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玲

【摘 要】本世紀初,口語交際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研究仍存在著諸多頑疾,如脫離生活的交際內容,重復生活的交際活動,書面傾向的交際評價等。筆者基于生活視野從交際內容的確定、交際活動的設計、交際評價的重構等方面探究了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策略,以期為學科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生活視野;小學語文;口語交際
一、困境:生活視野下口語交際教學現狀
(一)脫離生活的口語交際內容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溝通與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對交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們不少老師在教學時沒能緊跟時代的步伐,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脫節,仍舊沿用老舊的素材,沒有結合學生生活的變化與發展創新教學素材,這樣脫離學生真實生活的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欲望,學生沒有開口表達的愿望。
(二)重復生活的口語交際活動
本世紀初,我國語文課程改革提出了口語交際教學,取代了傳統的聽說訓練,明確指出了交際要求,掀起了研究口語交際的一股熱潮。分析大量案例發現,我們大多數老師是將日常生活簡單地搬進了教室,過分隨意,缺少教育意味,走向了泛生活化的極端。
(三)書面傾向的口語交際評價
目前,教師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評價,以課堂上的及時評價和階段考核中的書面評價為主。但我們都明白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增強并不意味著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在生活中的實踐運用。持續、多元評價的缺失導致了口語交際教學的知識傾向。
二、突圍:生活視野下口語交際教學策略
(一)高于生活,口語交際內容確定從“淺層”走向“深度”
教師要想基于生活視野下開展口語交際教學就應該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的日常實際創設具體的生活化情境,將口語交際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每個單元口語交際的主題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積極動腦思考如何組織語言、表達自身觀點,成功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與他人進行交際,這樣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才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可以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實際中,增強教學的實用性。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請教》為例。我以學生熟悉的馬小跳和夏林果為主人公,故事創設了“問路”情境。源于生活的交際情境,很快喚起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產生了共鳴,在故事的一步步進展中自主提煉出了遇到困難向別人請教時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選擇恰當時機,問清請教問題等交際方法。但實際生活中交際情境往往會更復雜,于是我進一步創設問題“聽了叔叔的回答,夏林果還是有些不清楚,這時她應該怎么做?”將情境引向深入。經過小組合作,深度思考,學生共同總結出請教還要學會選擇合適的對象,不明白時及時追問。
(二)反思生活,口語交際活動設計從“隨意”走向“規范”
王榮生教授依據交際場合、交際情景對口語交際活動進行分類,分為日常情境下的口語交際、正式場合下的口語交際以及書面語的有聲表達三種。一年級的《請你幫個忙》《打電話》,二年級的《商量》,三年級的《請教》《勸告》,四年級的《安慰》等都是日常情境下的口語交際。目前,日常情境下的口語交際活動設計,知識的介入不充分,僅僅為活動而活動,而不是為學習而活動的現狀,是此類口語交際教學實踐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我們知道學生每天都浸潤在母語口語交際的環境中,即使不通過課堂學習,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也能達到與人商量、請求他人幫助的目的。針對這類口語交際不僅要用活動喚醒生活經驗,更要對活動進行反思。
(三)立足生活,口語交際評價取向從“書面”走向“融通”
《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的評價提出了這樣的建議: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可見,評價應該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開展,讓每位學生都承擔相應的交際任務,這樣才能真實反映其口語交際素養。一方面,在每節口語交際課堂情境練習環節,教師要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設計相應的評價要點。學生結合要點,根據伙伴的實際表現進行點評,以表揚每個同學身上的優點為主,同時對交際過程中表現不到位的地方進行點評,指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例如《安慰》這一課,我們就可以提出了這樣四個方面的評價要點(見下圖)。融入情境的生生評價其實也是對交際要領的一種總結、掌握。
另一方面,每學期末根據本冊口語交際內容設計多個問題情境,學生隨機抽取一個情境,在生活實踐中演練,由家長或其他交際對象結合老師提供的評價要點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打分。融入生活的表現性評價,能讓學生對個人的交際能力和習慣有更直觀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王榮生(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11.
【本文系江蘇省第十三期教研課題《“玩中學”口語交際課程校本建設研究》(2019JK13-L175)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