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惠娥
【摘 要】 初中階段正是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學生在這個階段主見意識較強,而這正是奠定學生初中作文寫作思維的基礎。但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師急于求成,在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時鼓勵學生進行模仿創作,在指導時沒有正確的教學手段,導致學生慢慢養成了抄襲套寫的壞習慣,雖然能夠寫出來較多的文章,但并沒有充分融入自身的真情實感。本文重點分析當前初中語文寫作能力教學現狀,提出如何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寫作能力? 真情實感? 策略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寫作教學時應充分指導學生在作文中講真話,作文應該是學生真實情感流露的主要途徑。然而,現階段寫作訓練時,多數學生仍然在進行抄襲、套寫等方式,內容幾乎是千篇一律,很少寫出自身真情實感。因此,教師應不斷完善教學理念,在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同時,指導學生如何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
一、當前初中語文寫作能力教學現狀
(一)學生無法提起對寫作的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學生的感性思維占據著主要地位,憑靠直覺和經驗進行思考和判斷。在寫作課堂上,教師會留下標題讓學生自由發揮,如果標題能夠引起學生寫作的興趣,那么在寫作時便會十分積極自主;反之,若是標題枯燥無味,那么學生就會降低寫作興趣,影響學生寫作積極性。在當前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多數寫作標題都無法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加上教師沒有科學合理的進行引導,導致學生認為寫作是一項較為無聊的學習項目,最終影響寫作水平,更別提要求學生在作文中寫出自身真情實感了。
(二)沒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雖然多數語文教師重視培養學生寫作技巧,但是其實際應用的效果卻沒有達到預期,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將理論技巧與寫作實踐相結合。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掌握了很多提高學生寫作技巧的教學方法,并且在教學中過于重視培養學生寫作技巧,沒有與寫作實踐相結合,導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空有理論概念,無法正確應用,還是一味的仿寫其他文章內容,導致無法在作文中體驗出自身的真情實感。
寫作的靈感來源于生活,學生在文章中創作出來的內容都是生活中豐富多彩的事物。然而目前教學中教師都是以寫作能力為教學主體,沒有正確引導學生將實際生活相關聯,導致學生無法從生活的角度進行寫作,嚴重影響了文章內涵,這也是學生無法在寫作中流露出真情實感的主要原因。
二、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如何寫出真情實感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實際生活中每一天都會發生不同的事情,有大事也有小事,甚至有些不重要的事情過去了也并未留下一點痕跡,導致學生在寫作時無法找到寫作的靈感。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從而使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情感源泉。例如,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習作題目《寫人要抓住特點》為例,如果讓學生對父母的特點自由發揮,那么學生無非就是絞盡腦汁的想一些父母做過的事情,甚至有些學生會“胡編亂造”一些故事素材,之前的一些真情實感可能已經慢慢淡忘了,導致寫出來的作文讓教師味同嚼蠟。但是,教師正確引導,設立一個周期,將這個周期內父母做過的大事小情全部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在周期結束后將日記中父母做事的特點或者為自己做過哪些事情融入在作文中,此時學生的文章內容已經逐漸顯露出真實情感了。當然,讓學生較為輕松的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絕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達成的,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多記錄多思考的寫作習慣,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生活,而寫作教學也要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夠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好作文。
(二)構建輕松的寫作氛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十分繁重,學習壓力也很大,高強度的學習任務將學生本應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變的沉悶乏味,沒有多余的時間體驗生活,導致在寫作中無法融入真情實感,寫出的文章索然無味。因此,教師可以創設多種教學情境,構建出輕松的寫作氛圍,有效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獲取更多的寫作素材,從而將自身真實情感表達出來。例如,教師在母親節到來之前布置好教學任務,讓學生度過母親節之后,舉辦以“母親節”為主題的作文競賽活動,學生為了贏得比賽,會給母親過一個完美的母親節,從而積累素材,充分準備接下來的比賽。這種方式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寫作,而且寫出來的文章也很優質,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同時,提高自身寫作水平。
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僅僅依靠課堂是無法培養出學生優秀的寫作能力的,語文教師應充分結合實際生活,在生活中培養學生寫作的真情實感,激發學生對寫作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寫出情感豐富的優秀作文。
參考文獻
[1] 謝佳佳.情感教學在初中語文寫作課堂上的應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9(03):4.
[2] 盧友芳.有“新意”亦有“心意”——初中語文作文的情感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23):84.
[3] 張志強.真實生活,寫出真性情——淺析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情感教學[J].課外語文,2015(2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