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雷 楊益芳
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活動化教學則是核心素養落地的重要路徑,它的構建需要教師用獨特的視角研讀課程教材、挖掘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專家視角,瞄準價值原點。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由專家創造并闡釋的,其最適合閱讀的對象是成人,而非學生。每一個知識的背后都有自身的原點價值,即原始形態和最初的價值。當教材編者把這些原本由專家創造、成人運用的知識,通過遴選、加工、轉化為教材形態之后,這些知識的原點價值會發生一些改變,但并沒有消失,依然藏匿于教材知識的背后發揮著特殊作用。教師最關鍵的一項任務,就是尋找專家或成人眼中的“原點價值”,這是學科知識的根基和源泉,更是學科育人的核心支柱。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水資源”一節的原點價值是培養學生的節水意識,外顯于節水行動中,即在日常生活中要能養成自覺節水的習慣,從而呼應節水比調水更為重要的理念。
課程視角,撬動創新支點。所謂課程視角就是指課程開發與創新的視角。一節課,如果就教材論教材,就教材教教材,就教材學教材,那一定會步入教材至上、教材唯一的窠臼之中。形象地講教材類似于建筑材料,教材不是建筑,課標才是建筑,核心素養才是育人建筑的宏偉藍圖。鑒于此,活動化課堂,一定要用課程開發的視角去創造。例如“水資源”導入部分,教師準備一個好似地球形狀盛滿水的玻璃缸問:“若這缸水代表地球上的所有水,請猜測一下,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會有多少?”準備大號、中號、小號勺子和膠皮吸管四種取水工具各一個及四個量杯。課堂上,給四個小組一分鐘討論時間,選出代表到講臺取水。然后讓學生預判哪一組正確,再引導學生計算出淡水資源占地球水資源的百分比,最后確證哪個組的實驗是正確的。
學生視角,順應喜歡基點。學生視角是從學生成長需要出發去思考問題,它遵循的不是“教師思維”,而是“學生思維”。為此,教師需要設想:如果“我”是學生,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知識內容,“我”是否有興趣?是否喜歡?為何要學這個內容?用處在哪?理由有哪些?“我”理解這些知識的具體困難和障礙在哪里?“我”該怎樣才能把書本知識、老師教的知識轉化為“我”的知識?總之,就是以學為中心的思維邏輯,即順學而教,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施教。例如“水資源”的課尾部分,講臺下面鋪設一塊紙質紅地毯,黑板前兩位學生拉著一塊寫有“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倡議簽名活動”字樣的紅色條幅。播放歌曲,讓學生拿著馬克筆踩著紅地毯,依次在條幅前簽名。同時,老師拿著手機拍照合影,作為新聞素材發表。學生沉浸在這種有體驗的學習場域中,既享受了明星似簽名的快感,也提高了節水的自覺意識和責任心,更重要的是內化了學生的節水觀念。
教師視角,掌控轉化要點。教師視角就是指教師能夠在教師與學生、學生和課本、學生和學生之間實現生命能量的轉化。具體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把教材外顯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知識;二是把學生的內在知識轉化為外顯行為;三是把學生潛在可能性轉化為發展的現實性。就某一節課而言,這種轉化體現在如何把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轉化給學生。這里的轉化遵循的是“教學邏輯”和“轉化邏輯”,而不是“知識邏輯”。例如“水資源”總結部分可以實施轉化邏輯教學,可采用歌曲化教學,把水資源這節課的主要知識點轉化創作成“寶貴的水資源”MTV,在課尾讓學生以學唱、跟唱、合唱、獨唱的形式來完成知識的總結、內化和升華。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很受學生歡迎,同時也收到較好的育人效果,一舉兩得。
四種視角即四大支柱架構起活動化教學平臺,以原點價值為基點,遵循教師邏輯、學生邏輯、轉化邏輯,通過開發、創新、融合、升華,淬煉建構活動化課堂教學,從而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