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阮慧杰 胡彩虹
【摘 要】目的:探究CT低劑量掃描在肺部磨玻璃結節良惡性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從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校附屬醫院收治的肺部磨玻璃結節患者中隨機選擇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分成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劑量CT掃描,實驗組采取CT低劑量掃描,在治療半年之后觀察分析兩個小組患者的肺部小結節數目、結節內部特征、結節周圍的變化。結果:兩種掃描檢測方法對≤5mm小結節內部特征和結節周圍改變的診斷結果以及肺部小結節個數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不具備統計學研究意義。結論:CT低劑量掃描、常規劑量CT掃描對肺部小結節的診斷價值相當,差異不明顯,但是CT低劑量掃描的輻射比較小,具備更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CT低劑量掃描;常規劑量CT掃描;肺部磨玻璃結節;肺癌;診斷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肺癌的發病率逐漸增高,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在二十一世紀肺癌仍然是醫學領域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經過不完善調查統計分析發現,肺癌患者五年的生存率在12%~15%,而對肺癌患者實施早期手術治療則是能夠將患者的生存率提升到70%。為了能夠降低肺癌對患者健康的影響,需要在發現肺癌之后就對其采取必要的早期治療。CT低劑量掃描為肺癌的早期診斷開辟了新的途徑,能夠彌補常規劑量CT診斷肺部小結節輻射劑量使用大、容易誘發一系列的應激反應[1]。為此,文章現就CT低劑量掃描在肺部磨玻璃結節良惡性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問題進行探究。
1.1 一般資料
從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校附屬醫院收治的肺部磨玻璃結節患者中隨機選擇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分成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劑量CT掃描,實驗組采取CT低劑量掃描。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0歲~80歲,平均年齡(65.5±12.39)歲;實驗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0歲~82歲,平均年齡(65.7±12.69)歲,兩個小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研究意義。
1.2 實驗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劑量CT掃描,實驗組采取CT低劑量掃描。CT低劑量掃描的參數設定如下:120KV、20mAs、掃描層的厚度為6mm,重建層的厚度為3mm,射線束的長寬為2.5×4.0,螺距為1.75。常規劑量CT掃描的參數設定如下所示:120KV、90mAs、掃描層的厚度為6mm,重建層的厚度為3mm,射線束的長寬為2.5×4.0,螺距為1.50。
在實施掃描處理的時候患者采取仰臥位,足先進入,從胸廓入口到橫隔實施常規意義的掃描處理,在常規掃描處理之后在病變部位上下距離3cm的位置上實施螺旋靶掃描。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種CT掃描作用下患者肺部小結的數量、肺部小結內部的基本特征以及肺部小結周圍的組織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統計方法作用下肺部小結數目的診斷結果比較
兩種統計方法作用下肺部小結數目的診斷結果比較如表1所示,根據表1的數據信息發現,兩種CT作用下的查出的不超過5mm和5mm~10mm的肺部小結樹木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研究意義,見表1。
2.2 兩種掃描檢測方法對≤5mm小結節內部特征和結節周圍改變的診斷結果比較
兩種掃描檢測方法對≤5mm小結節內部特征和結節周圍改變的診斷結果比較如表2所示,根據表2的數據信息我們可以發現,兩個小組的數據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不具備統計學研究意義,見表2。
2.3兩種掃描檢測方法對5mm~10mm小結節內部特征和結節周圍改變的診斷結果比較
兩種掃描檢測方法對5mm~10mm小結節內部特征和結節周圍改變的診斷結果比較如表3所示,根據表3發現兩個小組的數據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不具備統計學研究意義,見表3。
肺癌是臨床醫學角度上常見的一種腫瘤疾病,在發病之后會伴隨出現肺部小結節。CT掃描在肺部小結節的診斷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輻射較大,文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CT低劑量掃描的主張,經過對比發現CT低劑量掃描、常規劑量CT掃描對肺部小結節的診斷價值相當,差異不明顯,但是CT低劑量掃描的輻射比較小,具備更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安冬會,楊俊瀟,屈亞林,等.能譜CT在肺部磨玻璃結節良惡性鑒別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8,35(10):1160-1163.