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肖康 周盼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資助、培養工作逐漸得到越來越多高校重視,而大多數高校資助的多,真正發揮出資助育人作用的少。本文以促進資助對象長期、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從資助對象的精準識別、消減資助對象的思想負擔、資助對象的有效引導、校友回饋社會四個方面深入探討資助育人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資助;校友回饋
目前,我國資助政策體系非常完善,大學階段提供有“獎、助、勤、減、補”等多種資助幫扶政策,在校大學生可以享受到來自不同層面、不同渠道的十余種資助形式。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把“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建立國家資助、學校獎助、社會 捐助、學生自助“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然而,許多高校仍然出現“資助”和“育人”脫節、“資助的多,育人的少”等現象,可以考慮從以下四步入手,實現從大學生資助到校友回饋的良性循環。
一、資助對象的精準識別
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18〕16號)精神,提出家庭經濟困難認定辦法。高校輔導員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具體區分、界定大學生家庭經濟貧困程度仍然很困難,一系列主觀、客觀因素影響到認定的精準性和覆蓋面。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了,有些高校利用大數據技術為資助工作者獲得有效信息和決策依據,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精準性,還能進一步為高校師生提供共享、實時、個性化和內涵化的資助服務,做到資助對象識別指數化,實現資助形式多樣化, 推進管理模式智能化,深化精準資助實效性[1]。高校在資助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按照文件要求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基本數據,借助大數據輔助分析,核實、佐證學生是否家庭經濟困難,量化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發現、鎖定新的家庭臨時經濟困難學生,提高認定的精準性和覆蓋面。
二、消減資助對象的思想負擔
家庭困難學生往往伴隨著敏感、自卑、自閉、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問題[2],更容易出現不思進取、自暴自棄、排斥資助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扶貧更是扶志,資助工作不能直接給予物質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消減資助對象的思想負擔,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資助。
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心理、學業、人際、能力等困難情況,高校輔導員要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制定一對一的資助策略。高校在日常資助工作中,要加強資助政策宣傳,正面引導,破壁貧困生群體中的“貧困文化”[3],讓所有學生正確認識家庭經濟困難,把學生之間相互比較的焦點轉移到學習、能力提高、思維創新上面來。對于借助大數據發現的“隱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輔導員更需要尊重、保護其個人隱私,通過一定方式掌握其家庭、學習、生活等日常情況,全面分析學生的個性、特征和需求,提供個性化指導、服務,通過適宜的方式介入,建立彼此之間的聯系,平衡供需關系,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幫助其消減思想負擔,從而讓其回歸到正常的學習、生活。
三、資助對象的有效引導
資助的內涵是在于幫助資助對象樹立信心,找到出路、提升能力。物質資助容易滋生資助對象“等、要、靠”的不良思想,長此以往,便會形成資助依賴,從而達不到資助的真正目的。資助不僅要體現在物質上,更要體現在精神上。按照“三全育人”要求,加大信念教育力度,堅持協同聯動,優化制度,運用新媒體、人工智能等載體,嫁接學生需求,柔性輸入,搭建平臺,加強實踐,強化獲得感,讓“扶困”、“扶智”、“扶志”相互促進,豐富內心,健全人格,提升能力[4],固化“多位一體”資助體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
目前,根據學生資助逐步從保障型向發展型轉變的新趨勢新要求,引入社會組織資助,在育人實踐功能上發揮各方面的協同作用,在育人實踐活動的推行上更多元、靈活、高效[5],更能起到育人補充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制定目標、提高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校友回饋社會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以資助為契機,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面對資助,強化德育,強調育人,將資助滲透到學生的生命、生活、發展中去,將傳統的“物化”、“靜態”的資助轉變為“人性化”、“動態”的資助[6],實現育人的的連續化、長遠性發展。資助育人應更加關注學生受助后自身的能力、思想道德、學業、心理素質和后續職業發展,引導學生樹誠信、講情懷、知感恩。
大學生受到資助、教育、指導,無疑是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畢業后一旦校友心中“種子”萌發,便可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碰撞出 “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資助的“精神”和“內涵”便會在校友和在校生之中不斷傳承、延續,引導實力校友主動成為“資助人”,不斷傳遞資助的溫暖和情懷,“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影響他人,回饋母校,回饋社會。
五、結語
資助的“初心”是資助,資助的“使命”在育人。資助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深挖資助對象的精準識別、消減資助對象的思想負擔、資助對象的有效引導、校友回饋社會四個資助育人內涵,切實發揮資助育人的實效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后續可持續發展,助力國家脫貧攻堅的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興旺,傅田,曾艷,等.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精準化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2):13-15.
[2]顧嘉.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創新性探索[J].科技與創新,2021(3):105-107.
[3]張婕.破壁貧困文化在高校資助育人機制中的實現路徑[J].高教學刊,2020(35):71-73.
[4]李勇.構建新時代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2-10.
[5]周瑩.淺析資助育人工作中高校與社會組織的合作[J].大學教育,2021(04):196-198.
[6]劉卉.高校貧困學生骨干發展支持體系構建——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資助工作為例[J].北大青年研究,2019(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