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聶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大量著名的民族記憶和基因,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民族文化資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老舊的技藝,不是過時的審美,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保護工作已經喚醒了社會各界和政府各部門的關注,特別是高等藝術教育得到教育部門的關注,讓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得到重視。
關鍵詞:高等藝術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關鍵要培養出熱愛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青年人,而事實上我國對傳統文化喜歡的青年人大有人在,只是在學的人就少了很多,不可否認的這與我們教育部門沒有創造青年人學習環境與條件有一定程度上的關系。
一、我國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情況
現階段,我們國家國家層面到民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關注,國家在文旅部有專管的非遺司,我國還頒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可見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且非物質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現形式,一個地方的文化濃縮了這個地方的精髓,非物質文化遺產比物質文化遺產更加珍貴,原因就在于非遺的傳承全靠人。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是物遺,俗話說時間怕金字塔,這么多年了,金字塔依然屹立不倒,但埃及的語言卻因為阿拉伯的征服而消亡。為了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除了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外,我們國家的高等院校,它應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等藝術教育提供適宜的文化保護條件,使高等藝術教育在教學內容上拓展出一條更為廣闊的路徑!
同時,在保護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避免總會有一些最終要消亡[1]。比如:纖夫號子,這個項目生存和傳承所需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不存在了,現代音樂中雖然還會留有它的元素,其實它本身卻是消亡了。但是有些項目卻會依然傳承的很好,比如:中秋節,雖然吃月餅的少了,但是家人團圓、家庭和睦的內核還會長時間的保留下去。再比如: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它表達的民族認同感,它傾訴的對草原和祖先的崇拜,都會一直延續下去。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像文物,放在那里就一成不變,相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直在發展和進化的有機體,它通過一代代傳承人口傳心授,總是在發展變化,總是在適應時代的發展,只不過現在社會變革之劇烈前所未有,才使很多項目處于瀕危境地,但是相信隨著保護意識逐步深入人心,保護手段日益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得到很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高等藝術教育互動發展可行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大的問題是現在一些地方不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保護,但近年來國家政策的支持,人們的理念也開始改變,重啟對非遺的挖掘、整理和保護,讓其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未來文化、科技、創新都將成為非遺發展的核心動力,思維創新、人才創新都是必不可少的。人們滿足于工業化帶來的高性價比、高產出的同質化商品,機雕、機繡代替了手工技藝,預示著傳統手工藝的全面潰敗。年輕人選擇去更好的地方發展,追求更新的事物,無可厚非,但傳統手工藝的敗落,則成了時代之殤。非遺商業化項目,在全國各地傳統手工藝聚集地建立合作基地,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助關系。給手工藝人建立合作平臺,不僅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看見我國傳統工藝手工作品,更為手藝人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給手藝人帶去更多的機會與收入,助力當地傳統手工藝激發出新的活力,從而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只有讓傳統生活文化、傳統手藝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被大眾所使用與認知,才是最好的保護與傳承。早在2014年,我國高校大學生就不斷推動“中國非遺手工尋跡及傳承”的商業化發展,腳步踏遍了全國各地,并先后在內蒙古阿拉善、廣東潮汕、廣東揭陽、貴州施洞、貴州西江、貴州丹寨等地,建立手工藝基地,包括打印、繡花、手編織等多項傳統手工藝。2019年8月,并在廣州有效嫁接政府組織、行業協會以及品牌資源,實現三方的優勢互補,進而打造一個從手工匠人到設計,從渠道到消費者的非遺文化產業鏈條。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化發展的關鍵還在于教育,我國應在高等教育階段結合青年人的創新思維,轉化為生產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才能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
三、青年人學習非遺文化的渠道及青年人傳承非遺文化研究
我們高等院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是要學習純理論知識的,但也需要科普非遺文化,才能讓青年人更好的吸收學習非物質文化。對此,筆者推薦專業網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比如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非遺百科、光明網非遺頻道等。包括書籍,往往比線上瀏覽更讓人記憶深刻,有的青年人喜歡紙質版閱讀,推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百科全書》、《百心百匠》書籍版。我們的教育也可以利用電視、綜藝、短視頻平臺這種更符合新時代青年人的教育手段,近幾年無論是央視還是互聯網平臺,均有針對傳統文化推出系列節目,其中也不乏非遺文化嵌入其中,如果是想寓教于樂的形式學習非遺文化,那么電視綜藝節目、動漫以及頭條、抖音、西瓜視頻、騰訊文創等短視頻平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推薦綜藝《百心百匠》、《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手造中國》、國漫《秦時明月》、《歷師》等[3]。不僅如此,我們的教育,也應該敢于走出舒適區,比如網絡游戲,青年們對于游戲的接受度更甚于理論渠道,許多游戲中便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場景化的形式展現,更容易讓人記住歷史典故及文化內涵,如果是喜歡游戲的同學,可以通過玩游戲的形式了解,比如《故宮:口袋工匠》、《繪真·妙筆千山》、《云游敦煌》等,里面也涉及到了不少非遺文化知識。此外,還可以結合文化類APP產品,而且我國現階段文創類垂直領域也不乏好的APP產品,里面涵蓋了不同的文創產品及傳統文化科普知識,如果想看通過產品的形式了解非遺文化,推薦移動端App:“東家”、“時代記憶”、“華作天成”、“文物加”等平臺。平臺和形式多元化,我們的高等教育才能教育出合格的接班人。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傳承人,首要任務是學習,而以上渠道,總能找到符合新時代的青年人,教育也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時代在變化,我們的教育方式也應該是應需而變。
四、結束語
于年輕人而言,文化的傳承,不在于能做得多成功或者影響力有多大,也不在于能做多少,做得規模有多大,年輕人對文化的傳承貴在用心、走心。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基層抓起,以小見大,讓周遭的人一步步了解非遺文化,總有一天可聚沙成塔。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國家的力量,相信教育部門的支持,在國家教育部門大力宣揚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各大高校對非遺的扶持力度只增不減,而在這些優勢之下,相信青年們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傳承非遺文化,承遺風古訓,傳文化薪火,文化傳承文明,讓遺產不再遺憾。
參考文獻:
[1]蕭山, 苗衛鐘. 探求藝術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路徑——設計中國40x40+—以藝術探索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海報邀請展[J]. 河北畫報, 2019(1)., 000(001):36-46.
[2]黃溫玉, 王晶. 高等藝術院校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管理機制的研究與實踐——以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為例[J]. 智庫時代, 2019.(05):126-132.
[3]姜通. 強化辦學特色 推動高等藝術教育內涵式發展——全國省屬綜合藝術院校第二十五次交流論壇綜述[J]. 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2019(5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