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寧
【摘 要】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重要階段,此時期也是其人生觀發育的關鍵時期。為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過去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符合其要求,因此就需要及時革新教學模式。素質教育的要求就是實現學生綜合發展。初中美術是培養學生審美的主要科目,為達到教學效果,符合教學創新的需要,翻轉課堂的運用是最佳途徑。本文針對翻轉課堂視角下初中美術審美能力培養作出相關探究。
【關鍵詞】翻轉課堂;初中生美術;審美能力
翻轉課堂與過去課堂教學不同,翻轉課堂對課程教學安排作出了調整,在培養初中生美術審美能力上具備顯著的優勢。信息技術是實現翻轉課堂的有力保障,具體表現為微課視頻。實施翻轉課堂需要師生改變角色,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為學生營造生動的學習模式。初中美術教師需要把美術教學與翻轉課堂進行有效整合,在美術教學創新中培養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
一、翻轉課堂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構建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因為受到教學資源和課堂時間的局限,學生無法全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部分學生能夠主動的加入老師和同學的互動,還有一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積極,很難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除此之外,單一的教學模式逐漸讓學生喪失個性,針對美術學科來講,審美欣賞是作品的情感支撐,在教學上失去個性的課堂會難以達到學習的效果。因此,翻轉課堂的構建是十分必要的。翻轉課堂的宗旨是針對每一位學生展開個性培養。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可結合微課對學習內容進行探索,制定學習方法,靈活的安排學習進度,能夠在線上與教師交流互動,學習的空間相對自由。在信息化的環境中,信息技術已經被學生普遍運用,通過視頻能夠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在翻轉課堂中,有效應用視頻資源,能夠更好的保證學生學習的需要。翻轉課堂打破傳統課堂在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讓學生在更為靈活、輕松的環境中進行美術學習。構建翻轉課堂不僅是單純的導入微課資源,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為讓翻轉課堂達到科學的效果,教師必須遵照如下原則:其一,創新性原則。翻轉課堂模式主要體現于課堂創新,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教師必須抓住創新的要點,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進行創新,與此同時根據初中美術對審美的要求,讓學生體驗到更加富有生趣的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其二,個性化原則。在構建翻轉課堂的階段中,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個性化觀點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對美進行思考,并積極的發現美。其三,科學性原則。構建翻轉課堂還需要穩固和合理的理論基礎,教師對翻轉課堂理論進行深入探究,然后根據實際對其加以調整。學生能夠通過正確引導進行自主學習。其四,開放性原則。在信息化背景下,獲取的知識多而雜,所以,在構建翻轉課堂時,教師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進行學習,再利用微課將碎片化知識與課上的進行連接,從而提升學習的效果。
二、明確課程目標,做好整體規劃
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中,美術課程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作為重點內容。所以,在構建翻轉課堂時,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案進行完善和優化,從而保證學生在翻轉課堂中達到更好的學習體驗。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從如下幾點。其一,重視課堂的實際效果。在制定課程時,部分教師僅是遵從課程標準,卻脫離了教學內容。對此,教師在制作微課時,需要結合教學內容,使其更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的實際。比如,在對《多變的色彩》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制定以下方案:掌握色彩的相關知識,了解色彩的變化規律以及屬性。學會色彩的調和使用方法,并能夠展開創意設計。在色彩的應用中讓學生感受色彩的美。其二,教師還需要有效的改變教學風格,將審美的教育融入到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翻轉課堂達到教學效果。其三,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教師需要對微課內容和教學策略作出相應調整,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從而不但達到了學生學習的需要,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立足學生主體,滲透審美教學
在翻轉課堂視角下初中美術審美能力的培養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對美術知識的需求,有效通過微課設計教學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比如在《中國古代書畫》的教學中,在搜集教學資源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各種古代書畫并將其運用到微課中,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可通過微課設計出充滿人文氣息的情景,讓學生在藝術的滋養中感受中國書畫的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更加深入的體會中國書畫的構圖之美。在展開設計練習時,教師還可以組織設計臨摹活動,學生通過此種實踐活動加強了對中國書畫的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通過翻轉課堂將美傳遞給學生,能夠滿足學生對美的探索,引導學生更加積極的投入美術學習中。
四、提煉教學內容,制定與審美能力相關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包含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兩方面。線上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作為重點,就是針對美術作品,對其通過描述、分析、賞析對學生展開教學,并且采取舉例的方式進行系統講解。線下教學內容就是對知識進行延伸,將國內外優秀繪畫作品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其進行賞析并自由討論。由此可見,線上與線下就能夠有效結合,共同發展。線上教學屬于基礎內容,線下教學是在其基礎上的延伸。制定教學目標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還需要通過學生的興趣來選擇學習方法。例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教師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制定學習目標:第一,在微課學習完成后,讓學生學會運用具體欣賞方法。第二,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分析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是什么。第三,通過所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去欣賞更多的優秀作品。這幾方面內容主要體現在知識、技能,以及情感。
五、將提高學生審美技能作為重點來進行微課視頻制作
微課視頻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體現,制作視頻包含五個方面,體現在主題、表達、內容、時長、畫面。微課主題需要做到充分,主題可以體現在具體知識點上,也可以是針對一幅作品的鑒賞,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微課內容應該包含美術理論以及作品鑒賞。采用精簡的語言去表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提問從而引導他們去探索。畫面保持清晰,時長不能超過十分鐘,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在微課的講解中,必須運用專業語言,在鑒賞作品時必須具有專業性,進而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鑒賞方法,讓鑒賞更富有專業性。如此并不代表美術課堂就必須是墨守成規,教師還需要通過一些富有生趣的故事來活躍課堂氛圍,為學生創造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
六、通過設計開放式的問題,提升學生的主觀審美
在微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一些開放式問題,從而讓學生展開更加深入的思考。學生經過思考,能夠根據自己的思路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所差異,回答的結果也各不相同,教師不要急于對學生給以否定,而是要重視他們的個性發展。教師要為學生準備充分的網絡教學資源,讓學生觀看專家的訪談來發現自身的欠缺,從而對自己的解答進行完善,進而達到學習的效果。通過微課教學,教師可采用如下開放式提問:“你能夠掌握繪畫賞析的主要方法嗎?你一般喜歡哪幾種繪畫表現形式呢?對于抽象作品和具象作品,你更喜歡哪一種呢?請在美術資源網站中選一幅你喜歡的作品作出分析,說出你喜歡這幅作品的理由,并寫出500字的論述。”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研究,發現這些問題并不存在固定的答案,這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具有推動作用。
七、創建網絡互動平臺,分享美術作品鑒賞教學資源
網絡互動平臺包括微信群、QQ群、公眾號等,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布作業和視頻。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平臺上分享現代美術新作品,為學生創造審美鑒賞的條件,開闊他們的眼界,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在網絡互動平臺上,教師還能夠將更多的美術鑒賞網站進行分享,比如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資源網等。讓學生對美術知識進行充分的研究,開拓他們的儲備。倘若教師在教學中出現疑慮,就可以讓學生在平臺上發布教學問卷,讓學生解答。對問卷進行統計,更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疑惑。創建網絡互動平臺,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實現了對學生的全面了解。
八、組織線下鞏固練習
盡管在微課中已經對繪畫的鑒賞方法作出了講解,可是,學生若想更加全面的掌握鑒賞方法,就必須加強練習,欣賞各種高水平的繪畫作品,對繪畫作品展開深入研究,從而讓知識得到真正的掌握。教師和學生對繪畫有著不同理解,學生在分析繪畫作品時,可以在平臺上向老師進行提問,然后將老師的見解作為參考,進而促進對繪畫的充分理解。
九、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在展開初中美術教學前,教師可以利用翻轉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初中美術的學習中。教師向學生發布任務,讓學生通過信息手段收集視頻資料,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相應的視頻,在此過程中,是學生收集并利用資料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進行美術學習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此外,為提升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教師就需要鼓勵學生針對美術話題展開交流,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發現自己在審美上存在的不足,從而提升自己對審美的認識。并在美術的學習中,挖掘出美術的應用價值。教師鼓勵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其審美能力。
十、結束語
通過翻轉課堂,打破了教師傳統授課模式,把美術鑒賞知識通過微課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教學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學生成為了學習中的主導者,主要體現為讓學生進行自行的討論。如此不但可以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還利于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忠.淺析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J].女報:家庭素質教育,2020(1):235-235.
[2]楊杜慶.文化視角下如何培養初中美術學生的審美能力[J].新一代:理論版,2019,(20):247-247.
[3]廖儒.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J].科普童話,2019,(39):81-81.
[4]李蕓蕓.翻轉課堂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6):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