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蔚楠
摘? 要:高校教師作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要干預者。長期處于高應激狀態下而易產生替代性創傷。分析高校教師替代性創傷的危害及其產生原因.針對性提出解決對策,不僅有利于教師個體的心理健康和高效工作,而且有利于促進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開展,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平安校園和和諧校園的建設。
關鍵詞:高校教師;替代性創傷;成因與對策
高校教師是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要干預者,由于他們工作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常常要面對隨時出現的學生問題和突發事件,多重角色扮演和角色負荷過重導致教師心身疲憊長期處于高應激狀態。事實證明,個體在遭遇災難性事件時,整個心理系統都有可能出現程度不同的創傷,個體越接近災難現場,受到創傷的危險性也就越大。學校危機事件發生后,教師教師或多或少會面對有不幸遭遇的當事人,不僅要傾聽他的痛苦經驗而且可能還目睹他的悲慘處境。許多教師在協助學生恢復創傷時極有可能因長期參與危機處理、過分同情罹難者以及面對危機混亂的工作,也同樣會受到創傷情緒的感染,會經歷嚴重的心理創傷,從而產生替代性心理創傷。因此探討高校教師心理創傷干預迫在眉睫。
一、替代性創傷定義與危害
Doukessa Lerias和Mitchell K .Byme在對替代性創傷的綜述中將其定義為,在嚴重創傷或災難性事件中那些目擊過、易于詳細了解到情況或有救助責任的人們的創傷體驗和不適反應。Saakvitne和Pearlan( 1996)是這樣定義的:一種助人者的內在經驗的轉變是同理投入于案主的創傷題材所產生的結果。根據他們的描述,替代性創傷應該歸因于救助人員與災難性事件的生還者一起工作中所累積的轉變,并非是案主附加于救助人員,而是救助人員感同身受的結果表現。
很多研究表明,替代性心理創傷給從事救助工作的人員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研究結果揭示,在心理治療中治療者的替代性創傷對治療者本身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而在社會工作者中替代性心理創傷的人數也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在多項研究中甚至有高達八成的比例。因此許多人呼吁應關注救援者的心理維護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處理中教師心理創傷的干預
(一)教師心理創傷干預的理論依據
1.心理創傷干預的生理學依據
應激和創傷對生理有著明顯的破壞,創傷引起逃跑——戰斗反應,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引起生理喚醒。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發展社會支持系統,不僅可提供心理上的安全,還可調節生理喚醒水平,降低創傷帶來的痛苦。
2.心理創傷干預的心理學依據
弗洛伊德(Freud)認為心理創傷是因個體面臨一場緊急可怕的威脅事件而引發的心理失衡狀態,其持續時間的長短因個體重新認知、分類和理解創傷所需的時間而定。假如個體能有效地將創傷在意識中進行整合認知和組織,并把它作為過去不愉快事件的一部分,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正常心態就能得以恢復。
3. 心理創傷干預的哲學依據
創傷后的癥狀是人自我處理和自我修復的過程,因此,創傷使人成長。對心理創傷的治療不能局限于癥狀的減少,而要包括新的洞察和技能。
(二)教師心理創傷干預的策略
一是提供心理支持。通過心理咨詢活動及時為受創傷事件及不良心理因素困擾的教師提供心理支持,以避免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形成。
二是建立教師心理檔案。心理檔案要搜集教師的人格特征個人生活經歷,曾經處理過的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等,為預防和消除教師的心理創傷提供依據。
三是進行專業培訓。通過培訓,使教師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精神病學等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甄別大學生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的能力,增強對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敏感性,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對自已造成心理創傷。
四是增強自我保護。幫助教師學會自我心理保護:首先,不要直接暴露于強烈的危機現場,而是逐漸接近;其次,不要看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中的創傷,而去看覺察和成長;再次,發展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運用有效資源應對危機事件;最后,當自己無法擺脫心理創傷帶來的痛苦時,及時求助于專業人員。
三、教師替代性創傷干預的具體方法
(一)建立積極應對方式。應對方式是指一種緩解情緒緊張,維持心理平衡,調節行為表現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在強烈應激狀態下,它作為應激情景與人的身心健康之間的中介變量與個體的應急能力和心理損害危險度之間有高度的相關性。因而干預中要對有心理危機的教師所使用的心理應對策略進行仔細分析指導其放棄消極、無效的應對策略建立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如解決問題、合理宣泄、求助等,以便提升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應付危機。
(二)積極關注使其自助成長。咨詢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的身上都存在著一種積極向 上的心理自助、成長的潛在動力。因而心理干預中,干預者應在"共情”即分擔對方的痛苦與悲哀的同時始終立足于給人以光明,希望和力量對教師的言語和行為的積極面和閃光點予以充分關注和挖掘鼓勵其重樹信心在困境中崛起。促使其心理狀態發生積極,正向的改變恢復自我意識和生存價值感同時調動危機者本身的自助潛能去獲得心理成長,以危機為契機升華自我心理素質。
四、結語
心理危機干預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性工作,也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成效直接影響到學校乃至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教師,尤其是學生工作者是與學生接觸最為緊密的群體,也是心理危機干預過程的主要參與者。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教師應積極參加培訓,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學會鑒別常見的心理問題和嚴重的精神疾患,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干預和處理,同時做好自我心理健康維護,減少危機事件帶來的心理創傷,以飽滿健康的心態促進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靳嬡,孫麗巖,楊曉云。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的新范式一群體教學[J]教育科學, 2015, (6): 60~62
[2]李金釗.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和心理壓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19, 27 (4): 980~982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重點研究基地2020年度項目“民辦高校師生替代性創傷歸因及對策研究”(XLJKJY204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