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銘梅 薛巍 王怡
摘 要:視覺素養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已經成為高校美術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高校美術鑒賞教學的導向,對延伸學生的視覺感知、理解、表達和創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以高校美術鑒賞教學為研究基礎,通過一定的調查研究,分析高校美術鑒賞教學中學生視覺素養水平的現狀和高校美術鑒賞課對學生視覺素養培養的價值,并針對在高校美術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視覺素養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視覺素養;高校;美術鑒賞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以視覺素養為導向的高校美術鑒賞教學研究”(ZY20201211)、2020年度青島黃海學院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般課題“關于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的高校美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hhxyjg2026)、2020年度青島黃海學院統戰工作研究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研究——以民間剪紙在學前教育美育教學中的應用為例”(2020TZ07)研究成果。
視覺素養是一種運用視覺感官進行認知,并能對所看到的視覺信息進行分析、理解、評價和創造的能力,將視覺素養融入高校美術鑒賞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提升學生的批判性視覺識讀能力和創造性視覺表達能力也具有重要的價值。但在現實情境中,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知、識讀和運用能力并不容樂觀,因此,以視覺素養為導向對高校美術鑒賞教學進行研究,可以提升高校美術教育的價值體系。
一、高校學生視覺素養水平的現狀調查
通過問卷和訪談等形式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視覺圖像和影像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但僅停留在淺顯層面。如學生對視覺圖像的識讀僅處于一種感知的層面,并不能理解圖像背后所表達的深層含義;對視覺圖像的表達也比較模糊;對視覺作品的辨別與批判意識也相對比較薄弱,并不能很好地將已有的視覺符號運用到新的美術作品中;對美術作品的改造與創新能力也有待提高。
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如今的高校學生對視覺圖像的愛好程度還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現代化視覺信息高度發達的視野之下,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斥著視覺圖像,如廣告、電子產品、娛樂影像等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我們的眼球。那么在這種視覺文化的沖擊之下,我們更應該提高自己的視覺素養來應對千變萬化的世界,但調查顯示,學生的視覺素養水平并不高,總體上處于一種視覺感知的層面,對視覺圖像的深層理解、視覺判斷、視覺表達、視覺創造與應用能力缺乏深度的認識。這無不折射出我國當前高校學生乃至社會大眾整體視覺素養水平較低,對視覺圖像的認識、理解深度不高,很容易出現理解的偏頗,造成不必要的損害。與此同時,也反映出社會對大眾、學校對學生視覺素養的培養不夠重視,甚至說沒有這方面的教育,這也投射出我國當前學校教育的現狀:學校沒有針對視覺素養的教育或培訓;教師在授課時只關注對學科專業知識的傳授,并沒有注重對學生視覺素養的培養;教師沒有領會現代教育理念的新要求,沒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合作、互動、創新的理念等。
二、高校美術鑒賞課對學生視覺素養培養的價值
美術鑒賞是一門視覺藝術的課程,對提高學生的視覺感知、視覺解讀、視覺審美判斷、創造與應用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不斷的美術鑒賞活動,人們能夠提高審美趣味,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美術鑒賞對學生視覺素養培養的價值由表及里可分為四個層次。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圖像的視覺感知能力
眾所周知,美術鑒賞是運用視覺感知、視覺經驗和相關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歸類、分析、體驗和評價,從而獲得審美享受的過程。我們對美術作品鑒賞首先要通過直覺、感知,然后再借助眼睛觀看、觀察、感受視覺對象的外在形式,進而完成美術作品形式美和對其意義的直觀感受,最后再把自己的心理因素投入美術鑒賞的過程中。如當我們看到李煥民的《初踏黃金路》,心里會有一種豐收、喜悅、勞動人民獲得解放的感受。這就是在鑒賞美術作品時圖像給我們帶來的直覺與感知的心理感受,這其實就是一種視覺素養,所以在高校美術鑒賞教學中,通過鑒賞中外經典的美術作品能夠提高學生對圖像的視覺感知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視覺素養。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圖像的視覺解讀能力
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視覺解讀指的是鑒賞者以自己的思考和理性判斷能力,對作品形象中所蘊含的意義、思想和境界等進行比較深入的探究與評價,既包括對作品中形象、情境、形式和語言的審美認知,也包括對作品的再創造[1]。在解讀美術作品時,首先要有整體觀看的意識和習慣,以聯系、比較的方式觀看整體中的各個局部和細節;然后直覺地感受圖像所呈現的形似、同構、張力等基本特征;最后可以從材料、肌理、風格和發展脈絡等方面了解圖像的類型,并對圖像加以解讀。因此,高校的美術鑒賞教學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對圖像的視覺解讀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圖像的審美判斷能力
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態度、審美情趣,提升生活品質,是美術課程特有的性質之一。高校美術鑒賞教學就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中外經典美術作品的感知、理解、判斷、交流與評價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視覺審美素養。
(四)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圖像的應用與創造能力
阿恩海姆在他的《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提到:“視覺形象永遠不是對于感性材料的機械復制,而是對現實的一種創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豐富的想象性、創造性、敏銳性的美的形象。”[2]也就是說學生對想象力、創造力的把握并不是復制客觀存在的形象,而是要在一切活動中創造思維。而高校美術鑒賞教學通過對中外經典美術作品的鑒賞,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提高他們對構圖、色彩、造型以及審美思維的認識,為學生創造新的視覺圖像提供牢固的基礎。
三、視覺素養在高校美術鑒賞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一)教學生學會觀看
首先,要有整體觀看的意識和習慣。當我們欣賞某件美術作品時,有時可能會被作品中某個局部或細節所吸引,有時可能又會被作品整體的大氣、布局所感染,不管我們從哪個角度入手觀看,最后都要落實到畫面的整體中。
其次,要運用聯系、比較的方式進行觀看。如當我們鑒賞莫奈的油畫作品《池塘》時,通過分析他的構圖可能會與日本的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的作品《名所江戶百景》相聯系,因為通過對這兩幅作品進行分析會發現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或者說莫奈的這幅作品直接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將莫奈的繪畫作品與印象派其他畫家的美術作品相比較來進行鑒賞。
(二)引導學生學會理解
任何美術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產生的。我們在鑒賞美術作品時既要從文化情境的角度來理解、闡釋美術作品的含義,又要結合具體的美術作品理解和解釋其文化背景,另外,也要學會根據形式和內容解讀美術作品,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這幅作品就是將內容美和形式美二者結合起來的很好例證。畫面的內容主要描繪的是耶穌被出賣前與12個弟子最后一次共進晚餐的場景,畫面中所有焦點都集中在耶穌的頭上,而且后墻與前窗、前景的桌子與弟子的腳都存在著黃金分割的比例,這是形式美法則中比例與尺度的一個很好的驗證。通過以上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視覺解讀能力。
(三)引導學生培養獨立的審美判斷能力
高校美術鑒賞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視覺審美判斷能力提供了牢固的基礎,尤其在鑒賞中外經典的藝術作品中,由于受不同歷史社會文化背景影響,處于不同朝代、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不同作者的審美判斷是趨于多元的。如在西方各時期的藝術領域中,古希臘追求理想美;古羅馬追求實用美;歐洲中世紀推崇封建神學,形式比較呆板、古怪、不和諧等。不同的時期藝術作品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判斷,教師應該學會在美術鑒賞教學中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學會批判這些藝術作品,倡導以一種開放、包容的理念和多角度、多層次的審美標準來鑒賞這些美術作品,以提高學生的視覺審美判斷能力。
(四)培養學生表達與創造圖像的能力
高校美術鑒賞課要求學生能夠以自己的觀點運用一種或多種方法來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某件美術作品,并與他人進行交流。在其表達的過程中,也不排除運用創作圖像的方式來闡釋對某件作品的理解。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動手、勤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圖像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筆者在探究的過程中,提出通過開發學生表達圖像的能力及創造圖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視覺素養。
首先,開發學生表達圖像的能力。可以通過讓每位同學充當一次“小先生”,講解一個五分鐘的課前欣賞,如欣賞一幅名畫或一位名家,然后讓其他同學用文字或圖形表達對這位名家或名作的評價。通過調查發現,學生親自查閱視覺資料到講臺上做課前欣賞能極大地提高他們表達美術圖像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視覺素養。
其次,開發學生創造圖像的能力。可以在借鑒經典美術作品的基礎上通過大腦對原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圖像,也可以通過美術鑒賞課與繪畫相結合的方式來有效提高學生創造圖像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高校美術鑒賞教學中如果要提高學生的視覺素養水平,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觀看,即通過整體的觀看方式和運用聯系、比較的方式進行觀看;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即在文化情境及形式與內容之中解讀美術作品;更要引導學生培養獨立的審美判斷能力;最后也要學會培養學生表達與創造圖像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視覺素養。
參考文獻:
[1]錢初熹.美術鑒賞及其教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109.
[2]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作者單位:
青島黃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