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8日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選好配強農村黨組織書記,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加強村級權力有效監督。”[1]
紀實片《特別小組》將鏡頭對準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臨江寺村和袁家溝村兩個貧困村的駐村工作小組,講述2020年疫情解封后,他們帶領村民返工復學和脫貧致富的工作過程,從干群關系角度,通過影像呈現農村基層黨組織加強鄉村治理和推進鄉村振興。
在策劃組織階段,我們達到創作上的共識,提出四個要點——以真實為根本、以生活為源頭、以人物為核心、以故事為紐帶,同時也為今后創作鄉村紀實片提供參考經驗。
一、以真實為根本:“是真實的,才是值得的”
紀實片與常見影視劇和綜藝節目等雖都為視聽藝術作品,但有著顯著區別。紀實片以真實為根本來反映事件,展現人物,講究保持生活原始形態。因此,鄉村紀實片必須堅持客觀記錄的風格,如實呈現鄉村生活中的耳聞目睹,不能變更生活進程,更不可隨意編造情節。
《特別小組》前兩部聚焦南充市順慶區兩個貧困山村實現脫貧、走向振興的過程。兩個山村生產生活面貌比較落后,是否在拍攝時有必要對當地面貌做些“篩選”和“美化”呢?
鑒于此,《特別小組》在創作中堅持呈現未經修飾的原生態,記錄當地工作組開展幫扶工作的真實過程。其實鄉村紀實片的魅力,就在于鄉村變遷的真實呈現和居民言行的自然流露,沒有刻意設計與安排。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考察時說:“專程來這里看望大家,就是為了解我國現在的貧困狀態和實際情況。你們得讓我看到真正情況,不看那些不真實的。所以走得遠一點,哪怕看得少一些,是真實的,才是值得的!”[2]
紀實手法多種多樣,紀實理念不斷更新,但紀實片的真實性底線從未改變。
二、以生活為源頭:“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3]鄉村紀實片創作必須以鄉村生活為源頭,內容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要通過樸實和自然的手法如實呈現鄉村生活樣貌,不能是自然主義的再現,要融入創作者對鄉村建設發展的理解和認識,賦予作品較深的內涵和意蘊。
一方面,鄉村紀實片內容要源于生活,因為生活是最好的編劇。創作者必須深入鄉村生活,進行細致的采訪調查,才能獲得豐富的創作素材,這需要對鄉村生活懷有飽滿的熱情和執著的追求,《特別小組》導演孫小茹女士是四川南充籍藝術家,雖長居北京,但有著很深的鄉土情結,一直想找機會了解當前家鄉人民的生活現狀。而攝制這部系列作品成為她和攝制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一次實踐體驗。
為積累素材,攝制組駐村拍攝數月,與采訪對象長時間的相處,淡化了受訪者的鏡頭存在感,駐村工作組成員和村民也逐漸將她們視作自己人,愿意為拍攝提供幫助,攝制組也能及時得到村中大小事的消息。溝通交流拉近了彼此距離,使拍攝工作事半功倍,在前期素材拍攝中較為順利地記錄下了幫扶工作的喜憂歡愁,保存了鄉村生活的鮮活氣息。有豐富故事片創作經驗的孫小茹導演多次感慨道:“從鄉村生活中捕捉記錄下來的這些事情、語言,比故事片中的情節、臺詞要精彩得多。我們編不出來!”①
另一方面,鄉村紀實片內容又要高于生活。面對眾多生活素材,創作者要深入理解和認識,反復醞釀構思,仔細選材,精心提煉,選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素材作為主題表達的載體,尋找最佳角度敲定和深化主題。攝制組一年間拍攝了大量素材,目前已完成提煉精華,備后期剪輯。以第二部為例,關于袁家溝村的影像紀錄,目前已梳理出“復學少年”“留守奶奶”“危房改造”和“水庫人家”四部分素材內容,可以多層面反映駐村工作組的日常工作,呈現不同鄉村印象。
孫小茹導演考慮以“鄉村日記”形式將其串聯成整體,如果創作者對生活沒有獨特深入的認識,就不可能保證作品有獨到的角度與深刻的內涵。可見,創作鄉村紀實片需要有記者一般的眼光,也要具備影視藝術家的思維,要敏銳地捕捉生活,發掘富有價值的事實,還要在記錄和再現生活過程中融入自己的藝術思維,表達自己的思想理念、情感傾向和審美追求。
三、以人物為核心:“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4]
紀實片核心價值仍然是人物。優秀的紀實片多是通過關注人性、人情和人道解析人類生存狀態,探討人生真正價值。鄉村紀實片更要以人物為核心。過往對鄉村變遷的反映多有“見物不見人”的缺陷,如今則要導正為“以人為本”,將影像紀錄中的主要人物立起來,通過記錄人物經歷和遭遇加深人們對鄉村振興事業的認識。
《特別小組》前兩部分別選擇一個駐村工作組作為主要拍攝對象,由三位來自不同幫扶單位的黨員干部組成。對他們工作活動的記錄中,包含著豐富的情節與細節。第一部中,臨江寺村的第一書記李佳芮,是一位美麗聰慧的80后女干部,畢業于西華師范大學,于在校期間入黨。畢業后被順慶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派赴定向幫扶的貧困村——臨江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與70后省級扶貧優秀干部楊中信、90后年輕駐村干部岳自彤一起組成“特別小組”。這三位成員經歷和性格有較大差異,攝制組對三人工作特點和心理動態的記錄各有側重,既深入捕捉了豐富鮮活的人物細節,又反映鄉村事業久久為功的時代進程。例如,駐村干部一樣是有家庭的普通人,為鄉村事業傾情奉獻的同時,難免顧此失彼。攝像機記錄下了駐村基層干部內心的那份愁思。第二部中,袁家溝村的第一書記陳力是一名90后青年,畢業于西南石油大學,于大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后受南充市順慶區交通局派遣前往定向幫扶貧困村——袁家溝村,并被區組織部任命為駐村第一書記。與另外兩位90后駐村干部——蔣欣汶、寇濤組成了一個默契度很高的“特別小組”,一起開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工作,而攝制組著重于他們集體工作活動的記錄。這三位年輕干部各有特點,在成長經歷上很有代表性。例如,大學英語專業畢業的寇濤愛好用英文寫作詩歌和日記,記下心路歷程,這能較好地將他們離開都市、深入基層,在鄉村振興事業中奉獻和成長的經歷串聯起來,加深觀眾對這些工作小組成員心理動態的理解。
選準拍攝對象,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再通過捕捉人物細節,突出人物個性,引導人物述說,凸顯人物性格,使紀實片血肉豐滿。以充裕的拍攝時間、多樣的視角線索、生動的人物細節和完整的過程展現獲取了紀實的長度、廣度、溫度和深度,刻畫出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最美人物,詳盡展現基層干部的奮斗人生。
四、以故事為紐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5]
鄉村紀實片要以故事為紐帶結構全篇,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鄉村生活,可以生動有趣,也可以質樸感人。如果能挖掘出生活素材中的故事元素,更容易吸引觀眾。怎么找對故事?如何講好故事?是值得思考的兩個問題。
首先,要找對故事,要從具體人事情景中尋覓,可以講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和不平凡人的平凡事,從中提煉情節與細節呈現故事,帶給觀眾更強的真實感與親切感。攝制組在臨江寺村發現了一位喜歡向上級部門反映問題的村民呂大爺。呂大爺早年是一位扛槍打過自衛反擊戰的復員退伍軍人,在村里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他帶領臨江寺村的部分村民向市紀委及相關部門反映臨江寺村委在脫貧工作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新到崗的駐村第一書記李佳芮在接到反映后,與另兩名駐村干部楊中信、岳自彤一起著手解決問題,逐一為村民排憂解難。孫小茹導演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
其次,要講好故事,構筑敘事構架,可以全篇講述一個完整故事,也可以大故事中套小故事,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能否講好,能否吸引觀眾,需要在結構組織上巧妙構思。孫小茹導演將第一部關于臨江寺村的影像紀錄命名為《村民評測》,開篇是呂大爺對鄉村工作的批評言論,針對呂大爺等村民反映的問題和意見,一項針尖對麥芒的工作過程被鏡頭一一記錄下來:第一,為一對90歲高齡的五保戶安排養老問題,兩位高齡老人感激不已,而呂大爺隨即冷嘲熱諷,說他們一天就知道“送米送面,就差沒送棺材板板兒了”意思是說沒有做到精神上的扶貧與扶志。第二,幫助村里殘疾人老蘇建養豬場,實現了創收致富,“呂大爺們”在受訪中雖然承認養豬場的成績,但認為自己所在的村里,村民們還像以前一樣肩挑背扛地生產勞動,迫切希望政府幫助他們修一條可以機耕的路。第三,修一條方便村民勞動致富的機耕路,除了資金問題,還需要協調每戶村民們田間地角之間的矛盾沖突問題,幾家爭吵,幾家打鬧,幾家歡喜幾家愁,李佳芮書記和工作組都一一妥善解決。機耕路終于動工,在年度考核和滿意測評中,工作組獲得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孫小茹導演經過精心選材后,通過追蹤拍攝,將事件發展過程與人物采訪段落穿插起來,結構全篇。
第二部關于袁家溝村的影像紀錄孫小茹導演則考慮命名為《鄉村日記》,采用紀錄式劇情片的形式,借助日記為線索,以人物自述的方式來串聯幫扶工作中的重點環節和段落。鏡頭中年輕黨員干部們關心老弱病殘,為村民排憂解難,扶貧扶志,幫助和帶領村民們發家致富,在身體力行中顯現信仰的力量。攝制組通過審視、感知、捕捉、和呈現鄉村生活,組織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故事構架,而他們的認識與反思通過故事不言而喻。
《人民日報》2021年3月18日第9版的《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一文中號召:“面對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我們黨把精銳力量派到脫貧攻堅主戰場,激勵廣大黨員干部以昂揚斗志向貧困開戰。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鮮紅的黨旗始終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高高飄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還要繼續調集精銳力量、調配精兵強將,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干部隊伍,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在新階段新征程中披堅執銳、勇立新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6]
因此,當代電影創作者們應當提高政治站位,堅定文化自信,投身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將鏡頭更多地對準鄉村振興偉大事業,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為祖國留影,為時代留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分別參加全國人大會議一些代表團審議.新華社北京2019年3月8日電.
[2]習近平的扶貧故事.新華社北京2020年5月19日電.
[3][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社北京2015年10月14日電.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新華社北京2021年6月1日電.
[6]中共農業農村部黨組.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21-0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