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林 劉上冰
[摘 要] 伴隨著戲劇影視業態的不斷蓬勃壯大,編創人才的地位日益凸顯,加之國家支持與號召文藝發展力度的日趨增強,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從中獲得了不斷拓展的可能。以高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戲劇劇本創作”課程為例,對此課程進行了概述分析,從課程結構、教學內容與手段及考評體系三個方面探討了“戲劇劇本創作”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試圖提出解決方案,以期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同類實踐課程教學的改革給予些許啟示與參考,推動整個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戲劇劇本創作”;課程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 曾慧林(1983—),女,湖南衡陽人,博士,湖南工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影視與戲劇理論研究;劉上冰(1981—),男,湖南邵陽人,碩士,湖南軟件職業技術大學現代設計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動畫與影視教育與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0?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39-0071-04? ? [收稿日期] 2021-08-09
2011年藝術學脫離文學成為獨立的學科門類,戲劇與影視學榮登一級學科之榜,作為其下設的二級學科專業戲劇影視文學隨即在全國范圍內被各類院校爭先開設。然而,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服務產業的綜合能力與專業規模及人數的擴充存在著較大差距,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進行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改革是問題解決的重要一環。本文嘗試以“戲劇劇本創作”課程為例,就目前國內普遍采取的課程教學思路與做法提出相關改革意見和方案。
一、課程概述與問題探討
獨特的內容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已成為共識,對于類屬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戲劇影視行業而言,其獨特的內容具體體現為富有個性和原創力的敘事,具有策劃、創作及編排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已然成為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發展的重點及關鍵,“戲劇劇本創作”課程正是基于相關行業發展背景與專業人才培養方向而開設的。
作為高校戲劇影視文學本科專業的一門專業實踐類必修課程,“戲劇劇本創作”旨在通過戲劇劇本的創作理論、規律與技巧的講授與實踐訓練,培育學生從文本與舞臺的雙重角度鑒賞評論戲劇劇本,具備戲劇劇本創作并運用舞臺藝術手段呈現劇本的能力。從劇本創作、舞臺呈現到劇場觀賞與展開評價,這門課覆蓋了從“生產”到“接受”藝術鏈條的兩個端口,力求從劇本創作者、舞臺呈現者、觀賞者和品鑒者的多重視角和維度讓學生熟悉并盡可能地掌握戲劇這門藝術。對于教授者是知識、素養與教學能力的激活與考驗,對于學習者是劇作知識與技能、協作創新與實踐能力的積累與提升。“戲劇劇本創作”于教于學都頗具難度和挑戰,加之各院校教學設施與實踐基地等條件不盡相同,該課程在國內的教學收效參差不齊,整體情況不容樂觀。
首先是對戲劇劇本創作知識相關的課程設置考量不足,雖然編劇課程在高等院校中受到重視,但這只是停留于意識層面,沒能較好地體現在實行上。譬如“戲劇劇本創作”往往在沒有前置知識與能力發揮鋪墊與過渡作用的相關課程情況下,被單設于二年級的某一學期,其做法體現出開課單位對戲劇編劇知識內在關聯性與梯度性的研究尚不充分。相較而言,這類情況在綜合性高校和師范類高校中更為常見。于藝術辦學“熱”中初涉戲劇影視類學科的高校,其舉動雖說緩解了藝考“熱”所帶來的人民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文化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1],卻也因對專業認知的不足及辦學經驗的欠缺,導致對學科的規劃及課程的架構缺乏全局觀與系統意識。對于“戲劇劇本創作”這門核心且學習難度頗高的專業課程,學時不足和知識構成鏈條的斷裂,極易導致學生戲劇創作綜合技能和素養的培養與提升的目標難以實現。
其次是授課內容較為局限與單薄。任何一項技能或專業知識的背后牽扯的都是旁出數十枝的分項技能與分支知識,這意味著學習一門知識時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戲劇劇本創作”授課內容僅涉及戲劇編劇的理論與相關寫作訓練,看似目標突出、內容明確,實則犯了一葉障目的錯誤。就素養和技能有一定門檻和特殊要求的戲劇編劇而言,如何從知識構成與學習路徑全方位地解析并科學合理地編排教學內容,對學習效果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只聚焦劇本創作的教學內容安排遠不足以幫助學生全息多元地理解戲劇藝術,把握戲劇編創要領及提升多種能力,其教學質量自然無法保證。
最后是考評體系的單一性和單向性。由于學科定位的歷史淵源和學科的交叉性造成的思維慣性及遺留做法,仍被劃分在文學院旗下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在考核方式上多少會受到文學院“一紙定終身”的傳統考評手段的影響,期末提交一個戲劇劇本由任課教師評分定級成為“戲劇劇本創作”被較多采用的學習評價方式。教師審閱戲劇文本,考量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雖體現了對教師權威的維護,手段也不失直接和直觀,但這種劇本“一元論”和教師“一家言”的評估方式對于既注重創造者的審美力、創造性的個性化表達,又注重場上呈現者群體性參與的劇場性表達的戲劇藝術而言是有失公允的。
二、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一)建立“臺階式”課程結構
由于受到演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戲劇無法在舞臺上天馬行空、無所顧忌地表達自我,而是要充分考慮到演出的條件和受眾的情況進行創作。在教授有著諸多“條條框框”的戲劇樣式時,切忌急于求成,而是要遵循戲劇的藝術特性和創作規則,同時充分考慮學習的規律,通過課程設置、分階段進行專門化的才能訓練,幫助學生從基礎開始,由淺入深,步步提升,令劇作技能的習得得以實現,進而實現課程培養的目標[2]。因此,“戲劇劇本創作”課程的教學需要前置一系列課程為其鋪平道路。
上海戲劇學院的編劇課程模式是具有被效仿和參照實施的價值的。像綜合性和師范類高校就可以結合自身的辦學條件和辦學特點,選擇性地借鑒上海戲劇學院的編劇課程結構[3],將戲劇編劇類課程安排為:大一上學期開設“散文寫作”課程,通過隨堂命題和課外寫作等對環境、人物觀察的寫作訓練,培養學生對生活周遭的獨到發現和細膩體驗的寫作能力;大一下學期開設“戲劇元素訓練寫作”,通過對行動、沖突、情境、場面、結構、突轉與語言等戲劇構成元素的寫作訓練,幫助學生了解戲劇創作特點,從而為轉換創作思維作鋪墊;大二上學期開設“戲劇小品寫作”課程,從對簡單事件小品到復雜事件小品的講述、討論、撰寫、講評、修改,讓學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微型戲劇編創的思路與方法;到了大二下學期,可以正式開設“戲劇劇本創作”課程,考慮到難度系數和學情,課程可以獨幕劇的創作教學為主,輔以多幕劇的結構特點和創作技巧的對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