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巖
摘 要:文章基于山西省圖書館的館藏地方文獻資源,思考了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地方文獻閱讀推廣的價值及途徑,在文獻、受眾群體、文旅融合等方面探討了相應的閱讀推廣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9-0007-03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閱讀推廣策略;中小學生
閱讀推廣是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作為地方文獻資源的主要保存者和傳播者,公共圖書館肩負著推廣地方文獻的重要歷史使命。因此,提升服務水平和提供深層次、高質量、精準化的服務是公共圖書館,特別是省級公共圖書館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 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地方文獻閱讀推廣的價值
1.1 山西省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概述
地方文獻記載了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山川、河流、人物、習俗、氣候、物產等情況,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信息價值、研究價值的知識載體[1],在中小學生教育方面的作用無可比擬。山西省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藏量豐富、形式多樣,其館藏30余萬冊古籍中就含有大量珍貴的地方文獻資料,如《佛說北斗七星經》《山西通志》《退想齋日記》等。在山西省圖書館的館藏民國文獻中,山西革命根據地相關的文獻有1,000余冊,主要是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山西省境內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各根據地出版的文獻,是讀者了解和學習紅色文化的重要資料。山西省圖書館不僅收藏了清末、民國時期山西省內產生的各種非圖書資料10,000余冊(件),包括各種老照片、老地圖、老唱片,以及各類證照、契約、布告、招貼畫、海報、手稿等,還收藏了1949年以后山西省內出版的地方志、專業志、文史資料、黨史資料、家譜、年鑒等圖書40,000冊,期刊300余種,報紙近90種。另外,山西省圖書館自建了地方特色資源數據庫,收錄了大量名人、家譜、紅色革命文化、山西戲劇等資料,促進了專題文獻的整理、開發和利用。
1.2 公共圖書館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地方文獻閱讀推廣的意義
1.2.1 履行社會教育、文化傳承職能。公共圖書館肩負著社會教育職能,閱讀推廣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文化教育支持工作,旨在提高人的閱讀興趣和引導人養成終身受用的閱讀習慣,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地方文獻記載了各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地域性、資料性等特征,是研究地方歷史的原始資料,能夠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決策依據,有利于各地特色文化的傳承與推廣[1]。地方文獻的特征及作用決定了其在公共圖書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開展地方文獻推廣工作是公共圖書館履行社會教育、文化傳承職能的重要體現。
1.2.2 增強中小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培養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公共圖書館積極面向中小學生推廣地方文獻是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文化、培養少兒愛鄉愛國情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方式。公共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閱讀推廣活動可以幫助中小學生了解地域文化和各地的人文環境,使他們通過了解地方人群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步形成正確的鄉土觀念,增強民族凝聚力[1]。
1.2.3 提升中小學生的信息素養。在圖書館學理論的指導下,公共圖書館的文獻采訪、分編、整理、開發、利用、研究工作自成體系、科學嚴謹,極大地提高了讀者獲取信息的效率。公共圖書館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的專業化地方文獻閱讀推廣活動運用大量圖書館學相關理論,能夠在推廣地方文獻的同時,提升中小學生的信息素養信及獲取目標文獻的能力。
1.2.4 對未成年人最深切的人文關懷。王余光教授提出,閱讀傳統經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還是為了一個悠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它同時也是尋求一個完善、獨立的自我與品格的最好途徑。徐雁教授提出,人類只有通過博覽深思、學以致用,才能由閱讀到“悅讀”,在理解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理性、文化理性和科學理性的指引,將社會建設得更加富足、更加文雅和更加美好,并在人性尊嚴的不斷提升中,進一步去追求“詩意棲居”的理想境界[2]。公共圖書館面向中小學生推廣地方文獻,不僅有利于傳承與發揚地方文化,還有利于深化鄉邦情誼、家國情懷。
2 文獻視角下的地方文獻推廣策略
2.1 發揮地方文獻價值,開展專題化的閱讀推廣活動
山西省圖書館館藏的1949年之后出版的地方文獻共計25,000余種,40,000冊,包含地方史志、名人資料、家譜資料、特種文獻、紅色革命文獻、山西戲劇、山西文化旅游資料、晉商文化、關公文化、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專題特色文獻。山西省圖書館在專題化征集、陳列、整理、研究等專題文獻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陸續在其地方文獻閱覽室內增設了傅山專題、閻錫山專題、考古專題、村志專題、家譜專題等專題文獻書架,并于傳統節假日及“世界讀書日”利用室內小展架開展了多次專題推介展覽活動,對家譜類文獻進行了深度整理和宣傳。筆者認為,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地方文獻閱讀推廣應以明確的主題開展相關活動,并根據中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分層分級、循序漸進地推廣地方文獻。在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中,地方志是記述地方古今各個方面情況的科學文獻,既是概括一地自然和社會發展過程的地方史地書,又是匯集一方基本知識和系統資料的地方百科全書[3]。山西省圖書館的地方史志專題文獻匯集了三晉方志與相關史書資料,從各個方面、多個角度展現了三晉大地歷史的發展變遷與成就,能夠填補學校教育的空白,增長中小學生的見聞,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2 發掘地方文獻特色,不斷豐富地方文獻資源
2.2.1 以獨特的資源優勢參與課程開發工作。《山西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設置方案(試行)》指出,地方課程開發與管理的目標為全面貫徹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建立和完善山西省地方課程體系和管理機制;加強課程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不斷優化義務教育課程結構;推動全省基礎教育課程研究、課程管理和課程開發隊伍的建設,提高地方課程管理與課程開發的能力。山西省圖書館應與相關教育部門合作,以獨特的資源優勢參與地方課程的開發工作,共同編撰科學嚴謹的地方課程教材,實現對館藏地方文獻的深度開發利用。
2.2.2 與省外作家、出版社共建共享地方文獻資源。中小學生群體的年齡跨度較大,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需求各不相同,山西省圖書館現藏的地方文獻資源大多不適合低年齡段的學生閱讀。筆者認為,造成該問題的原因不僅在于山西省圖書館的采購經費不足,還在于山西省內出版的少兒讀物數量較少。山西省圖書館應積極與省外的出版社、知名作家合作,共建共享地方文獻資源,為廣大少年兒童提供更多優質的本土文化讀物。
3 受眾群體、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地方文獻推廣策略
3.1 受眾群體視角下的地方文獻推廣策略
3.1.1 地方文獻進校園。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建設特色校園成為中小學校的發展方向,社會力量開始積極與學校合作,開展民樂進校園、排球進校園、非遺文化進校園等進校園活動。公共圖書館應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針對中小學生的閱讀需求,策劃活動方案,推動地方文獻進校園。
3.1.2 地方文獻進社區。社區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內的各種活動都可能對每一個社區成員,尤其是對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4]。公共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進社區活動能夠為中小學生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接受地方特色文化。公共圖書館應重視社區地方文獻閱讀推廣工作,與社區圖書館、社區服務站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開展相關閱讀推廣活動。
3.2 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地方文獻推廣策略
目前,我國的文化與旅游業不斷融合發展,山西省不僅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文物資源,還擁有充滿歷史紀念意義的旅游資源。2020年8月11日,“游山西·讀歷史”活動啟動儀式在大同云岡石窟景區隆重舉行。2020年11月5日至11月10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游山西·讀歷史”展覽亮相人文展區,集中展示了山西省的形象、文化及創新成果,使觀眾充分領略了三晉文化的獨特魅力。山西省圖書館館藏的地方文獻資源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體系,旅游專題文獻資源豐富、分類明確,山西省圖書館會定期在網站、微博等平臺推介黃河文化變遷史、長城軍事斗爭史等文獻資料。筆者認為,山西省圖書館可與教育機構、學校合作,開展以“游家鄉,讀故事”為主題的閱讀推廣活動,鼓勵中小學生閱讀具有家鄉特色的書籍、利用節假日體驗家鄉的風土人情,并評選出“游閱小達人”,吸引更多中小學生參與活動。
4 結語
公共圖書館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地方文獻閱讀推廣工作,一定要規范嚴謹,符合法治化、專業化、學術化的要求,館員不僅要有專業的態度,還要學習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在專家引領、團隊協作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教育、文化事業[5]。公共圖書館應秉持學術精神,精挑細選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文獻資源,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客觀評價閱讀推廣活動的效果,不斷創新閱讀推廣方式,推動全民閱讀工作的持續開展。
參考文獻:
[1] 王以儉,廖曉飛.地方文獻與閱讀推廣[M].北京:朝華出版社,2020.
[2] 徐雁.全民閱讀推廣手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3] 駱偉.地方文獻學概論[M].澳門:澳門文獻信息學會,2008:78.
[4] 樂善耀.學習型家庭:共同學習 一起成長[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187-192.
[5] 蔡迎春,金歡.圖書館閱讀推廣案例賞析[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123-134.
(編校:馮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