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滿江
摘? 要:“學生放學之后去哪?”目前是社會中的熱門話題,這其中還暗藏著社會的更新與發展。由此衍變出家庭對于課后教育的硬性需求,但是,由于目前農村中小學地區對于課后服務機制的認識程度普遍偏低,其主要原因是課后服務不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內,但是因家庭層面對其有此方面的需求,農村地區政府單位和教育部門需要給予相應重視。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及時制定合理的服務機制、提供財政方面的支持、教學資源等。此外,還要與學校進行溝通,盡快落實課后服務這項任務。下文,筆者將對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機制及策略進行深入探索分析。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機制;策略;
因學生在學校放學后去哪里問題的出現,無法否認的是課后三點半這一教育難題已經嚴重成為困擾每一所基層院校、每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問題,而如何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解決方案,是目前政府、教育部門、學校開展工作的重點。基于此,政府提供大力支持,及時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以及滿足家庭方面的剛性需求,為學生創建課后服務。在構建過程中還要積極引入多方資源,來為課后服務提供有力保障。
一、探究中小學課后服務機制
目前,我國課后服務形式主要以托管方式呈現,其中托管大多都以公益性為主,但是都是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出現。比如,北京海定模式是由青少年活動中心,自發組織和實施管理的,學校方面為其提供相應的輔助設施;西城區的城市少年宮計劃,也是由興趣小組和社團自發組織而成的,但這其中政府、企業、學校等都為其提供著各方面的資源、政策、資金、設施、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但是,將其落實到各地區時確存在諸多問題,經濟基礎弱、教學設施配備不足、教學資源緊缺、缺乏管理人員等,導致開展過程中出現許多阻礙因素,如果不及時調整則無法完成課后服務這項工作。
二、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具體策略
(一)由學校向社會進行延伸,凸顯教育屬性
在農村地區開展中小學課后服務機制,正如朱利安·勒·格蘭德所言,社會服務其實就是在為使用者提供一張簡單的背景圖,但是還有部分公共服務是需要適當收取一定費用后才會實現的。中小學課后服務的核心主要圍繞“服務”基礎上,將學校教學模式中依賴模式,向多元化的市場方向進行轉變,這也是切實做好課后服務的必經之路。陳寶生在會議中明確指出,需要理解在學生放學之后,并不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內,但是如果需要制定一些服務機制,可以與當地政府進行有效溝通,以購買服務的形式給予一定補助。同時,也可以通過家長的談判來制定合理服務機制,進而適當收取相應費用,不過切記不要將課后服務時間又轉變為課堂教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分清課后服務機制的非義務性,才能有效合理拓寬課后服務的資金渠道和服務范疇。進而凸顯政府單位購買服務的合法性,以及向家長收取相應服務費用的合理性,否則所有出現的問題都無法得到有效地解決。但是,由于部分農村地區經濟水平過于落后,政府在給予資金支持方面不能給予較大支持。就需要政府單位與各企業進行有效溝通,以外資助學的方式來使課后服務機制得到有效保障,但是相對與課后服務方面也要針對性調整費用收取標準,以此來為學生學習提供有效保障。
(二)由集中教學向民主轉變,劃清職能邊界
政府和學校都需要對自身職能進行合理規劃,政府在其中主要發揮著主導作用,力所能及地為學校提供教學資源和經濟層面的支持。而學校則需要充分發揮自身主體作用,主動承擔好課后服務的智能,并本著平衡資源的理念,為學生和家長創設課后服務平臺。因課后服務不屬于義務教育范圍內,需要為服務人員提供相應報酬,以此來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此外,各學校還要有效保障課后服務的場地、時間、內容、收費標準等進行合理規劃,并不強迫學生進行參與課后服務,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其實此方式,也是在為學生家長和學校建立有效的溝通進行基礎奠定,以及促進民主談判機制的構建。
(三)由實施管理向調整轉變,顯現治理格局
要想徹底攻克課后三點半的難題,農村地區的政府單位必須深刻了解現階段各基層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需求,以此構建出合理的課后服務機制,但是這其中會涉及利益的存在[1]。而后,還要依賴于企業、社會資源等共同參與的基礎上,對課后服務管理機制進行優化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障服務機制的公益性、普惠性等,并結合多方教學資源和愛心企業、教學志愿者等加入,協作促進學校為學生創設具有多樣性的教育服務機制。另外,學校還可充分應用農村豐富的自然教學資源,在有效調動教師創造性的同時,將課后服務與校本課程這兩者進行有機結合,以此來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素養提供幫助。將課后服務轉變為補課平臺的情況進行避免,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由自覺主動向規范轉變,建立保障機制
為了有效保障課后服務的長久性、秩序性、穩定性、高效性,各農村地區教育部分必須將課后管理服務制度和具體管理細則落實到工作中,還要下發書面文件到各基層學校。各所學校還要及時在校舉辦學習活動,組織教師及相關教育領導進行學習,深刻領會文件精神,同時教育行政部門還要成立專門的領導監督小組,以此來保障這項工作的開展,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也可以對課后服務機制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與管理[2]。此小組成員可由家委會成員擔任,這樣既可有效縮減支出,也可促進家長及時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了解掌握。其中主要監督內容包括:服務質量、收費明細、服務人員薪資報酬、服務標準等幾方面為主,可以定期檢查的方式進行,在平時過程中可隨機抽檢的形式進行。此外,還可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監管,但是由于農村地區信息技術發展水平有限,應用此方式還存在一定限制,我堅信在經濟技術不斷發展的氛圍下,農村地區可以早日實現互聯網管理。
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農村地區建立有效的課后服務機制,既可以對學生課后學習提供有效教學保障,還能為學校托管和家長委托監督和有償服務提供雙重法律層面的保護,以此來促進課后服務機制的全面發展,被更多地區進行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何青穎, 李云峰. 中小學課后服務機制及其對策研究[J].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 2018, 000(011):9-11.
[2]鄧亮, 趙永輝. 江西省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 2019, 040(005):P.124-127.
*本文系甘肅省定西市教學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農村中小學課后服務機制及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DX[2020]GHB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