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梓宸 侯光良



摘 要:研學旅行作為近年來中學地理教學的一種嶄新形式,已逐漸成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茶卡地區地理資源獨特,是開展研學旅行的絕佳地區。本文植根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理念,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選擇茶卡鹽湖景區→茶卡鹽場→中糧茶卡羊生態養殖基地為研學路線,從研學資源與研學目標、研學活動與設計意圖、研學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等方面進行研學方案設計,期望通過研學旅行的科學設計與合理實施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研學旅行;課程標準;核心素養;茶卡地區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實施以來,研學旅行正式被納入中學地理教學計劃,全國各地教育教學單位已經或正在開展不同形式和內容的研學旅行活動,研學旅行已成為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新嘗試。本文以青海省茶卡地區地理研學旅行為例,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采用小組合作等探究方式,將研學旅行與鄉土地理有機結合,力求體現其自主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等特征[1],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運用地理知識、樹立地理思維,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
一、研學點與研學路線選擇
1.研學點選取原則
(1)安全性。研學點應盡量選擇地理資源豐富、景區開發成熟、基礎設施完善、交通通達度高、安全易達的地點,出發前需對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做出預案,避免發生手忙腳亂、無所適從的情況。安全是家長與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學生活動最基本的要求。茶卡鹽湖景區是國內唯一的鹽湖類AAAA級景區,開發時間長,基礎設施完善,交通較為便利,利于研學旅行的安全實施。
(2)學科性。研學旅行應充分彰顯地理學科特色,堅持立足新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基于學生所處學段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設計難度合理、深度適宜、富有廣度的研學目標與內容,使之與課堂教學緊密銜接,使學生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茶卡采鹽業發展歷經數千年,其發展歷程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利于開展有關工業區位和產業結構變化的地理研學活動。
(3)實踐性。指導學生采用訪問、觀測、實地考察等方式開展研學活動,可有效拉近“書本”和“現實”的距離[2],使之能更好地在實際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3],從而達到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地理實踐力、“研有所獲”的目標。茶卡鹽湖的形成受地殼演變、地形地勢、氣候、徑流等多因素影響,在此開展采樣、觀測等研學探究活動,有益于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
(4)有效性。研學點應盡量選取能形象、直觀反映研學主題的地理案例,力求典型而具體,教師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用案例教”,避免落入“教案例”的誤區,達成由“例”上升到“理”的教學效果[4]。活動安排應直接服務于探究主題,確保科學、有效、具體。高原生態環境脆弱且恢復力較差,合理的開發模式對維持高原生態穩定具有極強的意義,在茶卡地區開展生態養殖業可充分利用當地居民養殖經驗、發揮地域優勢,是極為典型的可持續發展研學案例。
2.研學點及路線確定
由于研學資源具有其固定的地理位置,故筆者根據當地研學資源分布特點,遵循研學地選擇原則,綜合考慮研學內容、難度、可操作性等因素,最終選擇茶卡鹽湖景區、茶卡鹽場、中糧茶卡羊生態養殖基地三個研學點,具體路線如圖1所示。從青海省省會西寧市出發,乘車依次到達茶卡鹽湖景區、茶卡鹽場、中糧茶卡羊生態養殖基地三個研學點,該研學線路大致需要2~3天。
二、研學主題與研學目標
遵循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對各研學點資源狀況與課標內容進行對照分析[5],以此設計各研學點的研學主題與研學目標,如表1所示。
三、研學活動設計
研學活動設計是研學旅行有效實施的關鍵部分,學生作為主要參與者,既是主體,也是核心。學生活動應符合所處學段學生的認知規律、貼合實際生活、可操作性強、富有創造性,以學生的實際體驗、主觀感受和客觀收獲為中心,力求將茶卡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研學優勢。各研學點研學活動的具體過程和設計意圖如表2所示。
四、研學旅行評價
1.過程性評價
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及時、合理的評價,主要包括小組內各成員的合作探究、研學過程的參與程度、活動中遵守紀律情況以及行為舉止是否合乎規范等(表3),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研學探究活動,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2.結果性評價
在研學旅行結束后,教師對各小組學生的研學探究成果進行評估,主要包括研學成果完成情況、學科知識掌握和運用情況、個人及團隊實踐協作情況和個人主觀收獲等內容(表4),運用多元化評價指標可以使評價過程公平、公正、公開、合理,有利于激發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和合理競爭,大大發揮地理研學旅行的多元價值。
3.意見反饋
研學旅行結束后,帶隊教師和各小組學生要對本次研學旅行開展反饋意見的效果,主要從研學任務完成情況、學生參與互動效果、學生探究成果和管理服務情況等多個層次進行綜合評價和反饋(表5),并提出合理建議,為下次研學旅行積累寶貴的經驗。
此次茶卡地區研學旅行涉及高中地理四本教材、八條課標,借助地圖、放大鏡、羅盤等工具,采用考察、問卷等研究方法,基本完成了既定的研學目標,為學生提供了“游中有學”的研學體驗,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和家國情懷。事實證明,在課堂外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核心素養是行之有效的思路和途徑,研學旅行納入中學地理常態化教學環節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丁運超.地理核心素養與研學旅行[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17(02):18-20.
[2] 韓青梅.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設計——以雁蕩山三折瀑為例[J].地理教育,2020(02):55-58.
[3] 丁志軍.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解讀與教學實施策略[J].地理教育,2019(06):10-12.
[4] 劉學梅,張紅軍.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三種形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0,21(01):77-81.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