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
摘 要:我國的金融監管形勢給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了很多挑戰和機遇,一直以來,我國金融監管形勢都比較嚴峻,由于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各國的經濟命運相互影響。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我國金融監管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沖擊,金融監管形勢的變化,導致了人們對于經濟發展負面情緒的產生。本文針對當前金融監管形勢做出了研究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金融監管;存在問題;政策建議
在我國日常經濟生活和經濟交易中,首先我們只有弄明白當前金融監管形勢的內容以及特點,才能針對經濟發展現狀提出建議和解決方法;其次應該要把影響我國金融監管形勢的一些主要因素綜合起來加以分析,要采取科學的理論研究方法以及衡量標準,找出我國金融監管發展的不足和缺陷,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其健康穩定的發展。
一、當前金融監管發展形勢分析
(一)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發展歷程
以時間維度來劃分我國金融監管制度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78年,即從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年間。該階段也稱之為“大一統”金融體系階段。由于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計劃經濟是當時鮮明的時代特征。金融市場的發展相對滯后,國民金融意識不足,金融體系也不夠成熟完善。此時,中國人民銀行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大事小事一把抓,承攬所有金融事務。與此同時,也沒有所謂真正意義上的金融監管體制,即一切都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
第二階段,1978年-1982年,即我國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此時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完全取代了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形勢一舉逆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頹勢,開始朝著穩步向好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放寬了外資進入中國的門檻,中國經濟注入了新鮮血液,極大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此時的中國,很多金融機構也開始應運而生,規范的金融市場秩序在此時就顯得格外必要。也正是基于此背景,相關立法部門也開始著手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為穩定國內金融市場提供現實的法律依據。在此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履行金融監管職能的程度相對較低,監管的專業性也有所欠缺。
第三階段,時間為1982年-1992年。即處于改革開放的中期階段,該時期中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金融市場進一步壯大,金融體系也日趨完善。此時中國人民銀行的工作重心專注于自身職責范圍之內,專門化的金融監管已成為趨勢,同時也標志著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的金融監管模式正式確立。然而在監管模式確立的初期,由于我國市場經濟尚且處于初級階段,由于央行受到市場性質的干擾,對金融市場的監管任務主要以行政法規的形式來實現,顯然就會在監管力度方面存在疲軟態勢,而且監管界限也區分不清,時常會出現過度干預的問題。監管模式與市場實際之間的錯位是該階段的首先特征,行政干預是該時期的主要手段,法律所起到的作用甚微。
第四階段,時間為1993年之后。92年鄧小平同志作出的“南巡講話”在當時具有劃時代意義,改革開放初期,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嚴重缺乏社會主義的建設經驗,為此民間就產生了是否有必要繼續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聲音,而南巡講話的發出無疑為迷茫的中國政府和中國民眾指明了一條明確的發展道路。而與此同時,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呼聲也不斷高漲。逐漸摸索出了分業監管的模式并付諸了實踐。2003年,伴隨著中國銀監會的成立,"一行三會"的監管格局也由此形成?!耙恍小奔礊橹袊嗣胥y行,“三會”即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2018年3月13日,中國正式成立中國銀行保險監管委員會,決定不在繼續保留銀監會、保監會,“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格局正式成為歷史,“一委一行兩會”的金融監管新格局正式形成。
(二)當前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1)監管不力或過度監管
隨著金融業對混業經營的探索,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領域的交集會越來越多,一方面,各種創新型金融衍生產品不斷出現,這些新型產品往往處于無人監管的地步,形成監管空白。另一方面,監管重復,金融機構至少從事兩種以上的金融服務,也就要受到兩個以上的監管者監管,這些監管機構的監管側重點不同,評價體系不同,不利于相互配合,信息共享,易導致過度監管和資源浪費,辦事效率低,又制約了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
(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
國際上各國都是依靠法律確立混業經營體制機制,并出臺各種法律文件來確?;鞓I經營的實現。如美國1999年實行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促使美國長達66年的金融分業經營制度結束,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能夠經營除自身外的其他金融業務,實現兼并;英國2000年實行的《金融服務和市場法》,標志著英國金融監管體制由分業監管轉向統一監管;日本1992年開始對金融業改革,國會陸續修改了《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等金融法律規范并制定《金融體系改革法》和《金融控股公司法》,為金融業實行混業經營打造良好的法制環境。而我國目前還未建立專門的法律法規和健全的法制體系對混業經營進行指導和規范,金融監管方面的立法和實踐也不配套。比如銀保監合并后兩個行業的監管法律是否應做出相應的調整,以及對金融控股公司法律約束的不到位等問題,混業經營缺乏法律的規范,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會擾亂金融業的秩序,這不利于金融業的改革和發展。
二、我國金融監管建設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對非法金融活動的監管
國內外金融監管形勢復雜多變,因此要重點針對我國金融監管形勢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有抓住問題的本質才能更好的探索經濟出路,實現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所以經濟狀況要考慮到當前的國內外大環境,就今年而言,受疫情影響,全球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卷入疫情,國內外金融經濟形勢復雜多變。面對這樣的經濟形勢,要加強對非法金融活動的監管,非法金融活動一直是影響金融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就國際發展趨勢看,2021年我們仍然需要加強監管,以減少非法金融活動為主,實現減少違法違規的經濟現象。除了從源頭解決問題外,還要鞏固前期管理的成果,以免出現出現反彈的風險。2021年國內經濟仍然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做到謹慎,穩步實現經濟恢復,才是解決問題重要辦法。
(二)加強對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視
各大型金融機構主要服務于實體經濟,因為實體經濟企業是金融機構生存的重要前提。實體經濟仍然是推動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實體經濟企業只有成功地克服當前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實體經濟行業發展難的問題,才能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更加順利地與金融機構合作?;ヂ摼W經濟和金融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實體經濟不重要。發展實體經濟仍然是為未來金融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工作。因此在現階段,我們不應該放松各方面的努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提高金融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渠道。為了促進金融機構和實體經濟的共同發展,就要以金融科學技術為基礎,加快實體經濟業務與最新科技成果的融合。
(三)加強對金融風險的智能管理
當前,金融部門的資產管理方面需要轉型發展,以適應實體經濟的靈活變化。目前,一些大型資產管理機構正在構建智能風控和智能投資管理系統,積極探索金融科技的應用。同時,要積極參與科技產業投資,充分發揮保險資金優勢,促進科技發展,共享科技發展紅利。建立以風險管理和資金約束為核心的內部管控長效機制,有效提高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和管理水平。目前,一些大型金融管理機構正在建設智能風險控制和智能投資管理系統,并積極探索相關應用。此外面對當前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海量的金融信息,我們需要更先進的技術來更好地識別風險,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只有做好對其的識別工作才能更加準確的監控可預測風險。減少金融監管的發展風險,減低成本。例如正在建設智能風險控制和投資管理系統等,這些都是穩增長、防風險的重要舉措。
(四)加強金融監管組織體系之間的協調和溝通
建立明確且合理的分工,安排好每一個人的職責,妥善處理好中央銀行與各金融監管部門職能上的交叉重合,更要去明確相關職能的主要負責部門,清晰地對各自的職責權限做出界定,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盡量去避免由于職能交叉帶來的互相推脫或業務重復。中央銀行作為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金融數據統計匯總中心和金融數據對外發布中心,必須盡可能的發揮其信息共享機制的特殊作用,防止金融機構一再的進行重復報送,為金融機構減輕負擔,更好的各司其職。中央銀行作為信息共享平臺的領導者,應該更好的去利用先進且智能的的金融信息系統,將各系統的數據以及信息整合起來,與其他金融監管部門的信息系統進行對接,使雙方都可以充分掌握最新的貨幣政策信息和金融監管方面的信息,一起維護金融行業的穩定,達到雙贏。任何金融監管機構都必須做到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互相幫助,達到有效性監管和規范性監管的標準,共同造就監管合力,防止出現各自為政的行為。在監管過程中若金融監管部門發生矛盾應當及時向監管委員會報告并請求協調。同時還要放寬單個評級機構進行監管評級的眾多限制,讓他們也能積極的參與金融監管的協調。顯而易見的是,金融機構的行業自律才是監管的最高境界。金融協會在行業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有的金融機構在金融協會中嚴格遵守行業自律原則,進行同行監督互促,或許金融協會可以建立一個全國性大范圍的電子信息互聯網系統,運用此系統去采集信息,并與各監管機構進行信息共享。
三、結束語
經濟建設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國要加強經濟產業供給側改革,加快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推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要繼續促進節能減排的實施,實現綠色發展理念。為了保證國民金融監管能在已經取得的成果上發展的更加穩定和長久,需要國家以及全體社會居民共同努力,針對經濟危機我們要時刻保持謹慎的態度,應對國內外以及各個國家之間復雜的經濟關系,不斷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堅持推進我國經濟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颯.關于目前金融監管形勢的分析和政策建議[J].經營者2017(031)005
[2] 張俊峰.當前金融監管形勢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6(2):107.
[3] 湯涌江.關于目前金融監管形勢的分析與政策建議[J].現代營銷,2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