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奇 鄒蕾
(沈陽大學體育學院 遼寧沈陽 110044)
為面向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提供強大人才支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遼寧省需要培育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加強產業與教育的交流,加深學校和企業的協作,以此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水平,使教育工作能夠更好地推動遼寧經濟社會的發展。
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是遼寧高等教育轉型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體育專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遼寧高校體育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存在固守傳統實踐模式、實踐環節缺乏創新等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夠使專業人才教育更加高效,能夠使學生在學校所學知識與技能更加實用,幫助其更好地融入社會,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體育專業在培養人才過程中,應當明確學生的專業目標,通過創新教育為學生帶來更加高端的教學設計,不斷優化教學計劃,加強對于實踐的培訓落實[1,2]。
1.1.1 比較分析
該文對遼寧省多所學校的體育教育專業進行比較[3],得出:大部分學校體育教育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個人實踐能力的發展,采取不同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能力,但學校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更加強調能力的發展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程度。[4]。
對于體育教育專業實踐課程設計,實踐課程分布在大學各個階段。值得肯定的是,在師范類院校中出現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小學期”教師教育平臺實踐課程,能夠提升學生在實踐學習效果,如沈陽師范大學的小學期教育,滲透于3個學年[5,6]。在第四學年的融合教育平臺中,開設了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課程,由此可見,教育平臺課程設計與實施,對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無疑是大膽的改革和嘗試。例如,沈陽大學與教育局制定了“共建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合作模式,沈陽大學也與多個籃球、足球俱樂部簽訂了實習教育合同,這種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好評與認可。
1.1.2 雙向合作互通模式
通過集中與分散的教學模塊,采取的“雙向合作互通模式”(見圖1),即走出去,學校邀請資深的專家學者進行課堂教育或者視頻的講解,通過“講”“練”“導”等方面的專長教育,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圖1 體育教育專業雙向合作互通模式圖
1.2.1 比較分析
通過對各類學校實踐環節設置的時段和學時安排,部分學校設置的學分在6~23分之間,學時為240~368。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包含的實踐環節內容眾多,有畢業論文、綜合實踐、特色實踐等多個板塊,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各個時期,主要集中在最后2個學期。從專業特點上看,相對于其他專業而言,社會實踐對于培養擁有較高應用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開始有2所院校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被列為遼寧省重要的試點專業,并且在不斷地研究過程中取得了優秀成果。例如,沈陽體育學院與韋德伍斯集團展開了校園與企業的合作;中馬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也展開了與學校的深度合作;沈陽師范大學與各俱樂部也有著合作關系,包括沈陽暴風奧斯風暴健身俱樂部;遼寧師范大學與大連韋德伍斯新世界會所等也展開了深入的合作;沈陽大學和沈陽韋德伍斯建設有限公司簽訂了協議并展開了密切的合作,幫助學生就業,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實現了暫時入職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通過學校與企業的聯動合作,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
教學一部分由俱樂部、健身會所的專業人才等負責。“雙課”按“一節理論一節實踐課”的比重,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雙定”是指通過訂單式的培養模式,讓學生能夠帶薪進入崗位實習,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該人才培育模式能夠使學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提高學生的就業水平,擴大學生的就業范圍。各學校應盡可能地對人才培訓計劃進行不斷的優化,加大相關經費投入,不斷優化師資力量,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使得相關專業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及轉型升級。
1.3.1 比較分析
該文選取4所院校運動訓練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對照,多數院校定位培養復合型人才,少部分院校在培養具有高應用水平的人才方面付出了較多的努力。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大多具有豐富的運動經歷,能夠更好的就業,突破學歷的限制與常規的用人框架。
從實踐環節的時段和學時安排上看,學分總體上大多在16~23之間,學時大多在240~368之間。該專業在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仍然延續了高校中的傳統教學模式,大部分高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問題,導致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及發展進程較為緩慢[6]。
然而,遼寧高校運動訓練專業也展開了全新的突破,與威仕頓健身俱樂部等多家企業展開了深入合作。通過提供廣泛的就業平臺,提高了學生實踐的能力,這也為企業招攬更多優秀畢業生提供了契機。沈陽師范大學、鞍山市體育運動學校等多所體育運動類學校都與企業展開了深入合作,幫助學生就業,同時也為學校招生打下了基礎[7]。
1.3.2 校訓實踐互通模式
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接受的學習模式大多數是“2+1+1”,即前2年在校內,第3年50%時間在學校、50%時間在實習基地,第4年全部在實習基地完成,這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勝任就業崗位,同時也促進教學的轉型升級(見圖2)。

圖2 運動訓練專業校訓合作互通模式圖
在“雙導、雙訓、雙能”模式中,“雙導”是指校內教師及校外專業人才共同進行學生的教學;“雙訓”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和訓練的結果,發展學生的相關技能,提高教育水平;“雙能”強調學生能夠進行競技與指導,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其能夠帶來積極正面的效果。
(1)推動體育專業的深入發展,對遼寧省的經濟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能夠培養出具有超強的實踐能力、專業技能,并為相關行業做出貢獻的專業人才及高素質人才。
(2)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應用的模式是通過邀請著名講師,以期強調“講”“示”“導”等方面。如此培養的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專業能力。
(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人才的培養采取“校企互惠互通模式”,實施“雙師、雙課、雙定”實踐方案,聘請“大師”“能人”“高手”進課堂,培養面向社會體育“懂市場、懂指導、懂管理”的應用型人才。
(4)運動訓練專業的人才應用的是“2+1+1”教育模式。通過邀請行業領軍人物、優秀教練專家進行課堂講授,發展面向青少年體校、學校體育運動隊、社會體育俱樂部“技能高、訓練水平高、威望高”的體育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