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婷婷
摘? 要:本文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運動需求,以家庭實際環境為場景,以普通居家用品為器材,為學生居家運動提供多樣化選擇。構建豐富的“運動菜單”,為學生居家微運動“提味”;創生適切的教與學方法,為學生居家微運動“提樂”;開拓學生的操作思維,為學生居家微運動“提創”;建立多元評價制度,為學生居家微運動“提質”。
關鍵詞:菜單式;居家微運動;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09-0040-05
一、實踐操作
(一)設計理念
居家微運動的“菜單式”設計,以“健康第一”“以生為本”為指導思想,以激發學生運動興趣、養成運動習慣為目標,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運動需求,設計開發運動菜單;提升學生對室內體育鍛煉的認知;激發學生在有限的空間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在場地受限的情形下進行有效身體鍛煉,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二)設計目標
1.學生“想動”。選取適合的教學內容,將教材內容進行二次化改造、多樣化組合,激發學練興趣。
2.學生“樂動”。設計豐富的“運動菜單”,運用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親子互動法等,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3.學生“會動”。自主點菜,對學生自主學練指導,讓學生會運動,讓體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為疫情結束后的學習生活提供幫助。
(三)設計原則
1.生活化。居家微運動的背景源于生活。設計過程中要做到:一是器材使用生活化;二是場地安排生活化。
2.自主化。一是對鍛煉內容自由組合搭配學練;二是運動負荷可以自主增加或減少,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安排運動量;三是鍛煉效果可自主評價,將每天完成的練習內容、運動時間等做好記錄,自我監督與成長。
3.趣味化。興趣是最好的鍛煉動機,在設計時要把握趣味性。
4.健身性。遵循運動發展規律、人體身心發展特點等,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量由小到大,全面鍛煉和發展身體的各個部分,發展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四)菜單內容(表1)
1.內容設計與日常課堂教學相結合;2.內容設計與學生體質測試相結合;3.內容設計與學生運動興趣相結合;4.居家微運動在群體中的滲透(學生、家長);5.整合資源共享形成居家微運動冊。
菜單類型一般包括:身體素質類、技術技能類、自制自創類、拓展延伸類等,結合學生已有經驗,設計菜單內容。
創新設計主要體現在:1.二次化改造:對教學內容二次化改造,即降低動作難度、注重練習方法、鍛煉手段等;2.多樣化組合:結合學情、場地、器材設備等菜單式選擇鍛煉內容、多樣化組合鍛煉。
教師需:1.制訂計劃;2.精選內容;3.設計菜單;4.搭建“三段式”框架;5.拍攝動作視頻;6.多元評價反饋。
學生需:1.結合自身實際情況; 2.在“三段式”框架下,自主“選菜”、多樣組合;3.貴在堅持鍛煉。
(五)搭配菜單
1.框架:“三段式”
基于體育學科特色、人體運動發展規律,菜單內容采用“三段式”進行完整搭配,分別是激趣熱身、技能學練、放松整理三部分(表2)。
2.多種形式搭配
學生基于需求,根據鍛煉器材條件、素質類型、鍛煉不同階段,選擇適合的居家微運動內容(圖1)。
(六)教學建議
針對中高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運動需要,我們堅持“適宜、安全、趣味、實踐”四大原則:
1.適宜。是指內容符合小學中高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技能發展規律。
2.安全。是指在運動過程中要確保身體情況和練習環境的安全。
3.趣味。是指對居家微運動的兒童化和興趣化處理。
4.實踐。是指所選內容實踐操作性強,形式活潑且簡單易行。
教學形式主要通過騰訊QQ、微信等平臺,具體流程如圖2。
(七)課時設置與條件保障
1.實施對象:本校三至六年級學生。
2.實施時間:疫情期間及疫情之后的延續,如返校后的室內運動、體育家庭作業等。
3.教師安排:以小學中高段體育任課教師為組,以集體教研、集體備課的方式,分工合作。如各年級教師負責設計菜單,沈老師負責制作動作動態圖,孫老師負責做PPT+錄屏,莫老師負責制作微課,各班體育教師自行負責作業打卡反饋等。
4.課表安排見表3。
(八)教學評價
評價是有效的學習力。主要采用線上、線下雙線并行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多元評價,實現師生、生生和家校的“超鏈接”。
1.理論展示。結合本校體育走班和體質測試項目,嘗試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去深入了解該項目,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體育相關知識。
2.評價量表。多元評價,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制定居家微運動評價表,學生記錄成績,采用五星制度自評、家長評價,調動學習主動性。
3.搭建平臺。線上展示+線下比賽。借助云平臺,開展班級線上30s跳繩大比拼,以視頻的形式上傳班級優化大師。另外,復學后學校舉行了校園跳繩吉尼斯挑戰大賽,既是對學生體能的一次檢測,更是一次展示自我的舞臺。
4.班級評比。獎勵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肯定,通過評比“運動小達人”“體育進步星”來更好地激發和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二、研究成效
(一)學生:“想動”“樂動”“會動”
1.構建了豐富的運動菜單,為學生居家微運動“提味”
“提味”,當一盤菜加上美味的配料,可以使其增添滋味。而當精心設計的運動菜單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可激發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覺得很有意思,提起了“想動”的心思。
課例1:素質菜單之柔韌。網課課間十分鐘、看書后的休息調整時間段,筆者精選了一些柔韌類的簡單拉伸動作、手操筋骨活動等。學生在久坐后站起身來,愿意選擇3~5個自己適合的拉伸動作,緩解眼睛疲勞,提高身體的靈活性,改善肩頸的僵硬,從而放松身心(表4)。
課例2:“親子運動”主題菜單
激趣熱身:1.歡快《鴨子舞》。 2.游戲:抓尾巴。3.扳手腕。4.你拋我接。5.躲避球。6.鋪石過河。
技能學練:1.游戲:剪刀石頭布(手不動腳動、腳不動手動)。2.體能大挑戰:三人推小車、靠敲墻倒立、躲避球、鋪石過河。
整理放松:1.體前屈拉伸。2.“家人捶背”放松。
注:每一部分自主選擇2~4項內容。
2.創生了適切的教與學方法,為學生居家微運動“提樂”
師生、生生隔屏學習,如何讓學生在沒有教師的陪伴下愛上運動,需要運用靈活多樣的鍛煉方法,采用親子互動法、游戲任務法、情境再現法、生活技能課等,通過學、練、賽、評多樣化鍛煉,優化教與學途徑,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樂于運動”。
“家庭任務單”。給學生有趣的刺激與挑戰,讓學生的內部驅動和外部驅動得以激發,在環節設置中,設計由易到難的挑戰練習,通過有趣的刺激促使學生參與全過程。
親子互動法成為最大的亮點。孩子們與父母親人一起參與體育鍛煉增進了親子間的交流、交往等,彌補了平日的缺失。在線上課堂中,推出“親子運動課堂”教學視頻。
勞動技能課。勞動是一種身體的活動,和體育息息相關。因此把家務勞動遷移到運動之中,開展生活技能課的學習,如爬行與擦地、合作推小車擦地等,鍛煉學生的精細動作,提高協調能力。
采用情境教學法。結合疫情時期的特殊課堂,進行情境創設,如“拳打病毒”“抗疫武術動作”等情境,從教育學、心理學視角出發,觸動學生。以多種形式的爬行為例,教師通過視頻導入情境,把每一種爬的方式拍成小視頻,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主選擇動物樂園主題菜單內容運動與思考提升趣味性(表5)。
3.開拓了學生的操作思維,為學生居家微運動“提創”
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很關鍵,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創造性也得到不斷的提高。疫情期間足不出戶,選擇輔助器材成為一大挑戰。居家微運動過程中,針對材料的選擇、游戲的設計,讓學生動手自制器材,自創游戲,自定難度,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造力得到提升。
(1)拿來主義、一物多玩
借助桌椅、墻壁輔助體能訓練,如學生利用紙杯進行趣味的靜力性練習,用毛巾操進行熱身操。
(2)就地取材、變廢為寶
就地取材(跳繩):通過在線調查發現,跳繩基本家家戶戶都具備,其作為體質測試項目占的比值最大,且受場地器材影響極小,因此筆者設計了以“跳繩”為主題的線上課。在確保優勢項目(坐位體前屈、跳繩、仰臥起坐)有進步的同時,確保潛力項目(50米、50米×8往返跑)有跟進。于是筆者根據素質類型,設計了豐富的菜單(表6)。
變廢為寶:利用舊報紙等輕物進行投擲練習,利用紙簍、紙箱進行投準游戲等,利用廢飲料瓶開展換物賽跑、“打地鼠”等練習。將“廢物”應用到體育鍛煉中,發展學生速度、力量、靈敏、協調等能力。
(3)巧手制作、創新器材
利用易拉罐、繩子制作簡易小高蹺、玩保齡球游戲等,借助家庭成員進行親子室內游戲等。
4.建立了多元評價制度,為學生居家微運動“提質”
評價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練效果,在無法精準觀測學生真實運動的情況下,我們采用“多元評價”來反映學生居家體育行為、運動習慣、情感態度等。兒童都希望獲得被認可的天性。適當的獎勵(班級群內點贊、積分卡等)、及時的評價(打卡、評優、評語等),喚醒了學生的潛能,也養成了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提升了運動的質量。
每日記錄,量化評價。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我們刻意堅持、刻意練習。為此,我們要求學生填寫《居家鍛煉評價表》,記錄每天的運動情況,每周上交評價表。
堅持打卡,持之以恒。通過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進行每日打卡登記,根據進步幅度、打卡出勤率等,給予學生肯定,然后及時線上反饋。教師根據大數據檢測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面向學生,幫助學生在居家微運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真正實現“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二)教師:在實踐中發展了專業能力
1.探尋更多居家微運動內容
居家微運動的創新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疫情期間,為了“教什么”而努力去尋找更多合適的運動內容,是對教材內容的整合與補充,使得居家運動更加豐富靈活且富有挑戰性。同時,教師要告知學生設計原理,教會學生運動方法、評價指標,發動家長、學生共同來參與制定,形成居家微運動資源。
2.教師的信息素養得以提升
這場新冠肺炎疫情,讓毫無準備的師生不得不集體試水線上教學。如果說“內容”解決了“教什么”的困擾,那么急需解決的還有“怎么教”的問題。體育教師通過直播、錄播、QQ或微信平臺等進行授課。這一過程中筆者制作微課、微視頻20余節,提升了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促進了教師的及時反思。
(三)家長:成為重要的“參與者”
全民“宅家”,家長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孩子的體育學習情況。網課期間,筆者要求家長拍照、發視頻給體育教師,讓家長成為重要的“在場者”,充當體育教師的角色,監測孩子的鍛煉過程,確保練習環境、學生身體狀況的安全。當然,僅僅充當“在場者”還是不夠的,我們在設計中特意安排每日親子鍛煉內容,供家長學生選擇。家長和孩子靈活運用現有的器材或者根據教師提示自創器材,開展了豐富多樣的體育練習。例如親子游戲“石頭剪刀布”“推小車”“躲避球”“抓尾巴”等,“一家一玩法”,五花八門的游戲場景,一家老小其樂融融參與其中。與家長各自抱著手機、看電視的場景相比,應該是天壤之別了。這樣的場景更是拉近了親情,增加了親子交流,提升了生活品位。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家長的體育學習熱情遠比想象的高,一個人帶動一個家庭進行鍛煉,這就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意義所在。讓每一個制度活起來,讓每一個學生、每一戶家庭動起來,讓體育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