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青
摘 要:文章介紹了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高峰學校(以下簡稱高峰學校)和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創新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創新實驗學校)美育學養課堂改革,即基于培育學生學養進行選課走班式分類教學改革的實踐做法,總結了美育學養課堂的實施原則:以學生(人)為本、以學養培育為本、以素養學習為本,分析了美育學養課堂改革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美育;學養課堂;選課走班;分類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1-0036-02
一、美育學養課堂的提出
中小學音樂課和美術課長期存在認識不到位、重少數輕全體、重應試輕素養、重比賽輕普及等問題,應付、擠占、停課現象仍然存在;資源配置不達標,師資隊伍缺額較大,缺乏統籌整合的協同推進機制等。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由此可見,音樂課、美術課等美育課堂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突出。
高峰學校創辦于1923年,原是一所村級辦學的薄弱學校,其中存在的問題有很多。2011年,高峰學校從三年級開始在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等課程的教學中拉開改革序幕,有效破解上述《意見》指出的諸多問題,并取得顯著改革成效,其中音樂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明顯提升。高峰學?,F有管樂團、芭蕾舞團、麒麟舞團、合唱團、民樂團、戲劇社等學生藝術社團30個。從2015年起,每年有9個以上的藝術節目參加深圳市龍華區每年一屆的藝術展演比賽,每年獲金獎8個以上。有4個節目參加深圳市每兩年一屆的藝術展演比賽,獲金獎3個。2019年,創新實驗學校研發校本教材6本,小學二年級開始開展美育學養課堂改革,在美術、音樂課程中實行“選課走班”,同樣受到師生、家長和教育同行的廣泛贊許。同年,筆者在《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發表《基于“學養課堂”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與探究》,提出“學養課堂”,并對音樂學養課堂和美術學養課堂進行探討。
二、美育學養課堂選課走班分類教學改革的具體做法
(一)改革課堂組織形式
高峰學校的音樂課和美術課,由單班在教室上課,改為整個年級的學生分成小組到功能室同時上課,組成眾多教學模塊;由學生在教室等教師來上課,改為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到功能室找教師上課;由一個教師組織50多個學生上課,改為一個教師組織30個左右的學生上課;由一節課一節課地上,改為兩節課連上。課堂組織形式實現模塊教學、實現個性選課、實現自由走班、實現面向全體、實現小班化教學、實現高效教學。
(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創新實驗學校二年級開始在音樂學習中由原來按照教材(國家課程內容)有計劃地學習,改為通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相結合;將教材上的通識知識融合到技能學習和訓練中,改為技能訓練與審美欣賞、創新實踐相結合,技能、美育、創編并重。學習方式由以“學”為主轉變為以“習”為主,即以練習、演習、體驗、實踐、創造為主。技能學習方式的轉變,讓每個學生每學年能初步掌握一項技能,二至八年級則可初步掌握六項技能。
(三)改變教師教學方式
兩所學校教師在音樂課上,由原來教教材知識改為技能演示傳授;由什么都要教,改為專門傳授自己的專業技能;由以“教”為任務,改為以“引導”學生練習實踐為任務。這樣,實現以學定教,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為教師教學的切入點,以學生采用的技能練習方式作為教師教學方法的設計依據,以學生素養提升作為教師教學目標的設定依據,以學生技能掌握質量作為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標準。
(四)整合美育課程內容
音樂課堂開設聲樂、民族舞、現代舞、芭蕾舞、民樂、管樂、吉他、豎笛、葫蘆絲、小提琴、古箏、電子琴、奧爾夫音樂、戲劇等分類選修課程,美術課程開設兒童畫、版畫、國畫、素描、書法、陶藝、黏土、剪紙、小制作、攝影、動漫、創意設計等分類選修課程。這體現了課程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實現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學生通過幾年學習多項技能,實現內容的貫通和整合,從而在畢業時達到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備課時,需要完成教材內容與技能學習內容的整合,并在課堂實現整合。
(五)完善社團活動方式
高峰學校有110多個學生社團,其中音樂、美術方面的社團有30多個。社團組建方式由原來的教師選拔特長學生參加,改為讓每個學生每學年自主選擇社團,并有一次重選的機會。社團活動內容由排練參賽項目,改為加強技能基本功練習和審美創編。社團活動目標由為了參賽獲獎,改為發展學生興趣愛好、發掘學生潛能和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社團活動時間由少變多,社員人數由多變少。社團活動的完善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加,而且喜歡參加。
三、美育學養課堂選課走班分類教學的實施原則
(一)以學生(人)為本
學本課堂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以學生為本,即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特點。首先,美育學本課堂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平民教育。高峰學校現有56個教學班,3000多名學生,其中90%以上為外來務工人員小孩,他們住在出租屋里,因為家庭經濟拮據,沒有機會到社會上的藝術教育培訓機構學習。學校讓每個孩子接受公平的優質美育,無論貧富,無論潛能高低,有教無類,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其次,堅守育人為本的目標?!霸谝魳方逃蛡€體發展的關系上,既要通過感知、思維、想象、記憶這些認知官能去認識掌握音樂,并在這過程中同時發展人的認知能力,更要注意通過好的音樂影響和培養個體正面積極的情感和人格。[1]”高峰學校堅持技能訓練與審美欣賞、創新實踐相結合,技能、美育、創編并重,以美育人的目標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埃利奧特在其新版《音樂教育哲學》中,為音樂教師搭建了一種比較全面的音樂學科學習和比較全面的音樂育人的實施框架:第一,“育人于樂”(education in music )。教在音樂之中,學在音樂之中,在音樂活動和音樂聆聽中實現教與學。第二,“育人知樂”(education about music)。意指音樂活動、音樂聆聽、音樂歷史、音樂理論等專業知識的教與學。第三,“育人為樂”(education for music)。特指音樂職業取向的教與學。第四,“以樂育人”(education through music)。其不僅是前述三種意思在音樂教育中的匯總,還重點突出了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于“育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