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硯霞
【摘要】近年來,微信在我國迅速發展和普及,給學校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應善于通過新型的網絡交流工具結合實際,博采眾長,解決教學問題。
【關鍵詞】微信群;小學;班主任工作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這句話精辟地闡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的依存關系。而如今聊微信、刷朋友圈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建立班級微信群不僅方便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班級為單位,更能及時、便捷地架起家校聯系橋梁,從而促進良好班風、學風的構建,助推班主任工作。
一、微信群助推溫馨集體建設
在微信中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方式傳情達意,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功能,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提高班級的凝聚力。
1.溫馨傳遞,讓人際關系更融洽
每逢佳節,教師、家長、學生都會在群內互相祝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樣不僅溫暖你我,還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當學生生病時,教師一聲聲同理心的問候,傳承愛心教育;一張張靈動的照片,是學生們成長的印記;學生在學校的每一項活動、每一次經歷,教師的每一節公開課,都是師生成長過程中的珍貴記憶……家長無法到學校跟拍學生的學校生活,而教師的隨手一拍則給學生的“成長檔案”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特別是到勞動基地進行社會實踐時,學生第一次離開家,獨立生活,很多家長都是牽腸掛肚,而這些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照片都是彌足珍貴。教師可把這些照片發到班級微信群,成為師生、教師與家長間感情的紐帶,讓人際關系更融洽。
2.精神引領,傳遞成長正能量
把班級微信群成為信息發布窗口,加強正能量的宣傳力度,營造正確的輿論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二孩的到來,有的獨生子女心中或多或少有些想法。筆者經過家長本人的同意,有意將非獨生子女的家長留言與有關照片發到班級微信群:小茵媽媽在曬娃:“每次出行,大姐姐都像個‘小媽媽,推著行李,拉著弟妹。這方面贊一個,有了她我也省了不少心”。這既表揚了小茵,也給那些有思想動向的學生一個正確的指導。又如,筆者班小偉的爸爸媽媽在外地工作,他與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外婆的眼睛失明。節假日里,小偉都會牽著外婆出門散步,而且每天放學回家,都準時喂外婆吃藥。“一石激起千層浪”,筆者經過小偉和其外婆的同意,把小偉這些事跡材料放到班級群里,感動了所有的家長與學生。水到渠成,筆者便進行“感恩于心,報恩于行”的班隊活動,把教育效果達到最大化。筆者把優秀作業圖片、班級榮譽、比賽證書、參賽場景、公開課照片、學生發表的文章……發到群里,營造“爭先創優”氛圍。不僅如此,為了全面展示班級學生的面貌,筆者推出了“看見·每一個”欄目,默默無聞的盡責組長、背誦能手、美德少年、才藝少年、活力少年、智慧少年……他們有的成績上并不出色,有的還調皮搗蛋,但是只要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就會在微信群里的發專欄介紹。家長們通過不同角度去認識班級里的學生,能從不同方面去欣賞孩子,讓班級人人都精彩、個個有特點,從而增強學生們辨別是非的能力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3.微信牽頭,引領班級閱讀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愛上閱讀,但買些什么書,心中卻沒有清單。于是,筆者在家長群里把書單推薦給家長,讓家長心中有數!如,《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條人生經驗》《英國兒童十大宣言》等,我們都可以通過微信群把這些有用的知識傳遞出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如,遇到有學生不想讀書,可以鏈接一些美文,如,“我們為什么要讀書”“不要做趴在窗戶上的蒼蠅”等,這些都是學生們的心靈雞湯。換種方式教育學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讀書觀。
二、微信小課堂,網上助教更高效
通過微信,分享學習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分享學習經驗和成果,讓學生們博采眾長,同時實現網上助教,促進教師的減負與學生的增效。
對于學生們的作業,大多數家長想輔導但不知從何入手。有時候學生生病了,缺課了,家長心里著急怕落下課,怎么辦呢?于是,筆者把上課的課件照片、上課生成的黑板筆記拍照發到微信群里,學生回到家還如同身處課堂,家長也能根據照片資料了解到課堂的學習情況,對學校的教育更加放心。到了小學六年級,圓柱、圓錐的體積、表面積等,學生必須牢記的一些概念、公式、思維方法,很多知識是書本沒有的。于是,筆者提煉知識,并發在微信上,讓家長督促學生背,第二天回來教師抽查,反饋結果。這樣一來,家長們一目了然,心中有數,發揮家長的“助教”作用,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學效率。有位家長對此項做法是這樣評價的:“作為一名家長,我們離開學校已經十多年,現在的學習和我們小時候的有天壤之別,有時我們會對現下的教育不知所措。有了微信群,給我們家長指明了方向。”另外,筆者還會把易錯題易錯原因、特殊題的題型以及解題思路拍成照片或錄像詳盡告知家長,讓有條件的家長對學生進行輔導。
三、家校攜手,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奉獻智慧
在微信群里,筆者經常與家長們共同針對現在家教的熱點與難點展開討論,家長們各抒已見,共謀良策,為孩子的健康與快樂成長奉獻智慧,成為一個永不落幕的家長會。
有一次,一個家長說:“自己的女兒本來性格活潑、開朗、懂禮貌,有一天邀請了一個同學回家做客。本來很開心,但是見到媽媽,對同學又是夾菜,又是噓寒問暖的,她便覺得自己受冷落了,覺得媽媽愛別人勝過愛自己,于是很不開心。無論怎么對她講道理、哄她都不行。”其他家長見狀馬上支招,有的說:“給她講故事,告訴她我國是個禮儀之邦,這是待客之道。”有的說:“讓她換位思維,讓其他學生邀請她到家里做客,感受一下別人是怎樣招待她的。”家長支招,令難題迎刃而解。去年,團省委發動對“南粵最美少年”點贊的事情上,很多家長不了解點贊背后的真正意義,對此頗有微言。但其中一個家長卻發表了這樣的感言:“我經常給別的孩子點贊的時候,都會看下這些孩子的成長歷程,感覺很多孩子真的超棒,超棒。我覺得我的孩子跟這些孩子比起來需要學習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了。”正所謂:“高手在民間。”這位家長的一席話,令其他家長茅塞頓開,恍然大悟,紛紛自覺學習、點贊,不僅為選出真正的“最美少年”投下最神圣的一票,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眾人拾柴火焰高”,家長們群策群力,目的只有一個:教育好我們的孩子。
微信時代,班主任要與時俱進,敢用微信、善用微信。但這一新鮮事物的出現,也讓我們遇到許多從未遇到過的情況與問題,我們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學會研究、善于反思、敢于創新、不斷積累,總結出成功與失敗的教訓,為教育教學開創一片新天地。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