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摘要:本文以循證醫學為基礎,淺析了人體應激理論、壓力緩解理論及注意力恢復理論對康復景觀設計的啟發,旨在為景觀設計提供更加多元化與理性化的啟發。
關鍵詞:循證醫學;康復景觀;影響
一、人體應激理論
加拿大生理學家塞里的應急適應機制學認為,物理創傷和精神侵害導致原有的生理平衡被打破,伴隨著激素的劇烈變化,機體被迫迅速進入應激狀態。時代變革、環境變化和突發事件均是導致心理問題的重要應激源。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的惡化會降低安全感、提升焦慮感,甚至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失衡。除此之外,突發事件的負面影響同樣是不容忽視的,當個體遭受自然災難或親友逝世等突發事件后,其消極的心理狀態易呈現為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的特點,甚至會對社會穩定造成隱患。
對于時代變革引發的負面心理沖擊,要求康復景觀應提供穩定且安定的氛圍,以實現對現實生活的心理補償。對于高居住密度下的噪音污染、空氣污染、輻射污染等,在康復景觀中應避免或遠離,通過空間設計、管理等方式,將使用密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進而保證視覺范圍的開敞與心理狀態的舒適。通過選址布局、植物搭配、水景營造等設計方法,將噪音降到最小。種植能夠吸附有毒氣體、吸滯塵埃、分泌殺菌素及抗輻射元素的植物,營造健康宜人的物質環境。對于恐怖襲擊、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康復景觀也具備實現心理補償的作用,它能對應激事件所造成的傷害進行撫慰,有助災后恢復。
二、壓力緩解理論
環境心理學家羅杰·烏爾里希提出的壓力緩解理認為,個體面臨威脅或挑戰時會產生壓力及消極情緒,一些不良情緒會隨著生理系統的短期變化而產生。而宜人的景觀環境能夠有效吸引人的注意力,進而阻斷消極想法,代之以積極情緒,使低落的認知行為、失調的生理狀態得以恢復。例如,在醫療環境中,多數病患及看護人員會主動融入自然以緩解身心壓力。具研究證明,在安全氛圍得以保證的前提下,控制感、社會支持和體育鍛煉均對壓力緩解效果顯著。
控制感:控制感能有效緩解壓力,其缺失往往會導致隱私權下降及失落感上升。就提升控制感而言,景觀能使人短暫的從精神或身體上逃離壓抑環境,即便是僅僅知道其存在,也能有效緩解壓力。這對康復景觀的啟示在于:第一,易于識別且容納度高,景觀的位置應保證眾所周并能輕易進入;第二,空間明晰且開放時間長,保證充足的活動空間與時間;第三,提供豐富的休閑活動;第四,保證視覺聽覺上的隱私,提供適量的獨處空間。
社會支持:指個人從他人或群體那里獲得的身體的、心理的或物質的關懷。社會支持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如鼓勵他人表達感情或信仰、給予他人以社會團體或社交網絡的歸屬感等,較高的社會支持度能有效提高康復效率。這對康復景觀的啟示在于:第一,空間足夠充足,保證能容納更多人舉行策劃好的和計劃外的群體活動;第二,有充足的交流空間,方便兩人、三人甚至多人交談。除此之外,上述基于控制感的設計原則同樣適用于此。
體育鍛煉:運動有益于身心健康是眾所周知的,烏爾里希也強調溫和的運動能有效緩解壓力,這為康復景觀的選址與設計提供了更多要求與思路。在醫療環境中,宜人的景色能促使病人走出病房,沿走廊散步或嘗試去戶外;而對行動遲緩的病人而言,即便是從病床到窗戶的短短距離,也同樣能提供鍛煉機會。這對康復景觀設計的啟示在于,可以發掘空間潛力,靈活設置難度不同的運動環境,并適當提供鼓勵,從而調動身體機能并增強自信。
三、注意力恢復理論
心理學家卡普蘭夫婦于1995年提出的注意力恢復理論認為,個體在完成一項需要心理努力的任務時必須集中注意力,避免或延緩不良情緒,進而抑制分心事件的發生,這一過程能喚起人的定向注意。但是,哪怕是在完成一項令人愉悅的任務時,持續的高強度定向注意仍會造成身心疲勞,導致煩躁、易怒甚至敵對情緒的增長,進而增加失誤概率。而間接的、無意的定向注意轉移對注意力恢復十分有效,卡普蘭夫婦將這種使人自然而然的從身心疲憊的狀態中放松下來的現象定義為“迷戀”或“軟迷戀”。他們認為任何有意無意的親近自然十分有益于身心恢復,相對應的,此類恢復性環境應具備遠離、廣袤、迷戀和兼容四類特征。
遠離:可理解為將自我從疲憊和壓力中解放出來的行為趨向,如眺望美景的視覺遠離、思緒游離的精神遠離和走向遠方的身體遠離等。遠離的程度至關重要,心理學家將遠離歸納為空間的與時間的兩種類型:空間的遠離強調距離感,異域風光與異國風情更具吸引力;時間的遠離強調歷史感,古老真實的事物鐫刻了時光的痕跡,更令人向往。
廣袤:指環境應廣袤、充實而精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使人的身體與心靈在持續探索的過程逐漸緩解并忘卻定向注意。聯系與范圍是其兩個特性:聯系能夠將感受到的元素關聯成整體,并形成完整的心理地圖;充足的范圍能使這一地圖在時間與空間上得以進一步擴展,這一過程既可以是有形的行動軌跡,也可以是無形的精神游離。
迷戀:人類既會迷戀于動物、植物等自然事物,也會迷戀于生長、生存等自然過程。清晨、鳥鳴、微風、碧波、薄暮、夕陽等常以一種不那么具有戲劇性的魅力引人注意而沉浸其中,這些極具柔和魅力的自然元素常令人心馳神往、心暖花開。在康復景觀設計中,對自然地迷戀可被理解為適度的無意識注意行為,其中包含了重要的審美因素。
兼容:指環境所提供的、引導的或要求活動內容與使用者的目標或傾向能良好契合,即個人愿望恰與身處環境相一致的情形。例如,當你想要安靜獨處時,恰好發現了隱藏在公園角落里的座椅。人的愛好與自然環境之間仿佛存在一種共鳴,即便對人為環境已習以為常,在自然環境中滿足兼容性仍比在人為環境中更容易。
若環境具備上述四類特征且體驗時間充足,那么使用者將體驗到漸進式的恢復過程。第一階段為“情緒遷移”,使自己自然而然的從紛擾雜亂的思緒中解脫出來。第二階段為“感官覺醒”,使自己沉浸在毫無壓力且隨心所欲的思緒狀態中。第三階段為“重塑自我”,使自己在思緒平靜的精神狀態中進行自我反思。 第四階段為“精神協調”,使自己的思緒在超然物外的狀態下得以升華。
參考文獻:
[1]南登昆.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