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目的:探討呼吸功能鍛煉及心理護理對COPD康復期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的168例COPD康復期患者,根據康復訓練模式的差異分為常規組以及干預組。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組實施呼吸功能鍛煉及心理護理。比較肺功能指標以及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結果:干預組護理后肺功能指標高于常規組,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COPD康復期患者采用呼吸功能鍛煉及心理護理可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并有效促進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呼吸功能鍛煉;心理護理;COPD康復期患者;應用效果
慢阻肺(COP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病情加重,心肺功能及呼吸功能受損,影響生活質量。這種疾病不僅嚴重地威脅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給患者的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怎樣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促進患者的康復是現階段研究的方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經有效治療,部分患者病情穩定后可出院[1,2]。但因疏忽,出院后易復發,可加強呼吸功能康復訓練,減少重復住院現象。本研究探討了呼吸功能鍛煉及心理護理對COPD康復期患者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的168例COPD康復期患者,根據康復訓練模式的差異分為常規組以及干預組。干預組,男48例,女36例,年齡52歲~71歲,平均年齡(66.21±5.56)歲。常規組,男50例,女34例,年齡52歲~73歲,平均年齡(66.56±2.26)歲。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組實施呼吸功能鍛煉及心理護理。第一,呼吸功能鍛煉。(1)縮唇呼吸:調整患者的呼吸頻率,當患者呼吸頻率穩定時,讓患者用鼻子吸氣,吸氣后再收縮嘴唇,如吹口哨般緩慢呼氣,時間為4s~6s,縮唇的程度可由患者自己調節,主要是讓患者呼吸順暢。縮唇呼吸能增加呼吸潮氣量,促進體內氣體交換,改善肺功能,避免氣道過早閉合,增加體內含氧量,提高血氧飽和度。(2)腹式呼吸:患者可采用坐立呼吸法,一手放胸,一手放腹,保持胸部不動,吸氣時腹部突出,呼氣時腹部收縮。患者吸氣時,雙手按壓腹部與腹部形成對峙,呼氣時,雙手輕輕按壓腹腔以幫助呼氣。患者主要通過收縮嘴唇、呼氣機和通過鼻子吸氣。呼吸的時間比吸氣的時間長。最初的運動時間是5分鐘,隨后可以延長到10分~15分鐘,每天兩次。(3)呼吸操:患者可以在坐姿,站姿和臥姿進行練習。仰臥位:仰臥位,雙手緊握拳頭,屈肘4次~8次,屈肘吸氣,呼氣4次~8次,雙臂交替平伸4次~8次,平伸時吸氣,回呼4次~8次,屈膝時呼氣,伸腿時吸氣,配合腹式呼吸,4次~8次。第二,心理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長期的慢性疾病,患者需長期服藥,肺功能基礎狀況較差,入院后難免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所以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耐心,住院時要熱情,告訴患者呼吸功能鍛煉的方法和重要性。在患者完成每日呼吸功能鍛煉后,與患者溝通患者的康復效果,指出患者的進步與不足。
1.3 觀察指標
比較肺功能指標以及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0分~50分,越低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2.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干預組肺功能指標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心理比較
護理前兩組心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干預組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根據統計, COPD已經成為人類疾病死亡的世界第四大原因。鑒于目前對 COPD還沒有專門有效的治療方法,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問題日益受到醫學界的關注。據研究分析,縮唇呼吸有助于降低呼吸頻率,增加潮氣量,有助于消除肺泡部殘氣量;腹式呼吸可增加腹肌張力,增加膈肌活動,從而增加呼吸肌力[3]。另外,隨著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醫護人員也越來越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難,活動范圍小,主要集中在室內,加之長期服用藥物,對治療態度悲觀。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結果表明,該方法可以幫助患者解除顧慮,在住院期間保持心理平靜,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本研究顯示干預組護理后肺功能指標高于常規組,焦慮和抑郁情緒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COPD康復期患者采用呼吸功能鍛煉及心理護理可減輕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并有效促進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玲君.呼吸功能鍛煉及心理護理對COPD康復期患者的應用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24):72-73.
[2] 唐玉芳,袁麗芬.呼吸肌功能鍛煉聯合個性化健康教育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期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24):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