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容至 曹高航 符錦濤 李佳卉
摘 要:“十三五”以來,科技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實踐中展現了其不可替代的力量,它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提供動力、精準制導、推波助瀾。在“后扶貧時代”,十四五期間東西部扶貧協作更應把握科技發展,促進人才培養助力智力扶貧、促進科技傳輸提升產業項目科技含量、實現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使電商平臺切實提升西部地區人民生活水平。
關鍵詞:東西部扶貧協作;科技創新;意義;實踐;展望
多年來各地涌現出東西部幫扶模式為我國扶貧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十三五”時期,高科技產業融合、電子商務扶貧發展如火如荼更使科技助力東西部扶貧協走向了新高度。展望“十四五”規劃期,5G、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創新將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碰撞出更大的火花,為開啟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新階段創造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十四五”時期東西部扶貧協作凸顯科技的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不僅是新時期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還是促進西部貧困地區農牧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方式,更是推進西部貧困地區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科技的力量展現在精確瞄準貧困的前瞻性、切實助推扶貧的實用性,以及實現西部地區自我發展的有效性[1]。
(一)科技為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提供動力
西部貧困地區的根本性問題在于其農業生產方式的落后性,傳統農業階段呈現出的薄弱農業基礎使農村的生產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經驗式的農村發展使西部貧困地區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關鍵就在于東部地區運用科學合理的發展方式對西部地區進行指導,以期使西部地區激發出自身潛力、提高農牧業生產效率。貧困地區落后性并不是天生的,更不是無法改變的,雖然有地理因素造成的諸多不便,但這并不是信息時代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農村中所特有的農產品、農村風光是農村發展的最大潛力,而技術支撐則是激發這一潛力的最優動力,科技引領形成較為穩定可持續的產業。因此,東部地區提供技術支撐協助西部地區跨過技術門檻是實現西部地區自我發展的根本動力。
(二)科技為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精準制導”
“互聯網+農業”、智慧農業、數字鄉村等一系列新詞匯的提出,意味著信息技術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大數據、信息分析、智能決策等技術的準確性、精準性和有效性為東西部扶貧協作提供了新思考、新路徑。大數據的準確分析使東西部扶貧協作目標清晰,東部地區協助西部地區建立大數據精準扶貧管理系統,實現貧困區域分布的準確判定,為之后工作確定重心、把握難點奠定了夯實的基礎;信息分析技術的精準性使東西部扶貧協作得以具體落實,東部地區協助西部地區開展扶貧信息技術分析,使東部地區在西部地區扶貧的步伐更加穩健;智能決策技術的有效性使東西部協作扶貧的效率得到提升,由于歷史條件、風土習俗等問題造成的貧困,可運用智能決策技術進行因地制宜的幫扶,東部地區協助西部地區構建智能決策系統,發揮定點幫扶作用,有效提升農民生活水平。
(三)科技為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推波助瀾”
東西部扶貧協作不僅需要使西部地區農業興旺,也需要有“騰籠換鳥”的思維促進第二、三產業的兼容并進。互聯網時代的“共建共享”思維改變了農村地區的生活消費方式,多渠道、多平臺銷售調動了西部地區農民生產積極性。從供給側角度上看,東部地區科技創新機制推動西部地區三產融合。科技服務平臺的構建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科研成果轉化促進高科技技術落地生根;高科技含量產業轉型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從需求側角度上看,東部地區電子商務平臺推動西部地區生活轉變。電商平臺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要模式,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農村快遞接收網點建設均可改變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給西部地區賦能,著實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為西部地區彎道超車提供了有效途徑。
二、“十四五”時期科技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新探索
在“后扶貧時代”,智力扶貧、產業扶貧、平臺扶貧仍是“十四五”期間的工作重點。伴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科技在人才培訓、產業轉移、共享共建、生態建設中的作用將愈加明顯。因此,探索科技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有效途徑將得到社會各界的重點關注。
(一)扶貧扶志亦扶智,科技共建人才池
注重人才培訓,下好智力扶貧先手棋。要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扶智相統一。西部地區發展是否良性可持續,關鍵在于是否有技術人才,不僅要建設好一批技術人才團隊,還要使貧困地區絕大部分群眾都能得到科技文化素質的教育。而這便要求東部地區協助加強西部地區的人才培訓工作。在十四五規劃期內,伴隨著日益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及5G時代的到來,東部地區協助西部地區構建人才池,共享高端人力資本,以農村青年、農村創業人員為主,充分利用東部地區電商資源,促進供給側相應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2]
(二)東西科技一線牽,助力產業含金量
科技人才的儲備是產業升級的基礎,特色產業的發展是農村扶貧的關鍵。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是歷史的必然,從縣域經濟的產業發展來看,各地區均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支柱產業,但西部后發貧困地區的支柱產業往往受制于技術水平而停留在價值鏈低端環節,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貢獻度低,技術提升的動力與活力不足。十四五規劃期內,東部地區在扶貧協作過程中需要保證西部地區產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東部地區運用科技引領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以“粵桂合作”模式為榜樣,做好東西部產業的有機結合,運用科技傳輸在產業供給側上下功夫,同時注重大數據監管系統建設,做好信息化扶貧工作,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穩健增長。
(三)生態移民建家園,光伏扶貧開新篇
注重良性可持續發展,做好生態移民工作。生態移民工作不僅僅是讓生活在自然環境惡劣的居民搬出來,還需要使居民的各方面能穩得住,進而推動生態移民區逐步能致富。生態扶貧是直擊我國西部地區生態脆弱問題的利器,結合生態綜合治理,創造生態建設就業崗位,不僅可為當地貧困的農民們提供就業機會,還可以減輕該地的生態環境壓力,形成良好的“移民—就業—經濟發展”循環。十四五期間,光伏和分布式能源將快速發展,西部地區應把握住這一趨勢,為東部地區新能源產業的進入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東部地區可積極借鑒“閩寧村”的成功經驗,為光伏發電產業籌集啟動資金,保障后期運維,進而促使生態移民區居民能通過售賣屋頂太陽能資源等方式切實提高收入、提升生活水平。
(四)信息技術廣應用,電商平臺助昌隆
注重共享共建,做好平臺扶貧工作。積極搭建平臺,讓扶貧地區共享發展成果。東部地區可幫助對口幫扶地區編制招商引資目錄和投資指南,鼓勵和引導多層次、多形式的民間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吸引和擴大東部地區到西部地區投資,在景區建設、碳匯經濟、“互聯網+”、職業培訓、吸納就業等方面加強對幫扶地區的支持。電商扶貧作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要創新模式,通過對貧困地區賦能,為扶貧開發開辟了新路徑。[3]十四五規劃期間,西部地區應充分利用東部地區提供的電商平臺,積極與各大電商平臺合作,開放相應的優惠政策引進電商平臺,以“浙川協作”模式為模范,探索電商下鄉與東西部扶貧協作有效結合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李金祥.創新農業科技 驅動精準扶貧[J].農村工作通訊,2016(08):23-27.
[2]吳可人.高質量推進東西扶貧協作[J].浙江經濟,2019(07):32-33.
[3]王志剛,封啟帆.鞏固貧困治理策略: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J/OL].財經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