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成
【摘? ? 要】當今時代我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質量。為了讓小學的科學課程得到更好的改善,讓課堂效率得到提升,需要培養小學生對科學課程的興趣程度,這時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特性,制定出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案和方法,同時聯系生活實際將課程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應用到生活之中,這樣才能夠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整體化的培養,讓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提升。
【關鍵詞】小學科學素養;整體化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7-0088-02
The Holistic Training Path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Literacy
(Beitan Primary School, Minle County, Zhangye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ZHAO Zhicheng
【Abstract】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y country, the ultimate goal of science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on which mankind depend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eople.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the science curriculum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increase classroom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the interes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science courses. At this time, teachers should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to develop teaching plans and methods suitable for elementary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linking with the reality of life closely links the curriculum with life, allowing students to better apply their knowledge to life while learning knowledg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be cultivated as a whole, and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 literacy, Integrated training
小學的科學課程中涵蓋未來所要學習的各方面內容,比如物理知識、化學知識、生物知識、地理知識等,同樣還包含了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常識。對于現在的小學生來說,科學是與生活實際有聯系的學科,是一門必不可少的科目,能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創新精神。
一、從學生和教師內部進行科學素養的培養
(一)提升教師的科學素養
隨著小學課程改革的深化,科學這門學科在教育過程中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教師的科學素養偏低。所以,要想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首先就應當提升教師的科學素養。當學生擁有不懂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準確科學地將科學術語來轉化成小學生通俗易懂的話來回答學生的問題,在遇到不懂的知識時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探討。因此,需要教師擁有更高的科學素養,把握課堂節奏,適當地為學生拓展科學知識。
(二)創造學習科學的氛圍
小學生普遍存在著好奇的心理,對于未知事物充滿向往。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利用小學生所擁有的好奇心,充分地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從而使小學生參與科學課堂學習。教師可以在上一節課下課前設置問題,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時間考慮問題的解決方法,并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聽課,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科學課學習使用“顯微鏡”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顯微鏡。并讓學生思考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胞是什么樣子的?進而在第二節課,在講解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時,學生就會充滿好奇心并帶著問題來聽課。讓學生親自操作顯微鏡,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各個結構特點,還可以讓學生對于觀察到的實物記憶更加深刻,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提高課堂的活躍度。
二、利用外部因素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
(一)利用實踐課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準則,實踐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小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并總結出實驗的結論。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加入一些科學實驗,或者一些關于科學實驗的視頻,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實驗的奧妙所在。在觀看和操作實驗時,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長此以往地訓練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能力,也讓學生能夠獨立地思考問題,拓寬了學生視野。
例如:在講解“空氣的組成成分”一課時,教師向學生講解空氣成分78%的氮氣、21%的氧氣、0.031%的二氧化碳。學生或許無法理解這些比例的意義,教師可通過一個小實驗向學生展示,將蠟燭放入水槽中,點燃蠟燭,再將一個燒杯扣在蠟燭上。學生會觀察到蠟燭熄滅,然后液面逐漸上升,上升的體積約為1/5,從而使學生清晰地看到氧氣在空氣中的比例,使學生對于空氣成分比例的概念加深。
(二)在社會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意識
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不能局限于課堂上,因為科學知識不單單存在于課本中,也存在于社會生活中。比如生活中的植物園、科技館、航天博物館等都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地方。學生參觀擁有科學性質的建筑和景點,在開闊視野的同時,也增加自身的科學素養,學習到不一樣的科學知識,同時也能夠了解我國的科學發展史。
(三)創設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每個學生因為家庭情況,性格特點,生活環境等因素,會對科學中的不同種類擁有不同的興趣,例如有的學生對于電感興趣,有的學生對于植物感興趣,有的學生對于動物感興趣。教師可以在自習課期間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分組強化教學,分組強化教學不僅僅能夠利用學生自身的特點,讓學生對于學科的興趣有所提高,還可以強化學生對于科學的理解能力,加大對于科學的興趣,提升科學素養。
例如:對于電學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電學實驗,為學生提供電學實驗器材,讓學生自由探究電路的連接方法,讓學生自由總結兩個小電珠串聯與并聯期間的電流、電壓特點。再如對于生物技術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生物裝片的制作,讓學生通過自己制作的裝片觀察細胞的結構特點,加深對生物的理解能力。教師也可帶領學生去校園中尋找小昆蟲,并模擬制作生態缸,探究昆蟲的生活習性。
(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需要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對于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樣非常重要,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諸多不足,不利于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進行教學創新,避免教學過程中出現弊端,把握教學理念的核心。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創新思維,使課堂與社會發展方向相結合,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講解“水”這一概念時,先向學生講解水是無色無味能流動的液體,進而延伸到講解水的pH值,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帶生活中的污水,讓學生猜測所帶水源的酸堿情況,猜測結束后讓學生發言說出猜測的依據,并在課堂上檢測水的pH值,從而使學生能夠擁有思考的過程,加深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印象。
三、小學科學教育的問題和現狀
(一)家庭教育不重視
家長對于科學課程不夠重視,因為科學并不是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的科目。而是一門副科,不需要期末考試成績,所以部分家長對于科學學科產生了消極的心理,不關注科學教育。家長對于科學不重視,也不關注孩子科學課上的情況,導致在課后無法輔導小學生的科學課程,造成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得不到提高。
(二)學校教育不夠重視
現如今學校成績以語文、數學、英語的成績作為比較的依據,像美術、音樂、體育、科學等學科得不到學校的重視,從而造成學科教師的缺乏,語數英主科教師經常占用科學課的現象也經常發生,造成學生無法擁有足夠的課時,無法完成科學學習任務,科學素養得不到提升。
(三)學生缺乏對科目的了解程度
學生普遍認為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只要學習主要的科目即可,因此不重視其他學科。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手段多數是從書上或互聯網和生活中獲取,但有些知識是需要經過長期思考才能獲得的,小學生的堅持能力差,長此以往會失去耐心,對科目喪失興趣,從而造成對科目產生錯誤的理解。這需要教師對學生設立正確的科目觀念,引導學生走正確的科學方向,讓學生更加了解科學的實質。
四、結語
在現在的社會之中,需要不斷地提高學生以及公眾的科學素養。而提高科學素養的關鍵,就是需要對新一代的小學生科學素養進行良好的培養。但是在科學素養的培養之中,存在著教學質量較低且效果較差的問題,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和學校加強對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培養和重視,只有教師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才能夠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孫冬懷.小學科學素養的整體化培養路徑[J].人民教育,2020(Z3).
[2]許高先.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構建科學素養培養探究活動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0).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