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高 瑩,賈進娥,白 娥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婦產科;2.腫瘤放療科;3.骨科,陜西 西安 7100061)
婦產科超聲教學是婦產科臨床帶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超聲檢查是臨床上診斷婦科疾病和產科胎兒檢查的首選方法,由于婦科疾病特殊,超聲檢查以經陰道超聲為主,如果醫學生的臨床經驗不足、檢查手法不熟練,很容易使患者產生心理和生理不適感[1]。因此,如何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在見習的有限時間內掌握學習內容是婦產科超聲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各種教學方法也逐漸得到認可和應用,其中包括問題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等[2-5],但多數教學方法均采用的是線下課堂教學,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微課是基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教學方法,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自主能動性為中心[6]。本研究分析了微課聯合翻轉課堂在本科生婦產科超聲教學中的應用,旨在提高臨床教學效果。
選擇2020年9月至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見習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298名為研究對象,學生均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同一年級,共8個班,超聲見習帶教總時間為4天。將周一至周二見習的4個班157名學生設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課堂教學模式,周三至周四見習的4個班141名學生設為研究組,采用微課聯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兩組學生教學內容相同,每個班級見習帶教總時間為60~70min,其中理論帶教時間40~45min,臨床操作帶教時間20~25min。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課堂教學模式,帶教老師先進行婦產科超聲知識理論授課,之后學生在婦產科超聲監護室進行臨床操作技能的見習。
1.2.2 研究組
采用微課聯合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見習帶教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錄制微課教學,教師根據婦產科超聲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課程錄制3個微課單元,時長5~10min,內容是婦產科超聲常用檢查方法、婦科常見病超聲表現及診斷、產科超聲的應用,每個微課單元包括知識點的詳細講解、教學任務、需要完成的作業,教師將微課單元存儲于百度網盤供學生下載。第二階段為翻轉課堂教學(總時間為60~70min,其中理論帶教時間40~45min,臨床操作帶教時間20~25min),學生先查閱教師在微課中布置的婦科常見疾病和孕期胎兒監護超聲知識和圖像,結合患者的病史,先進行組內和組間討論,教師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指導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深層次思考,促進學生對婦產科超聲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帶教老師將婦產科超聲操作方法錄制成微課,并在翻轉課堂中進行講述和討論。
兩組學生教學結束后采用相同的調查問卷和考核內容進行評價,包括①教學效果評價:學生在教學結束后填寫調查問卷,內容包括5個項目。單個項目分值為“否(5分)”“不確切(10分)”“一般(15分)”“是(20分)”,調查問卷滿分100分。調查內容為是否可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是否有助于掌握理論知識、是否有助于提升臨床思維能力、是否有助于提升疾病的診斷能力、是否對教學方法和效果滿意。②臨床考核:考核小組由2名高級職稱和1名高年資主治醫師組成。考核內容為婦產科常見疾病的超聲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及產科胎兒監護基本知識,內容包括理論知識題和病例分析題,各占50分,合計100分,成績≥85分定為優秀,70~84分定為良好,60~69分定為合格,<60分定為不合格。

兩組學生年齡、性別構成、見習時間、教師總數和職稱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基本資料及帶教老師情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between the two
研究組學生教學效果評價總分和各項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且研究組的5項教學效果評價中“是(20分)”的學生構成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值分別為169.264、152.630、131.083、119.241、171.263,P<0.01),見圖1。

表2 兩組學生教學效果評價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注:A是否可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B是否有助于掌握理論知識;C是否有助于提升臨床思維能力;D是否有助于提升疾病的診斷能力;E是否對教學方法和效果滿意;*P<0.05,**P<0.01。圖1 兩組學生教學效果5項評價項目構成比較Fig.1 Comparison of five evaluation items of teaching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研究組學生臨床考核總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理論知識題、病例分析題考試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學生考核優秀率為58.87%,對照組為35.67%,研究組學生考核優秀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臨床考核結果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assessment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臨床見習教學是學生將理論知識用于臨床實踐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轉變為臨床醫生的必要過程,對其臨床工作有重要意義[7]。婦產科超聲具有簡便無創、經濟方便的特點,是診斷婦科疾病、產科胎兒檢查和監護的首選方法,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推廣應用,多項先進的超聲技術也逐漸應用于臨床。由于本科生僅僅接觸理論知識而臨床知識薄弱,加之婦科疾病特殊,涉及患者重要隱私,且產科涉及母兒健康。此外,婦產科超聲教學需要學生掌握盆腔解剖知識和超聲基本知識,見習教學課時短、信息內容多而復雜,學生需要短時間內學習超聲理論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故其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和掌握見習帶教內容。目前婦產科超聲見習教學多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法,形式較為枯燥,難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婦產科超聲見習教學面臨嚴峻的挑戰,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維和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微課是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將教學內容錄制為視頻,具有“短、小、精”的特征[8]。每個微課單元時長數分鐘,適合學生使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并可以反復回放,且微課均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制作,對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同時微課中的視頻和圖像形象生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根據教師發布的教學任務和作業主動查閱文獻資料,積極挖掘和探索知識點,隨后整理重點和難點問題,在微信群中與教師互動討論,同時也可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討論。翻轉課堂教學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上形成師生互動,打破了枯燥的傳授教學[9]。將翻轉課堂教學與微課相結合,使學生在課堂教學前熟悉所學內容,積極準備并參與課堂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認真思考,課堂中對疑難問題進行討論,該教學方法顯著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和積極性。
本研究比較了常規傳授式教學方法與微課聯合翻轉課堂在本科生婦產科超聲教學中的效果,教師將微課單元存儲于百度網盤供學生下載,錄制的微課單元包括知識點的詳細講解、教學任務、需要完成的作業,課堂教學前學生先查閱教師布置的作業,疑難問題先進行組內和組間討論,之后教師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指導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深層次思考,促進學生對婦產科超聲理論知識的掌握。微課聯合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了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課上課下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學生教學效果評價總分和各項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5項教學評價中“是(20分)”的學生構成比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學生考試總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現為理論知識題和病例分析題考試成績顯著提高(P<0.05)。研究組學生考試優秀率為58.8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5.67%(P<0.05),以上結果提示微課聯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獲得了較好的見習帶教效果,有助于學生掌握臨床知識和準確診治疾病。國內已有多項關于微課、翻轉課堂在教學中的應用,陳昭喜等[8]研究報道微課支持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增加師生互動效果。鄧洪濱等[10]研究了微課和翻轉課堂在口腔修復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該教學方法可顯著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操作成績和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教學效果滿意度高。張婧等[9]探索了翻轉課堂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效果,結果顯示翻轉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的優勢,并促進其在學習中的溝通與交流。Hew等[11]選擇了28項翻轉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翻轉課堂在衛生專業教育中對學生的學習有顯著改善。一項來自2020年的系統綜述報道大多數學生都認為翻轉課堂教學策略對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非常有幫助,該項研究提示為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考慮在減少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更好的設計,且未來的研究應考慮翻轉課堂的長期教學效應[12]。以上學者的報道與本研究研究結果相似,證實微課聯合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具有較高的見習教學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微課聯合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婦產科超聲見習教學更加生動和新穎,顯著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值得進一步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