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愛萍
摘? 要:作文就是寫故事。小學作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會寫故事的能力。作文評改作為習作教學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廣大語文教師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那么,新課程理念下的故事作文,在評改環節能不能有所創新呢?我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
關鍵詞:故事;作文
一、讓故事中的人和物說一說
(一)讓人與人對話
許多學生寫的作文,人物不是“全啞”,也是“半啞”,就是不肯讓人物說話。如李堅同學寫的《買鹽》片段:做晚飯時,媽媽發現沒有鹽了,叫我去買。我正在看電視,不肯去。媽媽非要讓我去。我只好去。這個片段中的我和媽媽至少有這些對話:媽媽怎么叫“我”的。我怎么拒絕媽媽的。媽媽非要讓“我”去,又說了什么。“我”心里不情愿,又說了什么話。所以修改時讓學生加上這些對話,就生動多了。做晚飯時,媽媽發現沒有鹽了,大聲叫我:“兒子,我們家里沒鹽了,趕緊去買。”“我正在看《哪吒鬧海》呢,我不去!”我一口拒絕。“好兒子,沒鹽不能做菜,你快去快回,回來再看。”媽媽仍然和顏悅色。我眼睛盯著電視:“不行,回來我就不知道哪吒怎樣了!”“你今天晚上要不要吃晚飯?” 媽媽虎著臉,把遙控器扔到了沙發上,舉起了巴掌,向我——“好,好,我現在就去,我現在就去!”
(二)讓人與物對話
如李想同學寫的《拔牙》,他的初稿: 這顆小小的牙齒可把我折騰慘了,這幾天我一直和它進行對決。我好痛苦。這個拔牙片段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對話,人物是啞巴,缺少了情趣。我們建議各“我”和“牙”加上語言,加上對話,修改后如下:這顆小小的牙齒可把我折騰慘了,這幾天我一直和它進行對決。“臭牙呀,臭牙呀。你害得我不能專心做作業,我要想辦法拔掉你。”“你想怎么樣?就要痛痛你,耍耍你,哈哈哈哈。”可惡,別以為我怕你,我鼓足勇氣用力一拔,“哎喲,好痛呀。”我痛苦地捂著腮幫。“哈哈,干嘛費這么大的力氣拔我。我的地盤我做主,你就忍著吧,我就是不出來,看你能把我怎么樣。”原文中的蛀牙不會說話,沒有感情;修改后的蛀牙會說話、有喜怒哀樂,一個看似沒啥情節的故事,但這樣寫就繪聲繪色。
二、讓故事中的人和物動一動
學生寫故事作文,給人物加語言相對容易。而寫動作往往很籠統,籠統的原因是不會連續寫動作和找不到忽略了的動作。
(一)分解出一連串的動作
寫人物的動作分解成一連串的動作,才能給讀者歷歷在目的感覺。比如寫投籃,學生往往這樣寫:“我把籃球往上一扔,球進了。”原因何在?主要是學生不會將動作一步步地分解。于是,修改時,我引導學生先回憶平時時如何打球的?再分解“投籃”有哪些動作?“貓著、轉身、拐、沖、跳、瞄、舉、投、劃、落”。最后讓學生選擇需要的動作寫下來。修改后如下:他貓著腰,籃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彈跳著,兩眼滴溜溜地轉,尋找突圍的機會。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會左拐,一會右沖,突破了兩層防線,來到籃下,一個虎跳,轉身投籃,籃球在空中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不偏不倚,落進了籃筐。
(二)補上忽略了的動作
生活中的動作往往是一次性的,學生如果平時不會觀察,那么寫人物的動作就不會細膩,往往會忽略了許多的動作。如寫玩悠悠球,徐崢同學這樣寫:我手拿悠悠球,用力一閃,球就轉了起來,我手一抬,球馬上回到我手里了。很明顯,這段文字寫得過于籠統。如何修改呢?我先讓他掏出悠悠球玩一玩,再一邊玩一邊說說有哪些動作,最后在文章中加上這些被忽略的動作。修改后如下:
我從容地把線繞好,套在右手食指上,手心握球,手腕反扣,手向上微微一揚。再用力往下擲去。伴隨著“嘶嘶”聲,悠悠球橫在了空中。過了一會,我手輕輕一拎,球就像一個聽話的寶寶,順著繩子爬了上來,重新落到我的手心里。真是完美啊!
三、讓故事中的情節彎一彎
(一)增加一點波折
故事里的人總要做一些事,寫故事的時候就要增加一點波折,人物想做一件事先不讓他做,比如不是想做好事讓座嗎?先寫他心里的抗拒。不是想做壞事插隊嗎?先寫他心里的盤算。不是想做有難度的事嗎?先寫他心里的害怕。有時候還可以運用“想會先不會”的方法,比方說想學釣魚,先寫他不會釣魚。學煎蛋先寫他太緊張,沒放油,再寫雞蛋焦了,還可以寫蛋黃破了,這樣修改文章就有了波折。又比如寫學騎自行車,先寫不會:第一次扶著,摔了。第二次坐在后座上,踮著腳,跌倒了。第三次晃晃悠悠地騎,又摔倒了。這樣修改,文章就一波三折。
(二)找一找故事的“波折點”
許多同學寫的故事,轉折的內容總讓人感覺很不協調,前言不搭后語,前面部分寫得非常的精彩,可是到轉的部分。就變得很不合邏輯,讓人沒法接受。如一位四年級同學寫的吃紅燒肉片段:“用筷子輕輕夾起一塊肉。肉經過長時間的燜制,已變得軟爛無比,如同夾豆腐一般。放入嘴中,輕輕咬下去,肉吸飽了醬汁,一口下去,便濺滿了口腔,軟糯的肉在唇齒間游走。咽下去后,肉像過山車一般從喉嚨滑到胃中,只剩下滿口肉香。后來,我們還吃了好吃的西瓜。”這個片段寫的吃紅燒肉過程非常的精彩,但是這個片段的“轉”沒處理好,吃肉與吃瓜之間沒有“轉”的味道。所以,指導評改時,我讓學生加上“可惜味道咸了一點。”文章后面部分變成“可惜味道咸了一點,后來,我們吃了好吃的西瓜,才抵消了咸味,肉的芳香與瓜的脆甜,讓我倍兒舒服。”這樣一“轉”,文章就變得比較有意思,有味道了。作文是寫出來的,作文能力卻是改出來的。好作文是改出來的,“多改”強于“多寫”。因此,在平時要多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想方設法去激發學生修改作文的熱情。
四、結束語
事實證明,教師指導學生修改作文時,應特別注意發揮主導作用,發現共性和個性問題,確定修改重點及討論要點,選擇準確的修改方法。在學生自己修改的過程中,要強化對學生熟讀習作習慣的培養,要耐心指導,積極鼓勵。這樣長期堅持,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評改習作的能力及寫作水平,更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寶蘭. 寫作:新課改下小學作文評改策略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1(29):96-97.
[2]丁薇薇. 小評改里的大智慧——小學作文評改的創新策略[J]語文知識,2016(1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