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廣娟,趙美微, 彭紅麗, 塔 莉
(河北環境工程學院生態學系,河北 秦皇島 066000)
作為立德樹人理念的體現和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于人才培養體系各環節的具體途徑和載體,課程思政近年來已成為國內教育改革的熱點,深入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1,2]。這意味著單純向學生傳授知識與實踐技能而輕視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為是不可行的,全體教師都應承擔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認真挖掘各課程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課堂成為知識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臺,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有機融合[3,4]。
河北環境工程學院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目前是河北省一流專業建設點,《環境土壤學》課程是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河北省一流線下課程。在“新工科”建設和課程思政背景下,“環境土壤學”教學團隊在人才培養中以OBE理念重構課程體系,進行教學設計;同時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中心環節,將教書育人作為責任使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重要作用。
2019年10月,《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指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讓課程優起來、教師強起來、學生忙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構建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5]。建設一流本科課程是高校教師的責任,建設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構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更是高校教師的使命[6]。通過巧妙設計課堂教學內容,讓同學們喜歡《環境土壤學》這門課,熱愛環境生態工程專業,希望喚醒學生一生對學習的熱愛,也希望為他們步入社會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做好準備,達到“強藝-育人-入心”的課程思政目標。
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是應用型大學發展的永恒任務,是培養綜合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7]。立德樹人是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的生命線,課程思政是將這一生命線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有效途徑,可以構建起一套價值引領與專業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因此,課程思政是一流專業建設的需要,是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需要,能夠確保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8]。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只有把一流課程建設好了,一流專業建設才有底氣,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的建設才有保障,一流課程和一流專業是根基[9,10]。同時,新的時代也賦予一流課程全新的教學理念和發展方向。《環境土壤學》教學團隊在課程建設中始終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努力構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
新工科建設旨在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體系,建成工程教育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11]。形成新工科建設的中國特色,需要履行好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要求,回答好培養什么人這一教育的首要問題,新工科人才首先需要有家國情懷[12]。“環境土壤學”課程團隊以環境生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明確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總結梳理《環境土壤學》課程的教學文件,修訂教學大綱,緊跟新時代發展要求,優化知識結構,設置滿足“新工業”產業需求的培養目標,增強課程內容的親和力,堅持以“創新驅動”為核心,抓住環境土壤學背后的深層問題,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切入,深入挖掘環境土壤學課程中蘊含的精髓,將課程知識點內容與思政教育范疇有機結合,找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和“閃光點”, 培養學生弘揚愛國精神,追求極致的專業精神,服務土壤污染修復行業的強烈要求,凸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新工科教育改革的“中國特色”。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沒有一流課程,其功能就等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在“思政”,沒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課程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從而導致課程教學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之間的割裂甚至沖突[13]。教學大綱是教學的方向,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根本依據,因此在《環境土壤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首先以教學大綱為著力點,以環境生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即土壤污染修復方向為切入點,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制定教學目標多元化,體現環境生態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塑造專業精神品質、培養專業核心素養的課程育人大綱。知識目標強調培養學生理解環境土壤學基本理論和方法,學會應用土壤學理論和方法解決自然資源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區域治理、資源利用和保護、農業持續發展等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術。能力目標強調培養學生能夠利用環境土壤學前沿技術與方法參與解決資源與環境領域重大問題。素養目標強調培養學生愛土護土、合理用土意識,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思路,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強化環保責任意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以環境生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依據新修訂的《環境土壤學》課程教學大綱,以體現時代特性的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為突破口,以主流價值觀引領為抓手,將專業知識點內容與思政教育范疇有效融合,將理論教學與經典案例、土壤熱點問題、生態問題、土壤污染歷史事件、生活實例、黨和國家當前的大政方針等有機結合,列出《環境土壤學》課程思政元素及融入點,建設“環境土壤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不斷充實和豐富課程內涵,使《環境土壤學》課堂成為思想碰撞和知識交流的平臺。如在介紹土壤的重要性與功能時,課程組會圍繞每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題,如“健康土壤帶來健康生活”“愛護土壤從腳下做起”“成為土壤污染的解決者”“防止土壤侵蝕,拯救人類未來”“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土壤多樣性”,再結合國家發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及《土壤污染防治法》進行講述,意在讓同學提升土壤對食品安全、生態系統基本功能等重要性的認識與關注,思考從技術上如何改良修復土壤,讓同學們認識關愛地球要從土地開始、要從土壤健康開始,健康的土壤才能為地球帶來各種好處;而土壤侵蝕將導致土壤功能的喪失,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關鍵在于保護土壤;每位同學均應致力于主動改善土壤健康,從而提高人們對維護健康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甘愿做地球的醫生與衛士。又如介紹土壤性質與養分時,課程組適時以“嫦娥五號”帶回地球的月壤為例,說明月壤和正常土壤的區別及月壤的優勢,讓同學們認識到科技強盛是國家發展的支撐力量,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成為棟梁之材而造福人民,由此倍增自身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責任擔當,將其轉化成奮發圖強鉆研專業知識、刻苦學習的動力。
教學案例資源是專業課程教學不可缺少的資源,案例資源的數量與質量決定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優劣[14]。《環境土壤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如表1所示。

表1 《環境土壤學》課程思政案例庫
課程是專業教學的支撐和關鍵,在《環境土壤學》課程思政教改中,將OBE教育模式結合PBL教學法,根據土壤修復行業能力需求構建應用型特色課程體系,在原有知識、能力目標基礎上,融入“美麗中國”“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體現時代精神的內容,打造優質的教學平臺,彰顯課程的育人價值。在講授我國土壤主要類型及特性時,以專題形式講述時代楷模-塞罕壩林場創造人間綠色奇跡的動人故事,講述他們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造出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激發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讓同學們深刻理解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忠于使命、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培養同學弘揚塞罕壩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堅定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理想,做有擔當、有作為的時代新人。
此外,從土壤學科的理論和修復實踐教學入手,增加課前思考、課中討論、課后總結內容,讓學生自主思考環境土壤學產生的背景、研究內容及熱點、研究中的不足、未來應重視的研究方向等,加深對課程的理解,明確學習方向。通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思考知識點,提出問題,學生進行回答,教師進行總結點評,使學生系統掌握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基礎上,提高他們的職業素質。在授課過程中,注意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學習模式,實現由知識灌輸向啟發性思考轉變,有效地促進了高等教育由“知識”范式到“能力”范式地轉變。同時,充分利用騰訊課堂、雨課堂、超星學習通、職教云、中國大學MOOC,開展線上、線下學習,增強“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多種方式方法的應用,促進了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實現了教師知識傳授和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統一,有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評價是課程思政改革的導向,是檢驗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主要途徑。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在學生,考核關注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養的提高,考核方式由過去偏重“結果性考核”變革為“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將《環境土壤學》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比例由3∶7調整為5∶5,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其次,考慮課程教學中學生在情感、認知、道德、意志方面的德育提升程度,對班級集體意識、合作精神、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等多個方面納入學生的教學效果評價中,增加理論知識之外的內容在最終成績中的占比,突出對學生素養的考查。另外,在《環境土壤學》理論課的考試中,增加與土壤熱點問題相關的主觀性考題,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逐步建立健全《環境土壤學》“過程性”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對高校育人提出的新要求,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增強政治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是課程思政的靈魂。《環境土壤學》課程思政是新形勢下堅守職業道德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趨勢,通過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 構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將課堂演繹成深刻的人生大課,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標;努力將《環境土壤學》課程打造成承載“立德樹人”使命的“一流課程”,讓《環境土壤學》課堂成為知識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臺,實現培養“民族自豪感、環保責任感和獨立思辨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地球的醫生和衛士”的課程思政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