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潔
摘 要:審美教育是當代美術基礎教學的重點內容,屬于美學教育的核心范疇,審美的內容不僅僅應該包含“美”的內容,還應包含“丑”的內容。“審美”與“審丑”同步,搭建教育新語境,一方面成為新時期初中美術教學的新起點、新嘗試,另一方面成為初中學生審美判斷素養提升的有效策略。本文通過對“審美”與“審丑”的教育緣起追溯與界定,進一步確定了“提升初中學生審美判斷素養需要搭建‘審美與‘審丑教學新語境”的重要論斷,就此提出提升初中學生審美判斷素養的相關有益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 審美判斷素養 審美 審丑
當代教育改革對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分重視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理解和鑒賞力,以及藝術感知力;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能力。美術是視覺藝術,美和丑一直貫穿著整個教學課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變化,我們對學生的鑒賞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我們初中開設的欣賞課,其目的也在于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能夠獨立地欣賞分析美術作品,區分真善美。與此同時,美術審美教學對學生審美教育的培養與發展、學生藝術能力的感知、學生藝術靈感與創造力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審丑其實就是審美活動中的一種特殊方式,它會把藏在丑陋的表象下挖掘 出高尚的本質,形成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審丑本來就不該是孤立的存在,審丑和審美就像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既統一整體又不可取代。
一、搭建美術審美與審丑的橋梁
初中學生都不喜歡美術欣賞課,因為它是挺枯燥乏味的,同時學生對美術作品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讓學生欣賞一些看似丑陋的美術作品,學生會有一種本能的抗拒感。因為他們在作品中感受不到美,他們甚至覺得不可思議,“這個也是畫?”“他們畫得比我還差”,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疑問,而這些疑問已經超出了作品本身所傳達給我們的第一信息。平時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的時候,會對作品有一個自己對美的認識和理解,開始他們會以自己的認知角度上看作品,想問題。在他們的感官世界里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可能就是好的,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所以也會產生不解,為什么老師老是講一些那么丑的作品。
比如在欣賞法國畫家馬蒂斯的作品時候,很多學生都會覺得一點都不像。包括立體派畫的畢加索作品畫,學生一開始就看不懂,根本不知道畫面講得是什么,這時候教師應該把這些畫派的發展及藝術主張,還有作品隱藏的深刻內涵介紹給學生,他們也就會慢慢了解,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賞作品,感受除了作品視覺上的美,還有更深層次的寓意。
美、丑都是我們生活中最真實最自然的一種狀態,沒有丑就沒有美,我們也不該低看了丑,貶低丑,丑不是美的反面形象,美和丑相互依存,丑對于美的意義在于可以襯托美,而且我們生活中的丑一旦經過藝術家的再創造,它可能就會成為藝術中的美。我們在丑的外表下可以看到美的本質。丑不止是在對傳統規則和意義上的審美的拓展和超越,更是對真、善、美的反思?!皩彸蟆笔呛臀覀兠芮邢嚓P的事情,有審美的存在就有審丑的出現,丑與美是美學中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兩種關系,生活中有美好的事物,也會有丑陋的現象。
二、激發興趣,拋磚引玉
審美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性教育,更是一種目的性的教育,要讓學生在審美活動中,逐漸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使他們在生活和藝術的道路上茁壯健康成長。在具體的審美教育過程中,當學生對審美活動過程本身感興趣時,他們才會更加積極、熱情地參與和投入其中,這時,他的情感得到了滿足,才會在情感上產生碰撞。平時我們在上美術欣賞課的時候,為什么學生會毫無興趣,甚至抗拒了解,那是因為我們教師沒有打開他想要走入這幅畫的大門,興趣是課堂最好的老師。所以特別是枯燥的美術欣賞課的時候,學生的興趣是很關鍵的切入點,這決定了他們是否愿意主動參與到你創設的課程內容中來,作為美術教師讓學生積極參與審美體驗很是重要。
三、以情動人,入木三分
美術是視覺藝術,我們往往會關注第一感覺,會在第一時間對客觀事物的美的屬性作出一種評定和判斷。無論是作品呈現的是何種形式,都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美”進行感受、體驗、領悟,從而獲得由淺入深、情景交融的審美把握,并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情感上的滿足,精神上的享受。
比如我們上到中外美術作品欣賞的時候有提到挪威著名畫家蒙克的《吶喊》,很多同學就會覺得作品很丑,甚至很恐怖,根本感覺不到美在哪里,可為什么教師還要把它當作世界名畫一遍遍地介紹?這些作品都是繪畫藝術的精髓嗎?它是一塊被丑陋外衣包裹的璞玉嗎?
這個時候可以給點時間讓同學相互討論下:這幅作品有沒有你覺得值得深看的地方?
《吶喊》這幅畫所描寫的是一個面容像骷髏頭一樣的人,他雙手捂著耳朵,站在一座橋上,大喊著,似乎是因為受到驚嚇。藍色的水、紅色的天空,棕色的大地、看起來都很夸張。整幅畫的色彩都顯得很沉悶:紫色的海面顯得陰沉。而他的手和頭部是棕灰色的。因為父親的去世,蒙克畫了這張作品,作者當時精神極度空虛,性格變得壓抑,甚至絕望,所以他要吶喊,他畫出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遇到類似情況的人們和他們感覺到的苦難。
欣賞過程是延續的、不斷改變的過程,當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感受作者的愉悅,感受作者的悲憤,情感上就會產生共鳴。這時我們對作品的分析如果加上我們自己的情感認知,那么在作品的分析上就會有新的認識從而產生一種審美超越。
四、以審美的角度出發看待學生的作業評價
美術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我們通過美術作業來了解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創造的能力。美術作業和其他作業的不同在于它沒有明顯的對和錯,自然對于一幅作品也不可主觀意識上評定一個等級。
我們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受,有些同學畫得不是很好,但他想要表達的內容卻很棒。筆者之前做過一個調查,一個班級43個同學,喜歡美術這個學科的有38個人,平時課外參加美術興趣輔導的卻只有2個,其他班級情況也是類似,從這一組數據中我們看到,我們的初中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很好的繪畫技巧,更多的是因為興趣愛好畫畫,所以我們平時學生呈現的美術作業,我們不可以專業的角度去評價學生的作業質量,更多的勢要看清學生在作品中的情感體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學生一個合理的評價,為他們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藝術空間。
審美和審丑其實是相似,它是我們對客觀對象在認知的基礎上所表現的感悟過程,我們對作品的欣賞,對美的認知都是通過不斷的發現和挖掘,只是“審丑”更容易被排斥,因為我們容易被丑陋的外表和形式所迷惑,放棄對作品進行深入的探索的機會.自然也就失去了“審美”的進一步深化的效果。所以面對美術作品我們需要進行層層推進與深化,讓那些隱藏在丑陋表層的美漸漸挖掘出來,展現美的一面,也真正起到審美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曉蒙.審美與審丑之美學價值剖析[J].藝術科技,2016,29(3):254-254.
[2] 曲輝.藝術中的“審丑”現象[J].學術交流,2017(5):183-188.
[3] 李海磊.構建當代美術教育新語境——“審丑”教育[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4):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