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簡單的論述:1.重視一、二年級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的教學和訓練;2.重視算理到算法的構建;3.重視培養計算好習慣。通過以上方法激發了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從“會算”“樂算”“想算”到“算好”,從而大大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計算能力;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7-0107-02
A Brief Talk on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Calculating Ability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Mudan District, Heze City,China) MA Meiyun
【Abstract】How to cultivat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ability of calculation?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1.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nd table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in Grade 1 and? Grade 2.2. Pay attention to the arithmetic theor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rithmetic; 3.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good computing habits. Through the above method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calculation, let students from "can calculate" , "happy calculate" , "want to calculate" to "calculate well" , so as to greatly improve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alculation abilit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alculation ability; Method
計算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更是小學生必備的一種能力。因此,培養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教師如何正確引導和有效訓練呢?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實例和經驗,有如下體會:
一、重視一、二年級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的教學和訓練
一、二年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是小學生在一、二年級需要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是為以后的計算打下良好基礎的知識與技能,是必須讓學生掌握好的。這部分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計算的算理和算法外,我還采取多種形式進行了記憶訓練。如,采取“課前,課中、課后”隨時檢查的方式,對學生20以內的加減法或表內乘除法提問,并運用了靈活多樣的形式,如,“開火車”“師生一對一”“生生一對一”“連續回答三道”“連續回答十道”等,讓學生快速、靈活地回答,要他們做到應對自如、準確熟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采取多種獎勵措施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一天無錯題者獎勵一朵小紅花,一周無錯題者獎勵一支鉛筆,一月無錯題者獎勵一個筆記本,一學期無錯題者獎勵一個文具盒。這些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心動,繼而行動。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對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也為以后的計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重視算理到算法的構建
在計算教學中,算理和算法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不僅應該讓學生掌握直觀的算法,也要讓學生理解抽象的算理。算理是計算過程中真實計算情況的體現,是計算過程的思維方式。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是計算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算理的教學,也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算法。算理的教學植入現實情境之中,讓學生在數學情境中理解算理,也是今天所提倡的教學方法。所以我根據學生學習計算的認知規律,設計一些具體情境,呈現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理解算理的過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中,我選用“牡丹區實驗小學共有22個班,每班有45人。一頓午餐學校要為學生每人配備一盒酸奶,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一例題,創設了學生熟悉的午餐配發酸奶的情境導入,提出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尋找方法。教師巡視,若發現學生解答困難,可提示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引導學生可將22分成“20和2”,再討論研究“45×20,45×2”各求的是什么,明白算理,然后探究筆算方法。這樣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為一體,吸引著學生,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計算方法,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為什么要這樣計算,真實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
三、重視計算好習慣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規范書寫的好習慣
學生由于數字書寫的不規范,有把6寫得像0、0寫得像6、3與5寫得相像、1與7寫得相像等錯誤,還有豎式中相同數位沒對齊而出錯等。這些都不是學生計算能力差而出錯,主要原因是沒有規范書寫而造成的計算錯誤。規范書寫的內容包括數字規范書寫、運算符號規范書寫、計算的格式規范書寫等。在規范書寫上,我采取了多種方法:教師要做好言傳身教,可做下水作業給學生示范規范書寫;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可以在班級里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業,為學生樹立榜樣;教師批改學生作業時圈點出書寫規范的和不規范的內容,加以指正和鼓勵。每經過一個多月的書寫訓練,要進行一次數學書寫比賽,評出“規范書寫小達人”。在整個這樣的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從嚴、從實、從點滴抓起,把握小學生的書寫最佳時期,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同時還會培養學生嚴謹細心的書寫態度,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我給學生傳授了“四步”計算法,也就是“一看,二想,三判斷,四計算”。要求學生看清題目中的每個數據和運算符號,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確定運算順序,選擇合理的運算方法,再進行仔細計算。有些學生在做脫式計算時,一看到題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切都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如8+8÷4這樣一道簡單的計算題,就“一望知數”寫出得數是4,如果采取以上“四步”法,就不會弄錯運算順序了,從而很準確地計算出正確答案是10。
(三)培養學生用估算和驗算自查的好習慣
養成估算和驗算的習慣,這是計算正確的保證。驗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要把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嚴格執行,也提倡用估算檢驗答案的正確性。教師要經常督促提醒學生用估算和驗算自主檢查,久而久之,學生慢慢會養成自查的良好習慣。
(四)培養學生有耐心、有毅力的好習慣
培養學生有耐心、有毅力的好習慣,這要克服浮躁的心態。沉穩、冷靜、細致、持久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核心要訣。復雜的運算務必要有勇氣和毅力去挑戰。如五年級數學學習的計算中,數據比較大;在六年級數學教學中,特別是在求圓錐、圓柱表面積和體積計算時,由于圓周率的運用,計算時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稍一懈怠就會計算出錯。缺乏耐心和毅力的學生往往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有始無終、有頭無尾,這種連帶效應也表現在學習方面,這屬于心理活動中的意志品質問題。意志是否堅強,對長大后學習工作的成敗都有很重要的影響。針對這部分學生,計算時我常常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專注去做這一件事。當他們解決了難題時,及時給予鼓勵,如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或幾句贊美的話。久而久之,他就會養成敢于克服困難、耐心鉆研的好習慣。
(五)培養“知錯指正、知錯就改”的好習慣。
培養“知錯指正、知錯就改”的好習慣,需要每位教師實實在在地從一點一滴抓起。我經常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對他們做的計算題進行面批面改。直面錯誤,細心分析每個學生的錯誤特點,對癥指導,讓學生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得到啟發,從而不再犯類似錯誤。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分析錯題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自查反思,通過反思加深學生對錯題的認識,再鞏固練習,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時時精心指導學生的計算思維,處處引導學生認真仔細的準確計算,及時地評價和鼓勵,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從“會算”“樂算”“想算”到“算好”,從而大大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永春.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體系下的運算能力[J].小學教學研究,2017(07).
[2]劉紅旭.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9(12).
作者簡介:馬美云(1970.6-),女,漢族,山東菏澤人,大專,一級教師,省優課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