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旖旎 劉 洋
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是一個價值觀與方法論的熔鑄過程。“新聞編輯”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資源,對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意義,培養什么樣的新聞工作者、怎樣培養未來能勝任媒體融合時代下新聞工作者、為誰培養新聞工作者是本課程研究課程思政的根本問題。
基于當前思政教學的需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課程思政的基點,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新聞編輯業務培養有機融合,培養全媒體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在我國新聞實踐活動中起著行為準則的作用,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發展的理論基礎。作為新聞專業領域的重要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思想內核貫穿新聞傳播專業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體系上,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主線,為學生勾勒框架清晰的思維導圖,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新聞編輯的業務內容、工作性質,微觀上學習新聞稿件的選擇與修改、標題制作、圖片編輯、版面設計、多媒體編輯,引導學生如何在媒體融合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正確的政治立場,進行策劃、采訪、拍攝、寫作、編輯,培養學生新聞編輯的基本素養與專業能力。
結合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編輯新趨勢,要求學生緊跟傳媒實踐的快速發展,掌握扎實的新聞傳播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圍繞媒體關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獲得者、新中國成立70周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抗疫”等焦點案例、熱門話題,嵌入思政元素,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學生在打造“四全媒體”下,成為新時代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兼備的新聞人才。
2018年9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意見。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要努力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新聞傳播育人體系,引導新聞學子樹立正確的國家觀、人民觀和傳播觀,推動學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培養適應媒體深度融合的全媒體新聞工作者。
根據新聞編輯的課程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征和全媒體環境的時代特征,新聞編輯的主要職責決定了這門課的重要性和實踐性,尤其是自媒體和公民記者大行其道的當下,新聞編輯的道德素養和專業能力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發揮的效用越發明顯。新聞編輯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關,這就決定了把關人必須具備優良的政治思想素養,強化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塑造健全品格和職業道德、深化實踐探索和增強“四力”,并將其貫穿新聞實務教學的全過程。
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課程思政的指針,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構建一個“三維閉合式”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實現三全育人。

圖1 “三維閉合式”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通過引入與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目標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并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將思政目標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的浸潤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面落實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48字方針的要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四力”的要求,實現課程思政同向而行,達到協同效應。
兼顧新聞專業教育和課程思政價值引領,建設新聞編輯案例庫,以焦點案例為切入點,結合本地獨特的新聞資源,搭建線上線下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包括課前導讀(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考核標準),文本資源(包括電子教案、電子課件、單元測試),活動資源(包括在線答疑、試題庫、微視頻),調查問卷。如,創建“百年黨史”“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代楷模張富清”“戰疫”“一帶一路”等媒體融合時代新聞編輯線上案例庫,并制作成二維碼,探索技術人文融合的課程教學模式。激勵學生汲取榜樣的精神力量,擔當新時代的使命。
課程模擬融媒體新聞中心的組織架構進行新聞編輯業務實訓,基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的重要論述構建虛擬仿真教學情境,通過課內研習與課外實訓雙輪驅動,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思政融媒體載體,打造課程思政雙輪驅動。
打破學科專業壁壘,融入多媒體技術賦能文科教學,將最新的新聞報道案例制作成二維碼,學生隨時可以通過掃描獲取鏈接自主學習,借助社交媒體進行網絡交流,實現課堂教學雙屏互動。
以自制微視頻《老師開講了——30秒帶你走進課堂》,導入教學目標,并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案例分析,配以知識鏈接拓寬學生的視野,課后借助新媒體平臺分享學習成果,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反饋和學習效果,構筑課前課后雙向延伸。
課程思政不能局限于課堂空間,要將思政教育與專業實踐相結合,使專業教育緊密結合黨和國家發展大局,同時滿足社會精神文化需求。這就要求類似于“新聞編輯”這樣的課程要把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與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相聯系,與受眾對社會精神文化的需求相銜接,才能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按照全媒體時代下媒體運營模式,構建一個虛擬仿真的教學情境,以成果導向教育為理念,組織學生成立“青年編輯部”,按照編輯部的架構進行實踐訓練,明確每位學生在編輯部的職責,模擬現實編輯部的工作流程,進行新聞編輯工作,深化對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在學習“新聞編輯人員的素養與能力”時,請學生搜集鄒韜奮、范長江、白巖松等新、老一輩新聞人的故事,學習優秀記者求真務實、勇于探索等可貴品質,使學生了解新聞編輯人員應具備的素養和能力,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
結合“新聞編輯”的課程特色,通過課前3分鐘新聞沙龍,課中全面實施案例教學法,課后及時進行案例展示分享。如進行“我為家鄉代言”實訓,學生通過介紹家鄉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還感受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使學生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在新聞編輯課程的教學中,通過社會實踐,引導學生觸摸社會脈搏,了解中國國情,彰顯新聞編輯課程的深度、廣度的同時,為課程注入溫度。結合湖北省抗擊疫情的現實,繪制課程思政路線圖(圖2)。設定“致敬抗疫英雄”報道主題,組織學生挖掘身邊抗疫英雄事跡,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彰顯人文關懷,運用報紙、廣播、電視臺傳統媒體和微信、H5、數據新聞等新興媒體的形式,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學生不僅理解了在媒體融合時代下新聞編輯人員的素養與能力,還增強了家國情懷,牢固樹立生命意識和感恩教育。

圖2 課程思政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