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媚
摘? 要:漢語國際教育是為了更多人能夠學好漢語言,深入了解中國文化。通過分析漢語國際教育的現狀,可以發現國別化在推進漢語國際教育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深入探究推進漢語國際教育國別化的策略,希望能夠讓更多喜歡漢語的人了解漢語言文化。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國別化;策略
現階段,世界各國間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深入了解中國,探尋與中國合作的機會,因此在世界各地興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然而,漢語言博大精深,外國人學起來并非易事,僅靠自學很難掌握要領,因此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正在向漢語國際教學方發展。在國外,當地人學習外語如同國內一樣,有很多選擇,漢語只是其中一項,很多有需要或者熱愛漢語的人將漢語言作為一門選修課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問題。我們之所以提出國別化的理念,就是為了更好的開展漢語國際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深入探究漢語言學的內容,還要結合當地的語言特點、風俗習慣、思維習慣等信息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把中國的文化特色融入教學過程中,讓漢語國際教育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另一種渠道。
一、漢語國際教育現狀
目前,世界各國雖然正在積極的學習漢語,但是很多院校依然是將漢語作為選修課進行學習,因此嚴重影響了漢語言的學習效果。隨著漢語國際教育理念的提出,漢語教育進入全新的階段,世界各地涌現出了很多諸如孔子學校、漢語培訓學校之類的漢語教學機構,漢語國際教育在世界各地悄然綻放。目前,從教學形式上分析,在很多院校內,漢語依然是一門選修課,很多華裔小學也只是在前期推行漢語教學,后期逐步轉變為英語教學;從教材內容上分析,很多教育機構所使用的教材并沒有明確的針對性,并不適合當地教學使用,教學內容枯燥,對漢語的講解并不深入,學生很難感受到漢語的魅力,因此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從師資力量分析,國外的師資力量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華僑華裔教師、國內派遣的志愿者及當地熱愛漢語的教師,這些教師的共同優勢在于對漢語有一定的理解,并且熱愛漢語,有強烈的教育欲望,但是這些人的漢語教學能力卻是參差不齊,其中不乏有教學素養和教學經驗兼優的教師,但是很多人仍需要接受更加全面的培訓才能達到教育標準。由此可見,漢語國際教學的國別化是未來教學的趨勢,也是漢語國際教育作出轉變的重要策略。
二、推進漢語國際教育國別化的策略
通過對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教材內容、教學形式及師資配備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就會影響到漢語教育的效果,因此推進漢語國際教育國別化是目前最有效的策略,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實施。
(一)編寫國別化教材
教材是教育活動開展的基礎,如果沒有適合的教材作為指導,教學活動的開展效果將會大打折扣。目前很多國際教育機構所使用的教材都不能滿足漢語國際教育的需要,很多內容嚴重偏離現實生活,缺乏與當地實際情況的聯系,因此學生學習起來十分吃力。因此,如果要推進漢語的國際教育,就必須從編寫國別化教材入手,采取國際間的合作,有中方和當地教育機構聯合,收集教育素材,將能夠代表漢語特色的內容與當地的生活相融合,編制更具國別化特征的教材。與此同時,可以編輯一些輔助性教學資料,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增加閱讀量,讓學生對漢語言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提升漢語課堂趣味性
漢語對于外國人而言同樣晦澀難懂,剛理解漢字的意思,組合成詞語后,意思又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就更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很多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人都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如何解釋這些奇怪的現象。國別化又可以理解為在地化,就是與當地的情況相結合,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適當的使用教學輔助設施來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讓學習內容不再陌生。例如:教師可以用音樂作為交流的技巧,在課堂上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歌曲,然后將歌詞的內容詳細講解給學生聽。音樂沒有國界,歌曲中抒發的感情往往是相同的,或歌頌美好的愛情,或追述美好的過往,總會在某一個點上與學生產生共鳴,因此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樂趣,并且知道漢語并沒有很難,只是沒有找到適合的方法。
(三)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對漢語的推廣力度
漢語教學工作之所以開展困難,就是因為有很多學生感覺漢語十分陌生,因此需要通過更多的途徑進行推廣,讓學生在生活中就能夠接觸到漢語。目前信息技術已經實現全球化,世界各地都能共享信息技術帶來的便捷,因此當地教育機構可以創建屬于自己的網絡平臺,在平臺中實現資源的共享。同時,平臺上還有交流、討論的空間,這樣就能增加學生學習的機會,同時也為更多人提供了解漢語的渠道。這些平臺的設置要具有國別化的特征,負責平臺日常管理的教師最好是具有較高漢語教育能力的當地教師,這樣交流的內容會更加特近生活,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思維方式也更加貼近。
(四)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要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的水準,就必須從優化師資力量入手,一方面加強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另一方面培養教師國別化教育的教學理念。關于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增加志愿者的輸出數量,將純正的漢語教學帶到國外。二是對本土的教師進行培訓,組織教師參加講座和交流活動。與此同時,必須強化這些教師的國別化教學意識,讓他們在教學細節下功夫。
三、結束語
在開展漢語國際教育的過程中強調國別化教育就是為了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充分考慮到當地人的文化底蘊、歷史因素以及思維方式,采用當地人比較習慣的教學方式開展教育活動,這樣能夠讓當地學生更容易理解,運用的時候也更加準確。結合熟悉的元素,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總之,國別化就是為了讓學習漢語的人用自己熟悉的方式開啟語言學習之路,帶著情感去學習,讓陌生的語言帶著熟悉的韻味,讓漢語如母語一般容易接受,這也是開展漢語國際教育的初衷。
參考文獻:
[1]尚恩旭.論新經濟常態下漢語國際教育的國別化[J].今日財富,2020(04):41.
[2]于海闊.漢語國際教育中教材研發的多元化與國別化[J].中國大學教學,2020(09):91-96.
[3]畢昕.“語言相通”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0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