的人生哲理,很容易使師生之間產生心意通達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培養創新和批判性思維
第二冊第五單元 Overcoming Obstacles《克服障礙》一文講述了一個盲人男孩Michael克服種種障礙在撐桿跳高的奧運賽場上不斷打破記錄的勵志故事。在描述關鍵時刻奧運賽場上的鴉雀無聲時,“The silence was deafening.”寂靜到使人有聾的感覺。“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句古詩所創造的意境和文中的不謀而合,兩者都應用了以動顯靜的手法。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的比較和對古詩詞的品鑒,學生的思路得以開拓,不僅能認識到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間的相通相異之處,實現“求同存異,互為借鑒”的創新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而且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內涵與精髓,從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3.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情操
語言即精神,精神即語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些富含中華民族精神的經典古詩文鏗鏘有力、蕩氣回腸,在英語課堂上的適時呈現,無疑能讓學生感受到中華語言的魅力,中國民族精神的堅韌,有助于堅定大學生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有益于民族自豪感的培養。身處信息化大數據時代,大學生要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是中華民族的根,從而自覺肩負起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學習經典古詩詞,不僅要會背誦幾句詩詞,更應該像習主席那樣,古為今用,讓悠久的歷史文化照進現實。經典古詩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特有的財產。高校英語教師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通過學習經典古詩詞,首先能提升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堅定自身的文化自信,然后才能在課堂上以身示范,通過潤物無聲般的文化滲透,引導學生不斷走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殿堂,堅定其文化自信,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力量的遠大志向。
參考文獻
[1]曹燕,語言與思維的雙向關系:洪堡特與現代漢語詞語泛化[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02).
[2]姚小平,洪堡特論語言的起源和發展 [J],外語教學,1992(03).
[3]姚小平,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楊振武,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02).
基金項目:2020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調研課題“中華古詩文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滲透研究”(SKL-2020-1396)
(作者單位:鄭州工商學院人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