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貴
摘要: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愛玩的性格特點,他們的有意注意時間短,卻更多地關注一些“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玩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而小學生的學習卻滲透在了有趣的游戲活動之中,每個學生不僅是游戲的參與者,也是學習的小主人。根據小學生的性格年齡特點及實際需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從數學著眼,從游戲入手,采用多種多樣的游戲活動來輔助教學,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斷獲得小學教學中成功有趣的學習體驗,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多方面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充實小學生的游戲生活,而且還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同時還能豐富他們的思維,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培養創新能力。由此可見,數學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關鍵詞:數學游戲;學習興趣;積極性;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64-002
一、小學數學游戲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從他的“活動理論”出發,為游戲教學奠定了哲學基礎,杜威提倡的活動課程非常重視兒童的游戲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他強調兒童“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讓學生在主動作業中學習知識,主動作業包括游戲、競技等方式,這些都是使兒童有機會從事各種調動他們自然沖動的活動,最適合于表現兒童各種自主傾向,最容易成為兒童所喜歡的事情,游戲教學法作為一種活動教學法,活動課程的理論為游戲教學法提供了依據。
小學是學生真正接觸數學的初級階段,根據這個階段的學生的性格特點,可以知道他們是處于具有強烈求知欲、不穩定性和好玩的特點,而初學數學,這一學科有很多的知識點是比較無趣和抽象的,怎么好好引導和利用他們這一時期的性格特點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為他們的求知欲強,容易促使他們在課堂上被別的事物分散了上課的注意力,而出現了穩定性不強這一特點。穩定性不強,也就是說他們是活潑好動的、愛玩的,要期盼他們在短時間內改變或者成熟起來那是不現實的,那么針對這些的性格特點,加以利用和引導才是上上之策。“游戲”是這個年紀的學生聽到就能令大腦皮層興奮的詞語,也是他們所關心和熱愛的活動,通過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教學游戲的創設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消除學生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審美疲勞,走出“厭學”的心理誤區,科學的調控上課的程序和效果是必要之舉。正確而適當地采用游戲教學,既能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率,也能全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游戲是可以促使左右腦均衡發展的活動之一,它可以使大腦皮層始終處于一個興奮的狀態,讓學生思維活躍,學習自然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年齡小,往往難以理解,學起來就常會感到枯燥無味,而游戲教學法就是可以把一些枯燥無味的知識通過游戲的方法,讓學生們主動地學習掌握。數學學習如果能夠做到教學和游戲結合,就能使課堂學習生動有趣,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而且在游戲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也能夠使得數學的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游戲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時機
游戲活動大都是在整個教學環節中預設好的,游戲時要結合教學目標來選擇游戲的最佳時機。
1.課前運用,調動學生的熱情
教師為了能將學生的注意有效的轉移到課堂中來,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在課堂開始階段常常開展小游戲以調動學生的情緒,為一堂課的正式進行作好準備。
2.課中運用,促進新知吸收
游戲教學有助于把教學過程與學生在游戲中的情感體驗結合在一起,教學任務和內容通過多樣化的游戲活動表現出來,就為他們吸收新知識,發揮特長和潛在表現力提供了條件。教師精心設計與教學內容密切配合的游戲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突破重點和難點。
3.課后運用,延伸提高
一堂結構合理的課有感知、理解、運用、延伸等幾個主要環節。延伸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學表明,臨下課前5分鐘左右學生較易疲勞,注意力分散。為了使學生始終保持飽滿的情緒,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競賽類游戲。
三、數學游戲教學法的優點
1.數學游戲教學有助于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俗話說,玩是小學生的天性,他們具有好動、愛玩、好奇的特點,而游戲卻是小學生十分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陳鶴琴先生就提出過“寓教育于游戲之中”這一著名的教學原則。其實,小學生在課堂上不可能每一分每一秒都會全神貫注,即使作為成年的我們也很難做得到。尤其是對于一些比較抽象、學起來還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就更難做到集中精力了。而如果在教學中開展一些好玩的數學游戲活動,就可以使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上數學,從而使他們能夠自覺的去學習數學知識。這樣不僅可以讓小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而且還更好地掌握到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例如我在教學“4的認識”時,可以設計一個“游公園”的游戲。課件展示,帶領同學們進入公園,用投影儀出示公園里的各種動物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從這些動物里找出數量“4”,這時學生可能會找出很多。比如動物有四只腳;又如:1只熊貓有2只耳朵,2只熊貓有4只耳朵等等。這樣不僅使小學生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學習中去,而且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到訓練和培養。由此可見,數學游戲是激發小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教師要將數學游戲適當安排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喜歡學數學。
2.數學游戲教學有助于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一輪課程改革也要求我們“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小學生隨意性較強,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積極性不高,通過數學游戲,可以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還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熟悉”時,課前開展一個“對號入座”的游戲。首先,從20到90給每個學生編上號,并讓學生牢記。然后課前五分鐘由老師提問,學生“對號入座”。比如說老師問:“二個‘10和三個‘1組成的數是多少?”則23號學生站起往返答:“我在這,二個‘10和三個‘1組成的數是23?!边@樣,學生就要認真聽,仔細想。老師還可以提出更多的問題,讓學生多開動腦筋,如:“23和25中間的數是幾?”、“36后面的1個數是幾?前面1個數是幾?”、“56減14是幾?”、“和76相鄰的數是誰和誰?”等等。其實每個小學生都有一種表現欲,都希望老師說的數是他,能在同學中表現一下。因此,每當老師提問時,學生都能積極的動腦想,即使有錯誤,學生也能馬上看出來。這樣不僅把握了所學的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
3.數學游戲教學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團結合作的精神
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低年級的小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很差,他們往往只顧個人的學習,沒有集體榮譽感,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而數學游戲教學卻能夠培養同學們的合作精神,能夠使他們在活動中愉快的合作,從而完成任務。因此數學游戲教學必須遵循合作性原則,也就是說,游戲教學能夠培養同學們的合作精神,提高他們的協作能力。游戲教學方法很多時候都是以競賽活動的形式出現的,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各個組來進行競賽。而對于整個組來說,它不僅僅是依靠個人的力量,而是需要整個組全體同學的共同努力,充分發揮他們的協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才能夠完成任務。如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多采用這種活動的游戲教學,不但有利于小學生個體能力的發展,而且還能夠培養同學們的合作精神,提高他們的協作能力。
例如在學完“10以內數的加法”后,采用“接力賽”游戲來幫助小學生鞏固“10以內數的加法”,同時還培養了小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游戲中,可以把全班同學分成8組,每組8人,把算式寫在8張紙上,每張紙上寫8道題,由老師說開始,從后向前傳,每人寫一道題,哪一組寫得又對又快,哪一組就奪得了這次接力賽的冠軍。在游戲中,同學們都活躍起來了,每個小學生都認真地做題,生怕自己做錯了會影響整個組奪取冠軍的機會。同學們通過這個游戲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在小學課堂中利用這種游戲教學的形式,使同學們的團結協作的意識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整個動手操作的活動中使學生感到并不是每一件事情單靠自己個人的努力就可以解決的,還需要同學之間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小學課堂中采用游戲教學的形式有助于培養小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4.數學游戲教學有助于發展小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精神
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還不夠成熟,所掌握的知識也是十分淺顯的,因此他們具有潛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于他們的思維不受一些淵博的知識的限制,所以他們敢于大膽的去想象,想象能力當然會十分的豐富了。前蘇聯心理學家列昂捷夫指出:“游戲是顯示兒童智力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這種形式中兒童可以認識和學習周圍世界,并為顯示出個人的積極性而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在某些游戲中兒童表現出思維敏捷并富有首創精神”。因此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在幼兒園優秀教案數學課堂中設計多種形式的游戲活動,可以給小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以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且能夠進一步培養他們敏銳的觀察力,提高他們的聰明才智,從而有助于發展小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例如在一個探究題中:把36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有多少種拼法?它們的周長各是多少?有什么規律?活動時,學生們獨立思考后,有的用方格紙拼,有的畫圖拼,有的憑借想象拼,通過同學們的不懈努力,最終找出了許多不同的拼法及其規律,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
在創設游戲的時候,必須要根據課程實際“量身定做”,老師要注意其中的取舍,對于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能力的部分采取保留,而對于的部分則應在課堂教學中舍去,取而代之的是引導學生遷移到課程的教學內容當中去思考,從而形成教學。游戲結束后,要及時地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總結并互相交流意見,從而形成在玩樂時亦能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娛樂性。遷移性思維的培養是很重要的,是日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構成的基礎,如果忽視了這一點,游戲也只能單純的成為游戲,無法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為了讓學生能仿佛置身于真實的場景中去學習。在游戲的創設中也應注意角色的應用,如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時,老師可以按照班級人數設計運算小卡紙,在課堂上分發卡紙上有不同的運算算式,但是只有兩個的運算結果是一樣的,讓學生們依次上臺念出算式如:“36+64就是我,我就是100,你們誰是我的雙胞胎?”臺下另外一個運算結果相同的同學這時候就可以站起來大聲說:“22+88就是我,我也是100,我是你的雙胞胎。”通過這樣一個“數字雙胞胎”的小游戲,既讓學生學到了課程要求的知識與技能,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鞏固了他們的友誼。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恰當地利用多種形式的數學游戲活動,使這些教學內容融于游戲之中的教學形式更貼近孩子們的心,給小學生帶來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了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能夠主動去學習,發展了小學生的智力,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合作的精神,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游戲教學不僅是小學生渴望的、教師追求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現代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手段,它不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還在其他課程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志勇.教與學研究,小學數學教育
[2]吳也顯.小學游戲數學論,江西教育出版社
[3]王偉成.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